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北漂往事:三环路上演人在囧途,这时你需要“石在”

2019-10-06 14:53 北京晚报 TF021

曾经有一年多时间,因为租住的地方没通地铁,我每天不是在三环上乘公交车,就是在三环上堵车。单位在东五环,家在西南四环,我必须在早晨六点前起床,六点半从家出发,七点到丽泽桥,八点到三元桥,下车步行十五分钟到三元桥北,换乘一辆到大望京的公交车,踩着九点正点上班。

作者:麦子杨


资料图 王金辉 制图

这是我一厢情愿的时间规划,毕竟人算不如车算。但只要每天不堵车或者少堵车,这一天就能有个好心情。

一介外地书生,想要打开北京这本厚重的书,得从熟悉北京的早晨开始。车窗就像取景器,让我发现了北京的晨景。畅通行驶的幸运时段,北京极富动感,古老与现代相映成趣,每上一座桥,心情都随之豪迈。行驶到东三环后,公交车变成了蜗牛,有时还拖着沮丧的刹车痕,路途因此变得无限漫长。人挤在车里,夏天像沙丁鱼罐头,冬天贴成了肉夹馍……我见过男人挤断裤带,女人挤掉裙带,有一回还在车窗旁看到国贸公交站的一个美女挤得戒指掉进了下水道,好心的朝阳群众纷纷“脑力风暴”怎么把戒指捞上来。这一切让我释然:没挤过公交车和地铁,没遇过堵车,怎么敢说自己是“北漂”?

有一天我在劲松桥边看见一块石头,是那种观赏石,一人多高,两人腰围粗,褐色皮皱。因为公交车常常堵在路上,有时就停在这块石头旁,我看清楚了,它叫“石在”——那是阴刻在石头上的名字,用红漆填色。

“石在”前面是一小块草地,后面有一丛灌木,四周是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石在”的静与花木的动,动静相宜,充满生机。后来在这里堵车时,我就会寻觅“石在”的身影,有时公交车停在“石在”旁好一会儿,我便同“石在”对视,甚至开始交流。

神交就是这样发生的吗?一个人与一块名叫“石在”的石头。人为了追逐梦想,或是改善生活,始终在旅途奔波,可“石在”只是立于原地,一动不动。久而久之,“石在”成了我的“定心石”,或是陆地“航标”。

也许石头自有它的命运。记得有一年我只身到新疆和田河远足,想从河滩上拾些玉石。城郊荒凉的和田河河水枯瘦,满河滩都是从昆仑山上漂流而下的石头。正因为它们是石头,才得以安于河滩百年,若是玉石,早就被带到城市出售了。它们与“石在”一样,最后皆会选择一个落脚处;漂流的石头都是如此,何况人乎?

我一直都想步行去看看“石在”,哪怕只一次,和多年神交的老友一样拍拍“石在”的肩膀也好。一天乘公交车路过草桥,我看见旁边的花卉基地有一句广告语:花在,人自在。突然出现的“花在,人自在”让我联想:一个“花在”,一个“石在”,有多少心动,就会有多少不动。

我的家乡在远离北京的广西北海。南海北面的海水永远涌动,西南岸的海滩上铺满了礁石和鹅卵石。和大海摸爬滚打了亿万年的石头纵然长满牡蛎,依旧巍然,与北京的“石在”遥相呼应。当我在东三环上与“石在”相逢时,偶尔会想起家乡的石头,一颗北漂的心与一颗游子的心无声重叠,激荡着奋进、迷惘与忧伤。

对我来说,北上之路虽然曲折,但如果把绊脚石化作垫脚石,那么每块石头都会为你铺路。就像家乡海边的石墩,它能绑住渔船的野心,让诗与远方落在现实的情境里。

人生漫长,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无论怎样选择,坚持走下去吧——也许一路畅通,那就去尽情享受;也许堵在路上,那就在堵中找乐。最重要的,是在内心安放一块名叫“石在”的石头。

“石在”,人就在。

 

(原标题:有块石头叫“石在”)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