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80亿美元拯救WeWork,孙正义最失败的一次投资?
“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投资”“孙正义迄今为止最失败的一次投资”“无底洞般的投资”……是的,这么多形容词都是用来评价WeWork的,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众创空间,也被视为共享办公的鼻祖。
不间断地经历了IPO推迟、裁员、创始人丑闻等风波后,WeWork终于在23日迎来了阶段性结局:日本软银接管WeWork,向其提供包括50亿美元等在内的一揽子新融资。当故事和情怀无法再维持高估值,盈利能力将成为所有企业的“试金石”。
软银80亿美元拯救WeWork
在软银与摩根大通之间,WeWork最终选择了软银。而在支持与放手之间,孙正义最终选择了支持。
安旭东 摄
本周三,软银集团宣布与WeWork达成协议。根据软银对外公布的方案,软银承诺向WeWork提供重要融资,这其中包括50亿美元新融资以及软银向现有股东发出高达30亿美元的要约收购。此外,软银将加速兑现提供15亿美元投资的现有承诺。此项交易和要约收购完成之后,软银在WeWork的持股比例将升至80%。
“我们坚信,人们的工作环境正在发生一种巨大的转变,而WeWork正是这轮变革的先锋。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颠覆者,WeWork面临的增长挑战并不罕见。但因为WeWork的愿景保持不变,软银决定通过提供大量资本注入和运营支持,对公司加倍注资。”软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在新闻公告中称。
“神话”破灭仅用半年
从“高楼起”到“楼塌了”,这家被视为共享办公鼻祖的企业,风头逆转似乎就在这半年间。
成立于2010年的WeWork,初始定位就是主要为企业家、自由职业者、小型企业等提供灵活办公空间的公司。也许是生逢其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也打击了当时美国的商业地产市场。租赁灵活、环境良好、租金相对较低的WeWork,迅速在纽约“闯”出了名头。
2017年,亚当·诺伊曼遇到了孙正义。在媒体事后的报道中,对于俩人的这次会面是这么写的:“孙正义攥着愿景基金的千亿美元募资告诉诺依曼,在战斗中,疯狂比聪明更好。而WeWork还不够疯狂。”
自此,软银开始向WeWork提供现金“弹药”,WeWork则开启了扩张之旅。从2017年从到2019年,WeWork的工位从21.4万个增长到60.4万个,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32个。
疯狂的扩张,塑造了一个资本市场的“神话”。今年1月份,WeWork的估值一度达到470亿美元。然而,故事和情怀终究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掩盖亏损的事实。仅2019年上半年,WeWork的净亏损就高达9亿美元。WeWork的估值迅速下跌,到了今年9月,其估值已不足80亿美元,几乎只是当初的零头。
是生还是死?面对“命悬一线”的WeWork,累计对WeWork投入了106.5亿美元资金的孙正义选择了生。但目前看,80亿美元对WeWork只是杯水车薪,能否迅速摆脱危机仍是未知数。
国内共享办公也面临大考
盈利也是摆在中国共享办公品牌面前的一道考题。伴随共享经济的风口,2017年开始,中国的共享办公进入疯狂扩张期。世邦魏理仕的研究数据显示,仅2018年,共享办公在大中华区写字楼市场全年吸纳面积约50万平方米。
盲目的跑马圈地之下,关店、退租、裁员、欠佣等负面消息不断传出,以租金差为主要盈利的“二房东”模式也开始遭受质疑。近日更有消息传出,潘石屹准备出售旗下共享办公品牌SHOH3Q的11个项目。但对于此消息,SOHO中国方面拒绝向记者回应。
“客观地讲,共享办公是办公市场中一个新兴的、有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确实满足了一部分企业的租赁需求。”高力国际华北区董事总经理严区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以北京为例,过去三个季度,在诸如望京、中关村这样高科技公司和新兴经济聚集的区域,共享办公的市场表现都很好,“只是,共享办公是否如当初许多运营商所宣传的,彻底颠覆了传统办公模式呢?至少从目前看,并没有做到。”
在严区海看来,过去两年,在资本的青睐与加持下,国内共享办公经历了一轮疯狂的扩张,但这样的扩张速度很难持续保持下去。未来,共享办公只有走精耕细作的道路,精细地计算客户群和目标群,才能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