22支冬泳队仅有两块正规泳池 老人们期盼能有正规场地和安全保障
随着今冬第一场瑞雪降临,一场酝酿已久的勇敢者游戏终于开场了。护城河、什刹海、八一湖……一群群年过六旬的冬泳爱好者带着激情跃入水中,他们因冬泳有着超过同龄人的体魄与意志,尽情享受着冬泳的快乐。在常人看来寒冷难耐的运动,为什么仍有许多老人沉迷其中?
收获一
健康 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周末上午10点,在龙潭公园东门外的护城河边,东城区群星冬泳队队长孙振海指了指头上的天,招呼着身旁的老伙计们:“等着太阳再转过来点儿,就可以下水喽。”
踮着脚跳一跳,放开嗓子吼一吼,慢慢地沿着河边跑一跑,再做几个俯卧撑……身上热乎后,王大爷便脱下身上的冬装,戴上泳帽、扣上泳镜,没有半点儿颤抖和犹豫,顺着台阶一步步往水里走去。
一个猛子扎入水中,老人们在水中像一条条自由的飞鱼,“刷”地一下划出去好远,蛙泳、自由泳、仰泳……各种泳姿来回切换,双手划出的水花在冰冷的河水中绽放。
“冷不冷?”岸上有旁观者问。“当然冷!但越冷越要坚持。”刚刚下水的张族英边游边回答。即使天气晴朗,水下温度也只有零℃左右。“刚下水的时候,浑身像被小针扎一样,游出去十几米,就适应了,心里有团火,全身都暖和。一天不下水我就感觉浑身难受!”71岁的张族英冬泳已有37年,游泳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护城河的宽度约有三十来米,即便是身体健壮的老人,在水中也基本只游一个来回,差不多两分钟左右就要上岸。“冬泳可就不能像夏天一样‘畅游’了。”上岸的孙振海说,“我们追求的就是“刺激”。”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他笑着摆摆手,“您可千万别误会,这“刺激”,不是逞能,是冷水对身体的刺激。一经冷水刺激,心脏加速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对身体能不好吗?”
下午2点,室外温度已经降到2℃,但是依旧挡不住冬泳爱好者的热情。在什刹海边,岸边始终有未干的水渍,冬泳的人群直到傍晚5点左右仍未散去。
“快游一圈吧,再晚就该冷啦,我今天游了50米!”张大爷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冬泳的人。什刹海是旅游景点,来自各地的游客看见大爷大妈们穿着泳衣在岸上热身、在水中游泳,无不驻足观赏,有的人甚至拿起了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了起来。
这里的大爷大妈们已经习惯在镜头下冬泳了。说着,两位大爷钻进了水中,他们向前游了10米,然后立刻折返。上岸穿上衣服再跑上几圈儿,整个人身上都热乎乎的。“游完感觉特舒服,一天都倍儿有精神,浑身是劲儿。”
收获二
幸福 妇唱夫随增进情感
杨勤敏是冬泳队里少有的女性,看外表怎么也不像68岁的人。杨勤敏最开始接触冬泳,还得从1997年说起,那时她在玉渊潭附近上班,夏天就跟着单位的伙伴们一起游泳。“我年轻时特别怕冷,冬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儿!”杨勤敏一点一点试着来,不断超越自己,从10月到11月,再到腊月,没想到还真坚持下来了。“原来我最爱感冒了,现在身体倍儿棒,很少得病,在医院都没治好的关节炎竟然慢慢好了。”
杨勤敏的老伴儿杨建宁今年71岁,也是一位冬泳爱好者。“我接触冬泳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陪着妻子一起锻炼。”没想到,这一陪,就陪了二十年。寒来暑往,每天必定要游一圈,身体才舒坦。
搞科研的杨建宁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他的工作仍未停止。前两年,由于工作实在太忙,杨建宁不得已放下了冬泳的爱好。这一停,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每到冬天,我要套上两件毛衣毛裤,外面再穿上羽绒服。就这样还生了一场大病。”当时杨建宁患上了脑脓肿,在病房整整躺了三个月。出院后的他由于身体虚弱不得不坐轮椅、拄拐杖。“幸亏之前冬泳十几年,身体的底子还不错,要不然,很可能就起不来了。”
“大家都劝我做些温和的恢复运动,比如打打太极拳、跑跑步,但我心心念念的,还是冬泳。”对于身体刚刚恢复的杨建宁来说,再次下水,是个不小的挑战。“今年8月,我就开始试着慢慢游,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现在好了,游了半年泳,也不怕冷了,体质也上来了。”
冬泳已经成为了老杨夫妇互相鼓励、彼此支撑、增进感情的“催化剂”。一旁的冬泳爱好者无不感叹:“这老两口天天都来,出双入对太让人羡慕了。”杨勤敏不好意思地笑了,这笑容中,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收获三
勇气 见义勇为伸出援手
常年在此游泳,孙振海、张族英他们对于护城河再熟悉不过了。“这条河不是谁都能下的。有时候真有游客下水之后上不来的,我们还救过。”
去年初冬,孙振海和队员们在这里游泳,一个中年女子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师傅,北边100米有个姑娘跳河了,您能帮个忙吗?”
孙振海立刻和队友们跑了过去。“那个姑娘当时全身都浸泡在水里了,只有头顶露在外面,头发在水中漂着。”孙振海立刻跨过围栏站在台子上弯腰至极限,另外两个人牢牢地拽住他的双腿。“我先抓住了那个姑娘的衣领,但是向上一拽她的双手是立起来了,不过身子还在水里。”孙振海又立刻抓住了姑娘的腰带,三人一起用力才将她从水中救出。上岸之后,队员们轮番使用了心肺复苏术,落水姑娘这才转危为安。
尴尬:缺正规场地 无安全保障
30多年了,无冬历夏护城河都是群星冬泳队的主场,但是仍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就是场地。在任何一个冬泳爱好者聚集区,岸边伫立的“禁止游泳”指示牌十分明显。“护城河是禁止游泳的,队员们心里都知道。所以在这里游泳时队员们都会相互叮嘱注意安全。”孙振海有些无奈地说,场地是所有冬泳爱好者面临的最大问题。
“连个换衣服的地方都没有,遮挡装备还得自带。”对于群星冬游队来说,“更衣室”就是护城河边的两个长椅。换泳裤时,大爷们会熟练地将浴巾别在腰上,女士则要更麻烦,她们会自备“换衣罩”,小伞一样的披风会将她们脖子下面全都挡住,她们就在“罩内”完成更衣。
“终归是在岸边,来来往往的都是行人和游客,真是不太方便。最好把长椅的两侧和顶棚用挡板遮住,既能挡挡风雨,从上面路过的人也看不见。”孙振海说。
游泳之后是要洗澡的,经验丰富的大爷们自然“有备而来”。“头天晚上把水装进大桶里,然后把水放在暖气上暖一宿。”从河中上来,他们会把这桶水从头上浇下去,刘大爷叹了口气,说:“没有淋浴,只能用原始的‘人工浇水法’了。”
安全问题如何保障,这是摆在冬泳人面前的另一大难题。八一湖也是冬泳爱好者的聚集地,这里不同于护城河,没有人工修葺的台阶,游泳者只能自己跨越护栏,再进入水中。
“您慢着点儿,别滑倒了。”每当有人下水时,同伴们总会贴心地提醒一句。常来八一湖游泳的人利用地砖垒起了一个台阶,下水者可以踩着简易台阶走入水中。“八一湖下面有坡度,而且水底和台阶上长了青苔。为了防止大家下水、上岸时打滑,我们还在栏杆上拴了一根绳子,不管是下水还是上岸,都要把绳子牢牢抓紧。”台阶附近,近3米左右的栏杆被细心地包裹上棉布。“从水里上来手是湿的,直接抓石料栏杆会打滑的。”
“这些设施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北京大部分冬泳场所都是这样的。另外我们还会互相提醒,有人在水里待得时间长了就赶快让他上来,在室外游泳不能逞能。而且只要有人在水中游泳时,岸上一定会有同伴照看。”一位冬泳爱好者说。
“真希望我们能有正规的游泳场地和专业的保护措施,这样我们才能游得更安全、更尽兴。”孙振海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冬泳俱乐部目前注册有22支游泳队,会员一千余人。名誉主席孟昭澄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只有两处正规的冬泳场地:清华露天游泳池和位于昆玉河畔的柳浪游泳场,场地数量与冬泳爱好者的数量难以匹配。“其实冬泳爱好者和管理部门一直存在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冬泳爱好者确实非常尴尬。大家都希望可以多修建一些冬泳训练基地,供爱好者们锻炼。”
孟昭澄表示,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他们都希望冬泳项目可以作为正式项目推广,这也是对北方冰雪运动的鼓舞与拓展。
提醒:冬泳需要循序渐进
通过观察记者发现,冬泳爱好者下水后,一般游30米左右就上岸了。“冬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夏天开始慢慢适应的。冬泳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身体的血液循环,所以时间不要太长。”孙振海说。
孙振海的说法得到了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教授崔玉鹏的证实,崔玉鹏说,冬泳确实是一项有益处的体育锻炼,但是冬泳者一定要控制游泳时间,另外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泳。
“短时间的冬泳可以促进皮下毛细血管的收缩,进而提升血管弹性,对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是有帮助的;不过冬泳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人处于寒冷的水下,体内热量的流失速度是空气中的几十倍,所以冬泳时间过长是非常危险的。”崔玉鹏说。
崔玉鹏指出,冬泳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夏天开始游泳是为了熟悉水性,而秋天则需要人体适应寒冷的水温,这样到了冬天才能进行冬泳。适应水温是最重要的。”不过崔玉鹏提醒,进行冬泳锻炼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热身,并确保自身的健康和水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