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风云》全景式呈现新中国外交历程,宋业明:是一次“破冰之旅”
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外交风云》首次全景式呈现新中国外交历程。该剧导演宋业明在接受采访时用“破冰之旅”来形容这部外交题材巨制。如何把这部具有史诗品格的大剧把握好,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拍出新意,宋业明坦言自己从拍摄前如履薄冰的忐忑,到拍摄完成胸有成竹的平静,同样在内心中完成了一次“破冰之旅”。
展现新中国外交的国之大道
曾执导过《八路军》《彭德怀元帅》的宋业明导演,有着丰富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制作经验,但他坦言,在《外交风云》开拍之前,自己确实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忐忑,因为在以往的文艺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披露过一些新中国的外交故事,而全面展现新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的影视剧,此前还未出现过。
《外交风云》的故事始于1948年底沈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查抄美国驻沈阳领事馆的电台,止于1976年毛泽东第二次会见尼克松,前后长达三十年;从炮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到中苏建交,从抗美援朝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从进入联合国到走遍亚非拉……剧中呈现的历史事件非常多,如何讲故事才能让今天的观众接受和喜欢,是导演宋业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随着对新中国这段宏大外交历程的深入了解,当宋业明渐渐走进历史深处时,他觉得自己的内心踏实了。
在宋业明看来,电视剧的意义,不是素材的堆积和事件的罗列,而是要让观众从观赏中感受到一种精神,激发出一种力量,在看完片子后对新中国的历史,对新中国的未来抱有更多的感慨和自信。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宋业明为《外交风云》找到了浓墨重彩渲染的故事灵魂,那就是展现新中国外交的国之大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在重重困境中的突围惊心动魄,其气势可谓大开大合。所以《外交风云》这部剧的格局要宏大,视野要开阔,叙事要高屋建瓴,以大历史的深度和大战略的高度去讲故事,从而实现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
“大”人物带来拍摄难点
出现在《外交风云》中的角色几乎都是大人物,单是剧中涉及的重要外国元首和世界组织集团领导人就达20多人,大人物为世人所熟悉,但也因其“大”而成为拍摄的难点,光是挑选这些历史人物的特型演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交风云》中,各国领导人都是从其本国演员中寻找合适人选,可谓百里挑一,其中不少是功勋演员。宋业明介绍,在演员选择上,人物形似是必要的前提,但形似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精神气质上的无缝对接,让演员演绎出所扮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以达到艺术呈现上的形神兼备。
剧中,我国第一代领导人都由国内资深演员饰演,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和宋业明更是有过多次合作。拍摄过程中,宋业明与唐国强不断切磋,共同激发创作激情。为塑造好角色,唐国强每一场戏都反复揣摩,尤其在塑造晚年的毛泽东时,常与宋业明共同探讨,从衣着举止到表情神态,设计了很多感人的细节,力求真实呈现人物的精神特质。宋业明还在剧中加入了许多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比如“三场宴会”中毛泽东的真情流露,让作品在还原真实外交史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戏剧效果。
《外交风云》的筹备工作相当繁复。宋业明透露,为拍好这部剧,主创人员翻阅、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30年外交史,专门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用一星期时间将有关外交历史的纪录片仔细看了一遍,从视觉、造型等角度寻找创作灵感。拍摄前期,剧组认真学习了剧中涉及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特点,以保证人物出场时环境、服装、礼节考究。
参演的中外演员达五万人次
除了纷繁复杂的外交故事脉络和众多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外交风云》还涉及到大量地标性建筑场景,如北京的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苏联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法国的总统府、瑞士的万国宫、联合国的会议大厅以及毛泽东的专列、尼克松的专机等,由于剧中很多主题场景无法实景拍摄,基本全靠加工搭建。
《外交风云》的摄影以纪实风格为主,再加上写意的手法来创作,通过人物和场景还原历史真实感。在开拍之前,宋业明导演对各部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美术要以富丽堂皇为基调,尤其是国外的环境更要突出豪华。特定的历史环境要争取做到神似,更要突出各自不同国家的民族民俗文化特征,中方的建筑要与西洋风格形成反差。另外,由于新中国外交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朴素简洁是它的基调。
剧组美术部门专门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工程队,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380多处拍摄场景。此外,该剧的服装、化妆、道具、置景也按最严格的标准执行。据不完全统计,剧组制作的服装多达上万套,参演的中外演员达五万人次,剧组规模之大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