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成书坛热词,50万元奖金是咋回事?

2019-10-10 02:58 北京晚报 TF010

“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50万元奖金”,忽然成为书坛热词,一时间,书法界“热闹”来了。写毛笔字可以出名,也能赚钱,名利双收的梦想在沉甸甸的秋天实现了。这样的消息很能鼓舞人,据说“十一”长假,很多人宅在家里临帖习字,准备去书法大奖赛上一试高低,把“50万元奖金”搬回家。只是这样的大奖赛能不能持续下去? 幸运能否眷顾自己? 写出什么样的字才能得奖,得了奖和得不到奖,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书法大奖赛,“50万元奖金”,让我喜来让我忧——

有钱不是万能的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有一句经典台词: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当时,我们为钱忙碌着,这句台词有一点惊心动魄。

“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被舆论热议,源于一个“钱”字。50万的最高奖金,640万的奖金总额,让书法界瞠目,也让其它艺术界惊艳。无疑,隆重的奖励,惊呆众人。

作为非官方主办的书法大奖赛,由民间资本主导,由书法界资深人士评选,不存在对错之分。毕竟花掉了那么多金钱,毕竟耗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毕竟让书法成为了舆论焦点,毕竟让若干位青年书法家脱贫,如此说来,这里应该有掌声。

然而,我看到了另一面,艺术被金钱绑架的一面,艺术在金钱面前甘拜下风的一面。

“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主办方颇多创意,以现金形式发放奖金。当50万元现金,摆在特等奖获得者的面前,我看到了获奖者的媚笑,看到了竞技书法高潮的瞬间,也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无奈和书法家受宠若惊的表情。钱,太有分量了,肆无忌惮遮挡住书家的眼光,遮蔽住书法艺术的生命力量,让太多的书法人在钱的面前矮小、脆弱。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任何人对钱都有理性的认知。但是,当我们把钱置于生命之上,对钱的观察与审视必须开始。有钱不是万能的。

艺术与钱的关系,是客观、平等的。这是市场供求关系中的常态。近十余年,我们感觉到钱的异化,它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横冲直撞,让我们眼花缭乱,认不清世界,也认不清自己。其实,艺术本身要求我们警惕金钱拜物教;艺术家必须具有人性的视野和社会的良知。艺术的兴奋点不是买与卖,那种以营业额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卑劣无耻,不仅混淆艺术的是非,更会损害我们对书法艺术和书法尊严的正确判断。

640万砸不起多少水花

640万在书法圈砸不起多少水花,更不可能引起持续的涟漪,用不了几天,连个水痕也不会留下;

单靠钱解决不了中国书法展览和中国书法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使靠钱能够解决,区区“640万”也只是“洒洒水”而已,于事无补,不足挂齿;

很奇怪,“安徽·合肥中国书法大厦”此前引发的几个“新闻点”,包括打了一场有关名誉权的官司,都与“钱”有关,不知这意味着什么?

靠钱引发的所谓“新闻效应”都是转瞬即逝的,有人称此事为“刷屏新闻”;

“写字真的能发家致富,今天上午成了事实”、“应该是今年书坛最劲爆的新闻”、“也是今天刷屏的新闻”,都言过其实了,无非自娱自乐而已;

关于“发钱”本身,我无话可说。只要这钱的来路、发放都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特别是符合税务部门的规定,如何发是发放者的事情,别人毋庸置喙;

扯开说一句,事实早已证明,一个人有了权、有了钱之后,想要到书法圈混一点名堂,靠“权”、“钱”是没有多少用处的,还是应该遵循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句感慨,只是感慨而已,不针对某件特定事件、某个特定个人;

最后,要祝贺获得50万奖金的4位特等奖获得者,以及分享这640万的其他获奖者,你们靠自己的书法劳动获得了这些奖金,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只要有人肯出钱,只要拿到钱后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再多一些又何妨;

“安徽·合肥中国书法大厦”今后或许还会制造一些与钱有关的“新闻”,诸位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呵呵一笑即可。

艺术不需要大卖场

写字可以赚钱大概是叫了“书法”这个名称以后,也就是它成了一门行当(艺术)之后。过去它就是一种书写方式,人们记事或者彼此交流,它跟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古人写字挣钱,大都是穷秀才干的事儿,比如给人写副对联,替人写封信啥的,纯为糊口。真正的所谓书法家写字卖大钱的,都是其身后事了,与本人没有多少关系,书法家们写字也不会想到每平尺多少钱之类的回报。就如画家,除了宫廷画师,有多少画家是为钱而画画的呢?不光如此,不少大画家生前还穷困潦倒,不名一文。所以,我看了这个书法大赛用几大摞现金发奖金,感觉就像民营公司土豪老板发年终奖,或者是某个村召开的分红大会,总是无法与书法联系起来。这年月有土豪支持书法,扶持艺术是好事,说明人家至少看得起文化了,有眼光,舍得出血,但用得着这样明目张胆、刀光剑影吗?

我也赞同资本进入艺术市场,对艺术品的提升和增值起到推动作用,只要它看准艺术家和作品,不离谱、不作假,我都是会接受甚至支持的。但是书法大赛以这种高调,其实不是高调,而是显摆和炫富,是对书法这种国粹、高雅艺术的一种轻慢,在那个场合,主角是金光灿灿的钱,而不是书法本身,更不是书法家们。我不懂书法,也无法评判获奖者书法的优劣,但我知道写书法应该是清高一点的事情,它与俗媚或功利是有界河的。说到钱,它也不是坏东西,但是它没有必要冲上前台向社会和我们秀肌肉吧。钱是什么?是资本,它有市场法则,有自己的规律,它是一种由小变大、由无生有的资本时代的经营方式。最基本来说,如果现在有谁还抬出纸币来炫耀,让人一张一张数,一摞一摞地看,那就太老土了。

艺术需要仪式感,而不是大卖场。赞助者应该以更文明的方式支持和运作艺术,书法尤其如此。

重奖抑或嗟来之食

鲁哀公问儒服于孔子,孔子以儒行应之,曰:“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几千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正是沿着这个路子,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这就意味着,文化首先是精神的,创造文化和理解文化都是精神层面的,其次才是看得见的物质的。读书人不宝金玉而重品行,这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文化人的基本标准。

书法在今天看来是一种艺术,从本质上看则是一种文化,从本质上说书法是读书人的艺术。因此,一个人要想成为书法家,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文化人,一个儒雅高蹈的文化人。与传统书法相比,当代书法无疑出现了异化,将一种文化堕落为一种技艺甚至是技术,而文化一旦成为技术,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就会与文化隔绝,将自己无限矮化甚至丑化,其书写的文字便毫无审美价值,几乎可以视作垃圾。最近搞得沸沸扬扬的“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赛以现金方式颁奖,引来了一片嘘声,正是将书法文化异化的一种典型案例。书法作品不是不可以获奖,书写者也不是不可以领奖,但如果你意识到组织者的心思并不在书法文化上,而是另有所图,你的接受与拒绝就要有所选择。

从《礼记·儒行》原文来看,鲁哀公刚开始询问孔子并非十分恭敬,而当孔子陈述完毕,哀公则肃然起敬。文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而这次书法大赛好像没有这种感觉。大赛的赞助者始终透露出的是扑鼻而来的铜臭气和一种窒息的味道。面对一摞摞大钞和坐在后面的获奖作者,我们耳边回响的是“嗟,来食”的声音,其中况味真是五味杂陈。斯文扫地,无过于是!这主要不是大赛组织者的恶意,而是参赛作者在自取其辱!这是当代书法人自我矮化的必然后果。

破坏书法生态,要抵制

50万奖励一个获奖者,天方夜谭!竟然出现在当今书坛,让我们这代书法人也算十分幸运地见证了“奇迹”!且不管这种“奇迹”因何而生,也不必去揣摩操作者的种种心态,只就这“奇迹”本身最直观的效应而论,恐怕会让相当多的人生成“变态”之叹。这样的非正常,如果还能获得赞扬甚至喝彩,那将是当今书法界的一种“黑色幽默”。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严重破坏书坛正常生态的行为,这是赤裸裸的金钱、暴利概念对书法界的侵蚀和凌驾。当我们本身正在为书法界演变为“名利场”纠偏的时候,最大化的利益竞争场却兀然现身;当我们一直慨叹书法界精神和文化严重“缺失”的当下,最能表现精神和文化扭曲的“50万”却大张旗鼓地炫耀而来!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种“精神和文化的扭曲”,任由这种不正常变成“正常”,那我们当代书法的机体必将越来越不健康!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