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唱了55年,她的人生道路竟是由周总理的一句话决定的
如今已经“奔六”“奔七”的50后、60后们,小时候能看到的电影不多,男孩都爱看打仗片,像《地道战》、《地雷战》不知看了多少遍,台词都背下来了。
郑新 作者为北京电视台《金色时光》总导演
冯晨清 制图
60后的我,对《地道战》里的插曲记忆太深刻了,觉得唱得美极了:“太阳一出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太阳照得人身暖哎……”虽然小时候不知道也不注意这歌是谁唱的,但那优美的歌声和清亮甜美的嗓音萦绕在脑海里几十年,想象中这位阿姨歌声美,人也一定长得美。后来,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妈妈唱的 “夜半三更呦,盼天明……”还是那甜美的嗓音,那歌声又伴随我们这些当时的孩子一下走过几十年。再后来,电视出现在寻常百姓家,唱这些歌的人走上了荧屏,才知道她叫邓玉华。再再后来,还知道复映的1964年拍摄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穿彝族服装唱《情深谊长》的演员也是她——邓玉华,她那时绝对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偶像。
没想到,多少年后成为电视工作者的我,能多次见到从前的偶像邓玉华老师,跟她做节目、跟她合影,还有机会和她畅谈,并刨根问底地听她讲自己的故事。更意外的是,这位老艺术家的人生道路,竟是由共和国总理的一句话决定的。
1953年,十岁的邓玉华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领导写了一封“自荐信”,想报考这个团。时隔不久,少年合唱团真来到学校,请走了包括她在内的三个小学生去考试,结果邓玉华和另一位同学被录取。此后,除了在合唱团经常担任领唱独唱,她还被电台编辑请去在教唱歌的节目里做示范领唱。邓玉华的中学是在阜成门的北京38中(现159中学)度过的,这个学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了很多文艺、体育名人。1959年,已经初中毕业的邓玉华,赶上北京各大艺术院团招生,因自身条件好,16岁报考中国煤矿文化团便被顺利录取。后来,随着邓玉华在独唱方面展露才华,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她也因为演出活动多次见到周恩来总理。总理见到她总是说:小邓啊,煤矿工人非常的辛苦,你要好好为他们唱好歌,服好务啊!也是总理的谆谆教导,让她一辈子留在了煤矿文工团,以至于后来的“名团诱惑”和“挖人风波”都没有动摇她的初心。
邓玉华16岁进入煤矿文工团学员队,18岁就开始当独唱演员。她那会儿唱了好几支首唱歌曲,像《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毛主席是咱社里人》和反映煤矿工人的歌曲《矿灯歌》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开始录制和播放她的“每周一歌”。因为有好几首首唱歌曲在电台播放,当时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导演就想到让她来做其中一首彝族歌曲的主唱候选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当年集全国专业艺术院团的力量,打造的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节目。能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独唱演员,20岁出头的小演员邓玉华自然是激动不已,也感到很大的压力。
前不久,我和邓玉华聊起她当年参加《东方红》时,她说:想起当初的情景现在我都激动、记忆犹新。这节目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抓的,在排练时经常能看到总理。我一个小演员接到这么重的任务,既荣幸又紧张。全国3000多名各类演员一起排练、演出,我还是重要的几十首歌之一的独唱,后边有很多人给你伴舞。在人民大会堂几千人排练、演出,上万观众看彩排,压力很大啊!当初排练时除了感动就是紧张,害怕忘词、唱跑调、怕唱不好,有时怎么唱下来的都不知道。
邓玉华回忆说,《东方红》剧组开始挑选独唱《情深谊长》的并不是她一个人,但后来,总理觉得这个歌还是应该用民族民歌唱法演唱合适,还特意让邓玉华把民族唱法结合美声和假声,以中西结合的唱法完成这首歌。最终,拍摄电影《东方红》时,选择了年轻的邓玉华,她的名字也随这部电影名扬天下。
1964年,国家为了加强对外文化交往,尤其是增进与亚、非、拉各国人民的友谊,决定成立一个国家级院团——东方歌舞团,主要任务是对外演出。这个团也是周总理倡导下成立的,并和当时的外长陈毅元帅担任名誉团长,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和团长王昆夫妇亲自主抓。由于东方歌舞团成立时间短,出国演出任务急,就从很多国内院团抽调和“借”用优秀演员,组台演出。邓玉华被点名借调东方团,并随团到非洲、亚洲各国演出了半年。后来,东方歌舞团领导就想把邓玉华调入东方团。邓玉华当然知道东方团是国家级专业团,水平高、出国演出机会多、条件好,肯定比煤矿文工团有优势,但她不能回答。这事她和煤矿团的领导说了,团里坚决不干。后来,这“抢人的官司”打到总理那里。1966年北京饭店的新年联欢晚会,总理出席了,东方团和煤矿团的领导借一个机会拉上邓玉华来到总理面前“说理”。总理听了原委微笑地说:你们听听小邓的意见嘛!小邓,东方团想留下你,你们团要保住你,你自己怎么想的?
邓玉华犹豫一下说:服从组织,听组织的!
总理听了一下子就爽朗地大笑起来。邓玉华从总理爽朗的笑声里感觉到总理一定觉得她耍小聪明,不愿得罪两位团领导,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还是总理发话,并给邓玉华解了围。他说:我看这么办吧!小邓还回煤矿文工团,如果东方歌舞团有重要演出任务,再借调小邓,你们看好不好!一场“挖人官司”就这样化解了。邓玉华心里清楚,周总理是希望她留在煤矿团的,希望有好的艺术家为几百万煤矿工人服务。她也始终没忘周总理当年对他们说过的:“煤矿工人们是很辛苦的,你们要经常下到矿区,为那里的工人干部们演出,给他们送去精神食粮。你们给他们送歌送戏下矿,那是代表毛主席、党和政府,给群众送去温暖呀!”这以后,尽管有总政文工团、空政文工团、中央乐团等很多大团要调她,但她一直留在了煤矿文工团。
如今已经77岁的邓玉华家庭生活很幸福,丈夫冯宗师是当年煤矿文工团歌剧团的演员,后调入空政文工团歌剧团,1983年转业后到中国煤矿文联工作,夫妻很恩爱,只可惜两年前因病去世。儿子冯博昭继承了爸妈的音乐天赋,曾获得过全军第一届战士歌手大赛二等奖,现从事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儿媳是搞舞蹈的,曾获得全国第三届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邓老师的孙子也已经19岁了。
现在北京有一个中老年业余合唱团——中国音协爱乐合唱团还在做“简版”《东方红》专场,如今已坚持了20年,演出上千场,这个团只要请邓玉华,她都是有请必应,而且从来不讲酬劳的事。邓玉华说,这个团老同志们唱的还是《东方红》的那种精神。她每次自己唱完都要听别人唱,听完整台专场,重新回味那份感动。她说自己和《东方红》,“情深谊长”,唱了55年,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一首歌唱了上万场,绝对进“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原标题:一首歌唱了55年 情深依旧 记艺术家邓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