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成绩不佳,与父母关系差……为何这九个孩子代表一种“典型”?

2019-11-16 14:26 北京晚报 TF017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么好的一个书名,它强调了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他人的复制品或附属品。书名源自纪伯伦的《先知·论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董莹


(图片选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吴晓乐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我相信,如今的家长已经越来越能够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情感。但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身份却又极为微妙:对孩子,管教的度应如何拿捏?家长是不是需要在他们未成年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人生负责?

怀着这些困扰我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书里有九个读起来令人颇感伤痛的教育故事,诚如它的作者所言,这九个故事,“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甚至读了还会感到心中有些乱糟糟的烦闷。它开始让我反复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也是本书作者吴晓乐在从事家教职业时问自己的问题。吴晓乐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做起了家庭教师,因刚开始与学生的“相处经验太美好”,从此开始了在不同人家奔走教书的生活。

但“美好”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在这九个故事中,孩子们似乎都有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多半成绩不佳,与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因此需要请家庭教师前来“匡正辅导”。很多人问吴晓乐:“你教过这么多学生,为什么挑这些学生写故事?”吴晓乐回答说:“我想,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种‘典型’。”

都是些什么样的典型呢?能请得起家庭教师,书里描写的这些孩子大多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中。可我们会看到,物质的富足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相反,这些故事中的父母(主要是母亲)往往以爱为名,让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令人难受的窒息感。

眼镜仔的母亲把他照顾得很好,但成绩一旦不如她意,她甚至能当着家教的面对儿子施加暴力;陈小乖的母亲自私冷漠,将孩子视为生命的负担;巧艺的母亲疲惫苍老,因觉得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拼了命也要让子女念昂贵的私立学校;纪小弟的母亲以自己规划的目标和节奏,强迫儿子照章学习,希望纪小弟能像大女儿一样成绩优秀;汉伟的母亲保护过度,强势介入孩子的学习与生命场域……

妈妈们的这些行为带来的结果便是,即使温柔仍是孩子们内心的底色,他们几乎都成了背负伤痛的“问题少年”——比方说,在最后一个故事里,众人眼中优秀的孩子“高材生”依旧觉得自己始终无法与母亲和解,想做的只剩下远走高飞。

以一般的世俗眼光来看,这些故事里的妈妈大都是为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殚精竭虑的“好妈妈”。而“好妈妈”遇上不听管教的“坏孩子”,为其操碎了心,这又似乎是一个何其普遍的家庭故事。可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湮没在了家长的话语权威下。

吴晓乐所代表的家庭教师的身份微妙,与之相较的学校教师,自身便代表了一种权威,家庭教师却受雇于家长,从家长那里领薪水。雇主自然希望他们能成为自己的传声筒与代言人,达成自己的目标。如若不然,家庭教师也可以随时被换掉。但在“介入他人家庭”这一行为中,吴晓乐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的情感与默契往往也是隐秘的,她目睹了那些家庭内部的摩擦与怨怼,她对孩子们所遭遇的责罚感同身受。有时候,她不敢站出来,任由眼镜仔的妈妈当着她的面对眼镜仔施加暴力,事后感到非常懊悔;有时候,她勇敢地向纪小弟的妈妈提出不应该对孩子那么严格,却被人冷淡地提醒,自己仅仅只是一个“外人”。

但如果一本书只站在孩子的角度发声,将一切的过错都推到家庭教育上,未免又有失片面。令人深思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并没有“妖魔化”这些妈妈的角色,没有为追求戏剧化效果刻意激化矛盾,也没有简单地下结论判定孰是孰非,而是力图从多个视角出发,呈现出亲子双方产生冲突的缘由、过程及各自的立场和想法,为读者展现了原生家庭的复杂性。

读完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正如杨翠教授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作者悲悯了故事里的母亲们“身上来自父权家庭的长年未愈的伤痕”。它使我联想到今年出版的另外一本讲述女性困境的书:《82年生的金智英》,因为故事里的这些母亲,多数也曾经历各种轻视、疏离……背负着这些伤痛,她们又被赋予看守孩子、教养孩子、决定孩子未来的全部责任。书里的许多母亲,总是担心着,如果没有把孩子的成绩提高,自己就会陷入被丈夫谴责、冷暴力甚至是离弃的险境。

吴晓乐在书中冷静又充满反思的叙述,使读者以旁观者的冷静视角思考亲子关系,并重新思考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初衷。毕竟,父母很可能已经忘了,自己曾经对孩子的期望只不过是“平安健康”而已。

(原标题:那些伤痛又温柔的孩子们)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