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这次空中受阅部队与此前大不相同,阅兵结束直飞志愿军野战机场

2019-09-23 10:12 北京日报 TF003

听到空中有飞机轰鸣,李清扬总会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年轻时,他属于这片蓝天,这位新中国第一代航空兵,曾驾驶战机,保卫祖国。

很少有人能从空中“俯瞰”天安门广场,然而李清扬体验过,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1951年国庆阅兵,新中国空军首次多机种多梯队受阅。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130多架飞机组成空中受阅部队飞过天安门广场,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

李清扬和战友驾驶的图-2轰炸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个画面,李清扬说他永远不会忘记。

那一年,李清扬21岁,担任空八师二十二团二大队六中队长机领航长。8月,正参加联合演习的他和战友突然接到命令——立即转场,准备参加国庆阅兵。

大家兴奋极了,经过紧急准备,编队飞抵集结机场。

编队抵达后,建制调整,全中队被临时调整进一大队,编为第三中队,开始飞行训练。

“空中受阅,主要看飞机编队队形和到达时间的精准。”李清扬回忆,每天,他们以大队编队,飞至受阅航路进入点——通县老城上空,然后返航。要求到达天安门的时间要控制在正负10秒,保持2×2的队形,即飞机之间保持两架飞机大小的间隔与距离,分毫不差。

受阅队形为楔形战斗队,9架轰炸机3架为一组,分为3组,呈品字形飞行。每个中队3个机组,每个机组4名成员,包括飞行员、领航员、通信员、射击员。李清扬是大队编队左侧中队长机上的领航员。

李清扬和战友们练得很苦,大家都清楚,这一次阅兵,空中受阅部队与此前大不相同。

1949年开国大典,我军仅有少数飞行员驾驶着17架起义和缴获的美制飞机参加受阅;1950年国庆阅兵,仍是以少量飞机重复飞行、两次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可这一次,空中受阅部队是一支由包括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等多机种在内的130多架飞机组成的队伍!

李清扬和战友驾驶的图-2轰炸机是进攻性武器,机身装有两台1850匹马力的发动机,飞行高度8000米,巡航速度每小时36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8小时,可挂3000公斤至4000公斤炸弹,机头两侧各有一门20毫米口径机关炮,这是当时我国惟一的轰炸机机型。

9月30日晚,仔细检查过飞机后,机上所有油箱盖及军械装备的活动部位全部铅封,营职干部在停机坪站岗警卫。

10月1日,李清扬起床后赶紧看了眼窗外,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好兆头,非常适合飞行。”做好准备后,李清扬登机,反复校准时钟,静坐在舱内,等候起飞。

按照计划,空中受阅方队要紧跟在最后一个地面方队——坦克方队后,按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的顺序依次通过。起飞时刻按驻地位置、飞机性能和受阅顺序分别计算,各按不同时刻起飞,沿不同航线出航,准时通过受阅起点——通县县城上空,而后沿内城城墙飞越正阳门箭楼,接受检阅。

起飞的命令发出了,图-2轰炸机呼啸而起。

为确保安全,进入受阅航线后禁止机上人员俯视地面。作为领航员,为检查航迹、校对到达时刻,李清扬向外瞥了几眼。地面上,坦克方队正轰轰开进,通过金水桥前接受检阅。

空中,9架战机接踵而至。

当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时,广场上欢声雷动,许多人热泪盈眶,被新中国空军的力量深深震撼!可机舱中一片安静,只能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李清扬的心怦怦地跳着,他仿佛听到了地面的欢呼。

机群飞出城区后,家住石景山五里坨的李清扬向西眺望,想看一眼家乡。可惜,他没有辨认出村庄,只看到了西临永定河的洋灰桥(即现在的水闸)……

阅兵结束,“空八师”转场直飞志愿军空军野战机场。11月6日16时,李清扬所在二大队参战,首战告捷,全大队炸弹全部命中目标,敌人遭到突然袭击,都不敢相信中国空军真的来了。

时至今日,89岁的李清扬一直随身带着一张照片,记录着15个骨灰盒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合葬时的瞬间。15个骨灰盒全是空的,没有遗骸,没有遗物,只有名字。他们,是李清扬为国捐躯的战友。

“他们是英雄,我永远怀念他们,永远传承他们英勇顽强、为国而战的精神!”李清扬说完,望向蓝天,举手敬礼。

(原标题:飞越天安门广场)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金可 照片由本人提供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主题表演档案入藏北京市档案馆,留存视频素材96TB

齐俊杰以观礼嘉宾身份走上观礼台:这是对我们志愿者最大的肯定

志愿者何花和爷爷一起天安门观礼:帮人帮己的感觉太好了

一次受阅,终生荣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市表彰大会举行

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离不开志愿者们 听听他们的心声

志愿者回忆国庆联欢活动:全场齐唱《歌唱祖国》,高呼“祖国万岁”

他们为鸽子车施划点位,却在国庆庆典前离开天安门广场

她是天安门城楼红墙下的志愿者 背向长街却也“幸福得晕眩”

揭秘国庆阅兵时,北工大三千余名师生如何炼成“建国伟业”方阵

一个半小时内给7万个气球充气,这群人“魔鬼训练”4个多月

四层人塔七米多高,塔尖少年为扎稳马步,茶杯之上练出扎实基本功

彩车司机“藏”在看不见的岗位上 透过蜂窝煤般的小孔“盲开”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