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2019-11-22 13:20 北京晚报 TF008

今年是作家周克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问世四十周年。1979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刊载于《内江三十年文学作品选》(《沱江文艺特刊》),后发表在《红岩》1979年第2期。1982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并被全国中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2019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作者 杨庆华


“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

1978年10月,周克芹提笔写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雾茫茫》开头的第一句话。小说的背景是1975年冬天,从颜少春的工作组进入葫芦坝到离开葫芦坝二十多天内的四川农村生活。工作组长颜少春不是小说的主角,许茂老汉也不是最中心人物。小说的最中心人物是四姑娘许秀云。许秀云也是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

那天晚上回到屋里,她便开始避开老子和九妹的眼睛,撕了一件从前姑娘时代穿过,至今压在箱底的衬衣,开始为小长秀缝棉衣。一连几天夜里,都是等九姑娘睡熟以后,她才动手缝,一盏孤灯,一根针线,一边缝,一边想着长秀,想着自己,想着现在,想着未来。有多少回,无边的遐想被她自己有意地涂上一点美丽的颜色,有多少回,泪水模糊了眼睛,针尖刺红了手指。这千针万线真真织进了她的辛酸,织进了她的幻想,织进了她的眼泪。(摘自第二章《未圆的月亮》)

周克芹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创作之初》一文里这样描述他写四姑娘许秀云的心情:“我以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噙着眼泪写四姑娘。我把自己自懂事以来的二十余年艰苦岁月的磨练所积累起来的感情,二十余年从劳动人民——我的父母兄弟姐妹们身上感受到的美,大部倾注给了四姑娘这一艺术形象。”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全书只有22万字,它和同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古华著,17万字)是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两部篇幅最短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不断地重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八一厂”)同时改编拍摄成电影。这样的题材“撞车”现象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

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电影依然是人们主要娱乐方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两个“许茂”同时出现在电影院里,无疑对小说原著的传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时的情况是,两个电影厂同时看上了“许茂”,各自组成非常强大的创作阵容,将“许茂”作为重点片拍摄。北影厂由王炎担任编导,李纬饰演许茂,张金玲饰演三姑娘,李秀明饰演四姑娘,刘晓庆饰演七姑娘,李凤绪饰演九姑娘,杨在葆饰演金东水,张连文饰演郑百如,卢桂兰饰演颜少春,管宗祥饰演龙庆。八一厂由周克芹和肖穆共同编剧,李俊执导。贾六饰演许茂,斯琴高娃饰演三姑娘,王馥荔饰演四姑娘,周宏饰演七姑娘,赵娜饰演九姑娘,田华饰演颜少春,冯恩鹤饰演金东水,徐光明饰演郑百如。村里饰演龙庆。两个电影厂打擂台,结果是打出两部电影精品。两个“许茂”,各有千秋。北影厂的“许茂”以四姑娘为中心结构剧本,展现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影片结尾,四姑娘给颜少春送行,颜少春问道:“这葫芦坝的春天,一定很美吧?”四姑娘点点头:“是的,是很美。”颜少春:“春天我一定来,回去吧。”四姑娘看着颜少春远去的背影,放开眼界望去,斜坡上河边上土坎上小水沟里,到处开满了花。

八一厂版的“许茂”以许茂为中心线索展开情节,更多表现对一种反思。导演李俊对周克芹和肖穆合作的电影剧本做了大的修改,四姑娘的戏份被削弱了,重点刻画了许茂。比较两个版本的“许茂”,笔者认为北影版的“许茂”更符合原著的精神,更值得称道。演员李秀明凭借北影版的“许茂”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1981年,两个版本的“许茂”相继上映,让观众大饱眼福。

那个年代的读者和观众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要么看过小说,要么看过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要么看过报纸的宣传。作家阿来那时候还是一个无名业余作者,没有看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但看过小说改编的电影,知道周克芹的名字。2010年,周克芹逝世20周年,阿来写文章追忆周克芹。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个逝于盛年的人,我并不常常想起他。想起他时,曾经想也要像他一样对待和帮助后进的作家,一起谈谈文学,感到无话可说的时候,就一起把脸藏在烟雾后面。但我承认,我没有做到。书中遇到的不算,克芹老师是我青年时代唯一遭逢的著名作家。但我去看他,只是要谈谈小说。他帮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而我从来没有提过这样的要求。他替我写了序,我也没有提过这样的要求。”

周克芹帮助作家阿来,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1990年春节前夕,周克芹出任四川《现代作家》杂志社主编。曾和周克芹共事的作家邓仪中回忆:“已是重病前夕,他在一次与阿来闲谈之后对我说,一定要下决心把阿来调来,并且还专门记一则日记备忘:‘今日中午阿来前来,谈了很久……要把他调到编辑部来。’”

1990年8月5日,周克芹病逝,终年53岁。周克芹从出任《现代作家》杂志社主编到病逝只有半年,却和编辑部全体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周克芹去世后,《现代作家》杂志社以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名义写了一篇长文《怀念克芹》,表达他们无尽的伤感和思念:“当他见了年轻编辑领取月薪,手捏着明显菲薄的一沓钞票时,他要过工资单逐项细细过目,然后抬起双眼说:‘对不起了,工作和报酬不相称呵,实在对不起了。’年轻编辑能不酸楚而又欣慰吗?恶语伤人三伏寒,良言一句数九暖呵!而且克芹,怎么也轮不上你来说对不起呵,更而且,须知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过了几个年头时,也不过是一个月薪几十元的名作家。克芹,我们对你的感激,是骨鲠在喉,却永远无法还愿的感激。”

2019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能够入选,在于它向读者传送着向上的力量,引导读者憧憬美好的未来。

“星空灿烂,柳溪河在一旁闪闪发光。黑沉沉的田野上,一条白晃晃的大路伸向远方。饱含着蚕豆花香的夜风,呼呼吹来,依然令人感到寒冷,但又有一点春天的味道,使人确实能够闻到一股清新的跃跃欲试的春的气息。她们肩挨肩地默默地走着,各自都在心里想象着春天将是一个什么样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十章:《长相思》)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博举行,梁晓声等五位作家发表获奖感言

最新茅奖小说成影视热门,严肃文学将成新IP“香饽饽”?

茅奖获奖作家首次“四代同堂”,梁晓声《人世间》细腻中有历史有生活

文坛素有“‘长篇一举顶功名”之说,史上茅盾文学奖有多少遗珠?

北京书展开幕,茅奖作家梁晓声等人亮相新国展开讲

李洱得知获茅盾文学奖后 选择关机给孩子做饭

作家宁肯著《北京:城与年》 讲一座城市的心灵史

全票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十年磨一剑长篇小说《大金王朝》

王蒙《这边风景》四十年后获茅盾文学奖 版权出口五国

金宇澄谈《繁花》获茅盾文学奖:上海官话写作实验成功

茅盾文学奖《黄雀记》 在香椿树街叩问命运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