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中国传统节日里有终极关怀和至高秩序

2019-11-04 15:08 北京晚报 TF017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中国传统节日周而复始地穿行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然而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们似乎唯一关心的话题就是——吃什么。传统的过节方式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而这些节日背后蕴含着的先人的智慧和巧思更是不为今人所了解。也许是时候该重新认识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中华传统节日了。

余世存

近日,著名作家余世存出版了《节日之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该书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书中发掘了十五个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读者看到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者: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普及读物。《节日之书》除了节日的知识,还希望传递给读者什么?

余世存:我们以前总有些误解,认为传统节日是民俗学,很土,不够现代。后来我写《节日之书》的时候发现,传统节日不是民间的学问,而是上千年前就有顶层设计,我们称之为“化民成俗”。上古三代的部落领导人,为了让本部落跟天地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仪式化,这种仪式感被老百姓接受了,一年又一年重复,就成为民俗了。我们现在是只看到后半部分,没看到前半部分。

记者:也就是说他的这种顶层设计,其实是基于对天象的观测、对人文地理的勘察,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行为。

余世存:对,那些人是要设计人在天地之间、在时间和空间当中如何更好地生活,这种仪式感也是为了夯实这个坐标。也是让人呼应天地自然,一年下来秋收冬藏,年复一年地重复这种生活,这种仪式感的生活也让人们有一种顺应天地的感觉,自然而然内心有一种安顿感。

记者:您觉得这种节日的设计哪些地方体现了古人先哲的巧思与先见之明?

余世存:比如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这个日子说明万物都在生长,人就不能宅在家里,要出来,有人缘、接地气,跟人搞好关系,社会人缘多,春耕春种才很容易做成。要有结社活动,社会也因此而来,你再不是一个个体的人。秋社跟中秋节、重阳节挨得很近,在秋分前后,其实是说天上的大火星宿下沉,阳气或火烈的东西开始收敛起来了,意味着万物在阴阳的转化之中我们迎来阴沉的日子,我们为了送别阳气,就设计了很多节日,比如重阳节登高。如果说春社有踏青的意味,秋社就有辞青的意味,这个时候人要懂得收藏和收敛了,人们也要走出户外到天地之间去看一下,但这时候的旅游不是让你游山玩水,而是让你感觉到天地之间阴阳的转换,你在年复一年的生活和劳作当中,到了秋天,你收获了多少?这个是对你个人的一种检验,这样才会让你更好的安排好这个冬天。可见,春社和秋社,他们是彼此有呼应的,我觉得这种设计就比较精巧,最终是把人的生存放在天地阴阳的序列里,这对古人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而口腹之欲、居住环境在古人看来都是次要的。

记者:您在《节日之书》中提到了一个新鲜的观点,就是说人的感官认知会伴随着一年之中的节日而进行变化,能否举例来说明一下?

余世存:我们的智慧从哪来?我们一般以为来自于视觉思维,但是视觉思维是春天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说到立春之后,绿色在我们眼前打开,这个时候我们视觉就受到了一种拓展,所以我们在立春到春分期间,觉得天地之间很养眼,油菜花也开了,什么东西都是绿油油的。同时春天也在拓展我们的味觉思维,所以我们到清明节前后,无论是喝的明前茶,雨前茶,还是吃的新鲜可口的小菜都是对我们味觉很好的一种提升。到秋天在做什么?是拓展和训练我们的听觉和嗅觉,所以我们有鼻炎的人,一到了秋天,特别是季节转换的时候,秋分前后鼻炎发作的特别难受,这就是我们的嗅觉受到考验和锻炼。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官认知,在一年当中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侧重,得到不同的训练。所以一年下来,到了秋冬季节,就是检验我们是否增加了阅历,增加了智慧的时候。

记者:您在书中也提到中国传统节日与洋节的冲突,您觉得这些年来传统节日是否有回归的感觉?

余世存:随着时间的绵延,大家对传统节日会有一种亲切感或回归感。但洋节我们也不应该排斥。洋节里面也有对天地序列的设计,也是很有意义的,背后有一些深层的东西跟我们中国文化是有一致性的。比如重阳节前后,西方有蓝色情人节,也是葡萄酒节,在10月14日。这时候喝葡萄酒,就蕴含着一种岁月的沉淀,经过春天和夏天的积累,人与人的感情在这时候就得到了升华。如果说2月14日情人节是年轻人的节日,蓝色情人节就是“过来人”的情人节,就像酒一样,感情更加醇厚了。

记者:您觉得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理解的误区是什么?是不是人们一提到传统节日就知道吃?

余世存:当然这个背后也有合理性,民以食为天,吃对于农耕文明是很讲究的事情,在这些节日里吃是免不了的,但首先要意识到吃是先要祭祀的,先给天地、祖先吃,然后才轮到自己。中国传统节日是有终极关怀和至高秩序的,西方有些人总是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不信至高神明。其实传统节日里的安排就有,但只是我们现在给淡忘掉了。我们每次传统节日放贡品,就是有一个人格化的祖先存在。

记者:您觉得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可以恢复的?您觉得现在年轻人应该怎样过传统节日?

余世存:有些节日确实过去了,比如寒衣节现在确实不过了。不过像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它们的意义越来越大,它们确实有凝聚亲友、安定社会的功能。现在的中秋,年轻人也在拓展它的含义,不仅仅是家庭的团聚,也有朋友的聚会,这其实在扩大传统节日的内涵,在丰富我们的传统节日。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传统节日,我相信传统节日会跟我们这个时代做更好的链接,更有机的结合,现在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寻找一种“新中式”的生活方式,我相信年轻人会在如何过节方面做出自己的创新。

 

来源:北京晚报 对谈嘉宾:余世存(作家、学者) 对谈记者:成长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