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北京朝阳南磨房社区医院便民进行时:做理疗下班来,打疫苗提前约

2019-09-24 09:20 北京晚报 TF017

晚上快7点,刚下班的侯先生带着周末开出的理疗治疗单,直奔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层康复科的理疗室。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开始进行腰部的红光照射。这要是放过去,他根本无法想象。

动动手指在小程序上预约疫苗接种时间,从取号、登记,到交钱、接种,整个流程下来只用了10分钟,这样的速度让许女士直呼“快得超乎想象!”

在社区医院日益便民化的同时,也有一些需求仍盼得到满足。对于居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社区医院提供上门服务固然必要,但人手终究有限,为家庭成员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依然亟待跟进。

工作日晚上5点到8点,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理疗室为患者提供延时服务

早晚同价 晚间诊疗受患者热捧

“之前健身的时候腰部受过伤,平时又老坐办公室,落下不少毛病。”得知社区医院可以做理疗,家住附近的侯先生很早就想过来,但时间上总是不允许,“一开始,这边只有工作日开放,晚上5点就结束了,实在没办法赶上。”

去年初,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意在周末加开两个半天的康复门诊,以满足上班族的就医需要,侯先生终于如愿挂上了号。可治疗一段时间后,他还是觉得不够理想,“通常一个疗程最少要5天,连着做效果才比较好,如果只是周末两天做,中间5天中断,很难真正管用。”

康复治疗组长李尨表示,侯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经过多方论证和考量,中心康复科理疗室从今年7月1日起开设延时服务,每周一到周五晚上5点到8点,都会安排一名康复治疗师值班。

“这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我可以周末到门诊开治疗单,工作日晚上过来理疗,既不耽误上班,又不影响治疗。”作为第一批享受延时服务的患者,侯先生欣喜地看到疗效明显改善。

“这边转型康复医院以后,比普通的社区医院更专业,我就是听人介绍专程来的。”在侯先生隔壁,崔女士的理疗也正在进行中,“我这腰腿都不好,每次理疗四五个项目做下来起码一个多小时,过去就算赶在5点前开了治疗单也来不及做,只能忍着疼。”

如今,崔女士下了班再过来,时间上绰绰有余,“原以为晚上要贵一些,没想到跟白天收费标准一样。”

李尨发现,开设延时服务的通知海报在中心和下辖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贴出去以后,前来理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不仅有上班族,还有不少老人也愿意选择晚上过来。毕竟白天这里还有病房的患者要做理疗,设备相对紧张一些,晚上不光凉快,还能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事实上,开设延时服务在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不是头一次。“除了全科诊疗、药房和化验等基础延时服务以外,中心还在去年9月推出中医科推拿治疗室的夜诊,同样是从晚上5点延长到8点。”李尨表示,这一系列举措,目的都是希望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改善居民的就医体验,从患者反馈来看,也的确很受认可和欢迎。

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贴有康复科理疗室延时服务的通知海报

分时预约 疫苗接种十分钟搞定

在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项新近上线的预约服务同样赢来不少点赞。

上午10点16分,许女士来到保健科大厅,在自助取号机上取了一张“儿宝宝预约”的专属号。“上周刚在妈妈群里知道的小程序,发现可以预约疫苗接种时段,就试着用一次。”许女士的孩子刚满两个月,上次来打疫苗时,现场取号排队,等了半个多小时,“大厅地方很有限,孩子又小,就怕人多的时候交叉感染生病。”

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大厅取号机上,儿宝宝预约可以取出专属号条

这次,许女士特意选择了10点到11点的时段,“孩子出门要做好多准备,这样从容一些,不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白白折腾一上午。”短短两分钟后,许女士便听到自己手中的号被3号窗口叫到。由于此次选择自费的五联疫苗,她填完知情同意书后,又到一旁的收费处交钱。10点23分,重新回到自助取号机上取了疫苗接种的号。

“这边刚取完,那边就听到叫号,几乎是无缝衔接。”许女士把门外抱着孩子等候的姥姥接了进来,直接走到接种台前,10点26分便打完疫苗,开始进入留观时间,“从取号、登记,到交钱、接种,整个流程下来只用了10分钟,快得超乎想象!”

对于这样的变化,保健科科长张菊生倍感欣慰。“我们辖区内仅0到3岁的婴幼儿就有3000人左右,保健科疫苗接种和体检的压力一直很大,最多的时候一天门诊量就有200人。赶上高峰时段,等上一两个小时都是难免的。”今年7月,“儿宝宝”小程序的引入让张菊生眼前一亮,“这是一套基于互联网的儿童保健在线管理系统,依托‘智慧家医’丰台模式的信息化手段,家长只用扫描二维码,就能完成儿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手机上进行体检和疫苗的分时段预约,不必再像过去一样,一个时间扎堆过来现场排队。”

试运行前,中心还邀请工程师为保健科医生进行技术培训,介绍“儿宝宝”的使用方法。“我们按照月龄建的有妈妈群,一开始先在满月群里试用,8月以后逐步推开,后台可以看到预约量‘嗖嗖’地涨上来。”张菊生表示,目前已将一半的号源留给“儿宝宝”预约,未来一两周内,还将增加到三分之二左右,“现在一楼的三个登记台中,有两个是优先‘儿宝宝’,以后会实现全部优先,二楼体检也都已经实现优先‘儿宝宝’,以此引导更多家长选择分时段预约。”

除了减少等待时间以外,“儿宝宝”还有不少附加功能。“以往体检结束后,家长没办法把体检结果带走,今后通过信息对接,家长就能通过小程序随时查看历次体检的情况。”张菊生表示,在“儿宝宝”平台上,还会给家长提供育儿课堂、疫苗百科等健康管理服务,“这样一来,宣教也变得更加方便,不必让孕妈妈和家长专程跑来听课,这些文字和视频内容还能反复查看。”

人手有限 老人居家照料待支持

自从老伴儿因病卧床不起,68岁的王淑兰便成了主要的照料者,每天守在床前给老伴儿喂饭喂药、翻身擦洗,“孩子们平时上班忙,请保姆太贵,也不放心。”

令她感到庆幸的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后,医护人员会上门巡诊,测量血压、血糖,记录各项身体指标。

“医护人员态度很好,我们也挺感激,但他们人手毕竟有限,同时要管那么多病人,真是忙不过来,偶尔能来看看就很不容易,大多数时间还是得靠自己。”王淑兰坦言,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在护理失能老人方面完全没有经验,也不懂什么医学常识或急救技能,“有一次老伴儿吃饭差点儿噎着,我急得直冒汗,好在后来缓过来了,现在想想都后怕。”

在王淑兰看来,完全依赖社区医院上门服务并不现实,但如果能给像自己这样的照料者多一些指导和帮助,或许来得更加有效,“遇到紧急情况,起码我能知道做点什么,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事实上,已有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注到辖区居民在这方面的需求。8月14日,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举办了“失能老人居家照料常用知识与技能”的专题培训。授课护师结合数年护理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失能老人居家身心健康照料的常用知识与技能。重点从“高热、噎呛、烫伤、跌倒、创伤后出血、骨折、脑卒中、意识障碍、呼吸心跳骤停”等方面,讲解了失能老人出现上述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应急情况的处理及操作,尤其针对失能老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抢救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现场指导并演示了如何正确处理失能老人的居家护理、如何为失能老人做好日常生活照料等,得到广泛认可和欢迎。而在更多社区,这项工作仍待开展和推广。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宗媛媛 文并摄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养老机构重回严格管理状态,老人有些不适应,还好院方有“高招”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