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桂花香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不仅香而且“闻着就很好吃”

2019-10-19 10:44 北京晚报 TF021

外甥女是理工女。这个上海姑娘分不清茉莉和栀子,却识得桂花,她自己说,大概是生在九月的缘故吧。

作者:卿 晨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是的,一入阳历九月,江南,甚至是整个“秦岭-淮河线”以南,都笼罩在桂花的香气之中。几年前儿子“海归”后执意南下杭州,理由之一,就是九月时去过,“连地下车库里都是桂花香”。“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因为可以“山寺月中寻桂子”,所以生于九月的江南女子,桂花香一定是自己记忆的初始。

桂花香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辨识度极高;公认的形容是甜香,却难以道尽其中的细微之处,科学的定义是“混合了顺式罗勒烯和紫罗酮等香气物质的香甜味”。刚一嗅,只觉得浓香扑鼻,随后渐渐淡去,继而重新浓烈起来,一起一伏无穷尽。桂花的花朵小得细碎,即使一簇簇开放也不惹眼,于是被李清照形容为“情疏迹远只香留”,且认定这一香“梅定妒,菊应羞”,称得上“花中第一流”。

桂花是中国本土原产的植物,自汉代开始栽植,有两千多年历史。据说因“桂”谐音“贵”,故而所有的联想都格外美好。尤其“蟾宫折桂”,该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梦想;知识分子以传播文化为己任,大约也造就了桂花的经久不衰。

家乡成都也是一个处处飘香的所在。花插地种在街头巷尾河边的暂且不提,市里最盛的有两处,其一是杜甫草堂,草堂里有几棵老桂花树,金秋时节香动满园。今年休假回家时专门又去了一趟,树还在,树干更粗壮了,上面重叠覆着几层薄薄的新旧更替的青苔——这是成都老树的特点,气候潮湿所致。另一处是四川大学,迄今不曾去过,颇以为憾。

还有一处在新都的桂湖,在我小时候叫桂湖公园,那里实际是明代状元杨升庵的府邸,很老的成都人会称其“杨状元府”。杨升庵的故事很丰富,与我的瓜葛在于他的夫人黄氏是我外婆的祖父的姐姐。杨状元在自家府里造了个湖,沿湖种上一圈桂花树,长了一百多年,很有气势了,一香倾城。

桂花不仅香,而且“闻着就很好吃”。事实上,自栽种时始,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桂花入馔的尝试。桂湖的特产“桂花糕”,很长时间我以为是独家出产,后来发现凡有桂花的地方都有,状、味都差不多,并不怎么好吃。而桂花与酒,则是柔情与豪迈的绝配,一如毛主席在怀念夫人杨开慧时写下的诗句“吴刚捧出桂花酒”。我与上海的好友一直有个不曾实现的愿望:找一处桂花盛开的地方,在树下铺张野餐垫,来个“醉卧桂花荫”,任桂花落满头。

桂花绝不容许自己在枝头衰败,故而总是花盛时即落,还带着浓香。大概是因为舍不得,人们会将它们收集起来晾晒成干。南方有很多以桂花命名的美食,如桂花酒酿、桂花汤团之类,都是以小撮桂花来点缀。毕竟新鲜的桂花时令太强不易得,桂花干便是最受欢迎的替代品,多年前我去南宁出差,发现超市里竟有成袋的桂花干出售,福建还有桂花乌龙,从友人处得赠过。

桂花在北京不好养,故不常见,然而桂花又无处不在——除了中秋节时很多人家必备的桂花陈酒,多种食物都以“木樨”来命名,而木樨是桂花的雅称。

菜中木樨的色彩,与桂花中的银桂近似;记忆中桂花只有银桂、金桂两种,皆以颜色来命名。如今科学发达,早就培育出了橙红的丹桂,还有四季开花的月月桂,这就容易造成混淆了。桂花本就有一个别称,“月桂”,这个月是月亮的月,却与西方的月桂重了名。当然,重名应该是翻译的责任,可总归事出有因,所以植物学常识读物会不厌其烦地提醒你桂花和月桂并不是一回事,分属木樨科和樟科。

桂花的传播范围并不广,多数只到了日本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所以当我初到非洲,发现园子里有两棵桂花树时,深以为罕。原来这是留在当地的援非老医疗队长所赠,从中国带来的。

植物一到非洲,会长得十分任性,这两棵桂花树也兀自不停地开着花,全然没有节令的意识。最高兴的是厨师,每逢宴客,到院子里摇一摇,转眼小碟子上便缀着几朵了。

某天下班,看见案头插着两朵巨大的玫瑰花,直径约二十厘米。这种玫瑰花极香,我即刻兴奋地凑上前去,深吸一口气——咦,香气与平日大不同,怎么有一抹桂花香?再深吸一口气,仍然是。定睛仔细探看,原来花蕊深处零星藏着几朵桂花——玫瑰花的花蕊也是淡黄的,两者浑然一体。

这是当地雇员的创意。每次他们打扫卫生的同时都会帮我插几瓶花,园子里的花和叶信手拈来,不依定式,比花店的产品不知道有趣多少倍,常常令我生出“亏他们怎么想得出来”的惊叹。这一回,堪称极致。

不禁拍手叫绝。一点点交融互鉴,竟有了奇妙的效果。

 

(原标题:一抹桂花香)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