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8年前东京地震救同胞 程永华:生死考验面前外交官个个像战士

2019-09-26 17:09 网络 TF008

2011年3月11日下午,东京。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乱了时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的行程。

程永华大使在使馆欢迎第一批赴灾区救援归来的馆员。武亦彬 摄

直到现在,程永华依然清晰地记得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当天下午程永华原计划去东京新大谷饭店参加山东省的一个投资说明会。“当时我在使馆书房查阅资料,突然感觉震起来了,坐也坐不住,站起来也站不住,只好像扎马步那样半蹲着。然后又是一阵晃动,紧接着听见隔壁会客室里玻璃杯‘咔嚓’滚到地上摔碎的声音,我心想这不对头,赶紧往外跑。”

时间定格在当天下午2点46分。里氏9级大地震、海啸惊涛拍岸、福岛核电站泄漏,三灾并发,猝然向日本袭来。大灾面前见真情,危难之际写忠诚。一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人员面对的生死考验由此拉开序幕。

报回平安

地震震中虽然距东京有数百公里,但使馆仍然有强烈震感,余震不断。使馆大楼明显晃动,加上使馆院外不时传来阵阵急促的急救车和消防车的警报声,空气中顿时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震中在哪儿?受灾程度怎样?我们的同胞是否安全?”出于外交官的职业本能,一连串问题瞬间积聚到程永华的脑中。

使馆院里,看见大家神色都很紧张,程永华立刻明白此时自己的职责和作用是什么。“我迅速搬了一张桌子,来到使馆前厅办公,通过这种方式给大家吃定心丸,稳住队伍和人心。”程永华回忆说。

随后震情逐渐清晰:强度里氏9级的大地震,是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日本东北部的宫城县、茨城县、福岛县和岩手县是重灾区,居住着3万多中国公民。获知他们的安全情况、提供有效帮助,成为大使馆当时的“头等大事”。

“使馆打破部门界限,在前厅成立指挥部,集中办公。同时,开通24小时求助电话,接受国内和当地同胞的咨询。”程永华回忆,在地震发生后的半小时内,使馆建立了应急处理机制,一张张桌子、一台台电脑、一部部电话一字排开,座机和手机号码全部对外公布。

电话声声报平安,银线条条连亲情。

程永华介绍,当时在日本的中国同胞约有80万人,在东京附近居住的大概有30万人。地震发生后,日本成为信息孤岛,中国国内并不了解实际情况,凡是有亲人在日本的,他们都会打电话到大使馆问询,于是电话被打爆了。

使馆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接听电话,困了累了打个盹儿,一睁眼马上又投入工作。

人不歇,电话也不歇。“手机没电了,插上充电线打,打到手机烫手,实在拿不住了,用手掐着手机打。”程永华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据当时驻日本大使馆的统计,外交官们在震后10天时间里接打了8万多个电话,平均每天8000多个、每小时300多个。

一声声“平安”从大洋彼岸报回祖国。听到前方使馆还在坚守岗位,旅日同胞亲属心里的石头也就落地了。

救援同胞

震后的东京,高速公路关闭,交通拥堵。如何联络灾区每一个同胞,帮助他们踏上回家的路,是程永华和同事面临的重大难题。

地震发生之后,程永华立即召集了一场紧急全馆大会。面对全馆同志,程永华说:“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大浪淘沙,是金子就要发光,是共产党员就要站起来、冲上去!”

当天晚上,大使馆就派出前方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实施救援,第一站仙台,300公里的道路开了足足19个小时。

在路网被破坏、险情不断的情况下,中国外交官自己开车进灾区救助中国同胞,生死考验从那一刻才真正开始。

那一次大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据日本媒体报道,在福岛沿海海岸第一波到达的海啸,浪高超过14米。海浪逆河而上,到内陆达到38米多。海啸进而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日本政府一开始发布的是3级,后来确定是7级。人类有核技术以来,只有两起核事故达到过这个级别,另一起就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三灾并发,每一个灾害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使馆工作人员来说,是严峻的考验甚至是生死的考验。”程永华解释说,地震、海啸人们可以直观感知,但是核泄漏看不着、摸不到,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谁也不清楚。

救援同胞刻不容缓!重灾区所在的日本宫城县、茨城县、福岛县和岩手县聚居着3万多中国公民,但是三灾并发之下,人都去哪儿了,谁也不知道。“只能通过工作组,采用最原始的办法,一个避难点一个避难点去寻找。”程永华说,使馆先后派出6个工作组,与驻新潟、札幌总领馆相互协作,深入灾区,包括核泄漏的危险地区在内,共救出7千多名中国公民。

程永华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个工作组出发前,都要带上至少1000个使馆蒸的馒头。大使馆哪儿来这么多馒头?原来,地震发生后,程永华让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蒸馒头,以备急需。

2004年10月新潟发生大地震,程永华在使馆担任公使。震后,程永华召集会议组织救灾,了解到许多中国留学生、研修生被困在山里,断食断水。使馆应该准备些什么食物呢?盒饭、包子容易坏,馒头可以放久一些。于是,程永华让使馆准备了馒头和榨菜。

凭借那次经验,“3·11”大地震发生以后,使馆食堂就开足马力蒸馒头。因为蒸好的馒头要放凉了才能装到口袋里,一时间使馆的走廊里摆满了馒头,飘来阵阵面香。

工作组带着馒头、榨菜和矿泉水挨个避难点寻找同胞,因为大部分避难点都在体育馆内,人太多,工作人员就扯着嗓子高喊“有中国人没有”,成了那个时刻最让中国同胞激动和暖心的声音。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同胞看见大使馆工作人员前来救助,当馒头和榨菜送到他们手中的时候,眼泪‘哗’就落下来了。”程永华回忆说。

“中国万岁”

大震之后,同胞思归心切。

三灾并发,谁也无法预料核泄漏带来的后果。在东京常驻外国使团一半以上都临时撤离的情况下,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毅然决定坚守,与国内保持24小时热线沟通。“使馆工作人员个个像战士,人在阵地在,帮助自愿撤离灾区的同胞安全离开。”程永华回忆起来至今依然目光坚毅。

前路艰险、余震连连、险情重重,使馆工作人员顾不了许多,一拨接一拨奔赴灾区,接送我同胞回家。

经过地震、海啸破坏,通往灾区的道路早已成为搓板路,沿路电线杆不停摇摆,危险重重。程永华感慨,协助同胞回国,当时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是:所有在东京的车,不管是什么车,一听说往北开去灾区,出多少钱都不去。使馆最后只好通过朋友关系从邻近的县租旅游大客车,一路向北奔灾区而去。

天灾突然降临,很多同胞的护照都在海啸袭来的一瞬间随着房屋一起被吞没了,所以在组织受灾同胞回国时,使馆工作人员面对棘手的身份核实问题。

程永华介绍,当时大使馆也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方式,比如问同胞几句话,听听他的中国话说得地道不地道,或者让同胞们相互做证,确定身份。

一路艰辛,一路坎坷,灾区刮着风下着雪,当使馆工作人员看着同胞陆续拽着行囊、排着队井然有序登上前去接他们回家的大巴车时,连日来疲惫的心终于得到宽慰。

同胞上车后的举动更让程永华至今记忆犹新。“上车之后同胞见同胞,又见到使馆工作人员,眼泪再也忍不住,一个个流着眼泪高喊‘中国万岁’!”

天灾面前,责任在肩,祖国和人民的嘱托不能辜负。不知疲倦,不惧艰险,只为早一刻让灾区同胞脱险。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经受住了里氏9级大地震的考验。尽管那场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八年多时间,但这些可敬的外交工作者在大灾面前的英勇表现,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铭记。


程永华接受本报采访。 武亦彬 摄

人物简历

程永华

程永华出生于中国吉林省,曾于长春外语学校学习日语。1972年被中国政府选拔为日本留学人员;1975年到创价大学学习两年。1977年进入外交部工作,2000年开始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2003年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2006年任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2008年任驻韩国大使。2010年起担任中国驻日本特命全权大使。

自2010年2月担任驻日大使到2019年5月离任,程永华任职超过9年,是历任大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童沛 丰家卫

分享到

造出原子弹的他们,为何因一碗红烧肉落泪了?

《外交风云》全景式呈现新中国外交历程,宋业明:是一次“破冰之旅”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视频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用汉语问好

程永华回忆邓小平访日:乘新干线列车时曾称“我们很需要跑”

中国曾连续三次动用安理会否决权,中东问题特使走访各国讲明立场

前驻中非大使:一年三次撤侨,比《战狼2》更惊心动魄

新中国70年外交风云:前驻古巴大使与卡斯特罗长谈被三次问住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