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手机能否进校 看看个学校都有哪些高招儿?

2019-10-25 13:57 北京晚报 TF003

乘车、购物、骑共享单车,上下学的路上便于和家长联络……从实用功能上说,孩子没有手机好像还真不太方便。然而,校园手机管理该“堵”还是该“疏”,让学校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要防止学生沉迷手机影响课堂学习;一方面又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同的学校做法也大相径庭。

插图 王晨瑀

严管型

禁带手机写进学生守则

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学生在周日返校时须将手机交给班主任保管,直到周五离校时方可领回——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的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是写在学生守则里的,学生在告知书上是签了字的,家长也是知晓的。手机不能进校园,不仅是学校的规定,也是国家的规定。在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有明确规定。从学校方面,要求科学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北师大良乡附中德育副校长陈玲说。

北师大良乡附中是一所全寄宿制高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生们每周末回家一次,其余时间都是在教室和宿舍中度过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基本都能遵守学校禁带手机的规定,但在宿舍里也确有极个别学生没上交手机。

出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陈玲说,根据宿舍制度和公约,一旦被发现就要扣除该名学生的量化成绩。量化成绩极差的学生,尤其是在影响他人住宿方面屡次出现问题的学生,会被暂时取消住宿资格。发现有私带手机的,生活老师还会将手机统一保管,转交给班主任或年级组长,然后由老师通知学生家长,将手机取回。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按照校规校纪给予警告处分。

在陈玲看来,学校之所以这样严格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手机的自控力太弱。手机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太大,尤其损害视力发育。陈玲认为,手机并不适合做中学生的学习工具,获取答案或许快捷方便,却让学生失去了追本溯源、深入了解的机会,对孩子思维成长的帮助收效甚微。

兼顾型

把手机放进“机窝”

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学校的规定相对人性化: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但在校园内不得使用手机。在北京十八中,学生每天进班后,会由班长挨个将手机收集起来,统一放进班里的柜子并上锁,学生们将这个柜子称为“机窝”。“机窝”的钥匙由班长管理,放学后再由班长从“机窝”里取出手机,归还给同学们。

“班里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手机,因为我们放学晚,大部分同学住得比较远,回家路上需要和家长联系。”高一学生茜茜(化名)说,关于学校对手机的管理规定,老师从一开学就说了,如果发现有人未按规定把手机收进“机窝”,甚至上课玩手机,就要写一篇3000字的检查作为惩罚,手机也将被没收,到了期末才能归还。在茜茜看来,这种规定挺人性化的,对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从开学到现在,还没出现过上课玩手机的情况。”

“手机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实在太大,他们的自控力又比较差,过度使用手机肯定会影响孩子。”为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家长们也是煞费苦心。一六一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嫣然(化名)的妈妈李女士给孩子配了一块电话手表。“孩子在家做作业时,也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玩一会儿。”李女士说,给孩子配的电话手表只有通话和定位功能,只能与家长设定的固定联系人通话。这样既能保证孩子和家长及时联系,还能防止孩子沉迷手机。

嫣然说,班里七八个同学都是用的电话手表,带手机的也必须在进校前关机,并放在教室外的储物柜里锁起来。无论是电话手表还是手机,都不能带入教室。如果发现有人带入教室,就要面临没收手机、通知家长和被处分的后果。规定虽然严格,但同学们都能自觉遵守规定。

开放型

手机成学习辅助工具

在一些学校的特色选修课上,手机摇身一变,成为了与课堂和谐共生的辅助工具。一零一中学高中部开设的壁画临摹选修课就是其中一例。

在一零一中学高中部开设的壁画选修课上,壁画临摹的关键一步就是辨识对照壁画的原始面貌。任课老师曾旭坦言,如果单靠打印出来的范画,可能会失真,这就需要依靠手机拍照比对细节。每次临摹课后,老师会让学生用手机把作品拍下来,将照片展示给家长。曾旭认为,手机是一种工具,宜疏不宜堵,让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在一零一中学高中部,学校允许学生携带手机入校,但严禁在常规课堂上使用;在校园内使用也只能浏览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不可以玩游戏或看电视剧。一零一中学高二学生李萌(化名)告诉记者,午休时大家使用手机比较频繁,老师会巡视检查,但更大程度上,“学校对高中学生实行这种规定,需要我们自觉遵守,这也是在培养我们的自觉性吧。”

同一零一中学高中部类似,第八十中学高中部白家庄校区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信任度也比较高,规定学生在非教学区、非上课时间可以使用手机。

“学习过程很难离开手机。”张鸿(化名)是八十中高一新生,早晨在食堂吃饭,他会抱着手机背古诗词,“这很方便,零碎时间也就利用起来了。”平时老师上课的PPT资料也都会发到微信群里,“有时上课节奏比较快,如果可以用手机拍下笔记下课去整理,效率可以提高很多。”

虽然学校的管控没那么严格,但张鸿告诉记者,在学校里,基本看不到学生打游戏。“一般大家拿手机都是在背单词、刷题,即使有人想打游戏,看到别人都在学习,他也就不好意思玩了。”

专家:让学生制定公约自觉遵守

“孩子为什么依赖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中的很多东西无法吸引他们,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强烈的刺激,这是大脑在发育成熟前的一个必要阶段。”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宗春山认为,这也给学校和家长一个提示,如何向手机互联网学习,给孩子们提供一些适度紧张、刺激又健康的活动。

宗春山认为,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手机的“原住民”,他们从一生下来就开始接触手机和互联网,把手机当作玩具,当成一种陪伴。手机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工具,而是一个“器官”和一种重要的情感依恋。如果采取极端方式制止孩子使用手机,就等于切断了他们的一只手,或是伤害了他们的亲密朋友,从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

其次,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应该重在疏导。手机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压缩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空间,孩子们更多的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一刀切的制止,其实是阻断了孩子获取信息的一条通道。对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做法还会引起逆反心理。

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如何合理、有效、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应该是学校一个重点教育的方向,也是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的方向。宗春山认为,学生怎么看待手机,周围的成年人有没有以身作则,学校的管理是不是人性化都是影响因素。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应该多一些温情与温暖,给孩子们一个能够接受的方式。

宗春山建议,学校应当以一种更民主的方式,由学生、家长、老师都参与讨论,共同制定一个公约。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充分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根据学生们提出的积极意见,制定统一的方案,这样学生们就会更愿意自觉遵守。

(原标题:手机能否进校 各校自有高招儿

靠制度 有管理 凭自觉)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褚英硕 实习记者 师悦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