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通过历史片段,展示新中国70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性跨越和进步

2019-09-26 08:02 北京晚报 TF008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问世,“五四宪法”的颁布,律师制度的恢复,110报警台的发展,冤假错案的纠正……本报今日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人民》之法治,通过这一个个历史片段,展示新中国70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性的跨越和进步。

作者 宋鱼水


刊名题字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 宋鱼水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回首过去,可以发现我国法治从过去法治缺位、恢复重建、全面修宪、大规模立法,已经走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阶段——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此同时,法治对人民而言,也是逐步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法治的每一次进步,却与人民的接受密切相关。

在“谈法即犯法、犯法就要坐大牢”的背景下,人民离法治很遥远。法治的颜色是那样严肃、神秘,人民似乎很怕触摸它,越怕触摸,越渐行渐远。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无法可依、制度残缺的局面,党中央作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决策,1982年修宪时沿用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提法。2018年,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将原序言中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虽然“法治”与“法制”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和意义却大不相同。“法制”是制度层面的法律,是被动存在;“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是主动作为。这一字“千金”的修改,从宪法上完成了从法制到法治的根本转型,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性的跨越和进步。人民的权利意识在法治的庇护下由远至近,由陌生变成亲和,由沉默开始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良法善治。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是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飞跃,更是对人民期待的回归。

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法治,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离不开法治。法治对公民的成长,对家庭文明的贡献越来越大,法治社会越离不开家庭文化的认同,家家户户的尚法行动。如今,人们更喜欢听法治故事,法治频道的收视率越来越高,人民的法治素养正快速提升,更加懂规矩、讲文明、讲道理、讲法律。

归根结底,人民需要法治,法治呵护人民。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建设过程,但中国人能够把经济建设好,也一定能够把法治建设好。我们真诚地期待,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法治的花朵更加绽放,法治丰硕的果实让人民更爱家园,让法治呵护家园,由善与公正组合的法治社会是一个说理通达的社会,它让祖国和家园更美好。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怎样把人民团结起来?

周令钊的画笔和苏席华的钢刀,了解人民币背后的光荣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片土地从“冒险家的乐园”回到人民手中

“人民邮电”四个字从何而来?主持人王刚曾收到毛泽东亲笔题字回信

回顾人民出版社发展史,《毛选》无一差错创纪录

周恩来定调,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不仅是座建筑,还是一座政治工厂

1932年《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激起千层浪

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

人民医院最初由中国人“众筹”成立,见证中国医学百年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反腐“第一枪”震慑全中国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院:见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

新中国首部法律《婚姻法》由邓颖超为首起草,普法演出一票难求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始运营,未来可刷身份证验票乘车

北京:前10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食品价格上涨7.6%

看着都舒心!观音寺“三横一纵”道路旧貌换新颜

新发地连开6场对接会,一大波优质农产品装进市民菜篮子

北京又多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三季花海,四季常绿!

以古琴为纽带,构建运河雅文化——“琴韵运河”主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