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苏轼《寒食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经历三次大火奇迹般逢凶化吉

2019-09-19 08:32 北京晚报 TF008

今年初,《墨缘》推出“五行与书法”系列,金为青铜器,木为汉简,水为水利之刻石,或为墨法所用,土为砖石材质,都是可以找到“物质载体”的,唯独于“火”不易理解。历代有多少刻帖、碑刻毁于战火。书法作品传之千秋,最怕的就是天灾人祸,人祸尤烈。历代名迹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今天咱们说说与火相关的书法及书法家的事。

首先要提及的是明代书家张瑞图。他的书风个性独特,有人找出史料,说他的书法是学宋代包拯的。包公不以书法名世,传世作品极少,剑走偏锋,化出自己的风格,也算是独辟蹊径。张瑞图书法,在晚明书坛独树一帜,走出一条革新叛逆的路子。民间传说他是水星下凡,家中挂他的书法,可以避火。历史中还真有书法作品历经火灾而不毁的,堪称传奇。

历经火难而不灭,最幸运的就是苏轼的《寒食帖》。这本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经历三次大火而能逢凶化吉,堪称奇迹中的奇迹。如今打开长卷,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方边缘还有火燎熏烧的痕迹。清同治年间,《寒食帖》为广东人不幸遭遇火灾。后来流入清宫,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1922年流落到日本,为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日本关东大地震时被抢救出来;二战中美国轰炸日本,《寒食帖》又在火光里活了下来。

另外一件,就是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赵孟頫对《兰亭序》极度喜爱,连题十三跋,此帖比《寒食帖》烧灼面积大,但毕竟保存下来了,干脆命名为“火烧本”。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火烧本

如果说这两件作品是“无意”被烧,侥幸脱险,有一件作品却被有意纵火,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董其昌收藏了这幅画,晚年卖给吴正志。吴正志传给了孙子吴洪裕。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弥留之际,竟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意思很明显,要焚画殉葬。眼看国画即将付之一炬,危急时刻,吴家人群里冲出一个人,把这幅名画从火里抢了出来,这人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长辈的遗言毕竟要顾及,他又往火中投了一幅画,偷梁换柱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被救了下来,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犹如神助。这一部分被称作《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沈周题跋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书法史中还有一件作品,名为《儿子帖》,说白了就是“走后门”的便条,是北宋宰相富弼希望某官员能对其子加以照顾与提携而写。不是什么光彩之事,所以富弼还专门写上“此亦乞丙去”,意思是“请阅后烧掉”。富弼虽为官清廉,毕竟还是舐犊情深。说好看后即焚,却有意无意忘了,其实是舍不得烧毁,成了老子给儿子找关系的铁证。一千多年后竟上了拍场,卖了460万。

富弼 《儿子帖》

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前文都是说大火对于字画碑刻有巨大威胁,不小心就会葬身火海,但却有一块碑刻,居然因为一场火灾而被拯救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狭颂》。

《西狭颂》

已有两千年的《石门颂》因“文革”期间修建水库,从1970年淹没之日算起,一直是蜀道焦点的褒斜石门,沉入水下不见天日已近半个世纪了,除《石门颂》、《石门铭》等名刻被搬迁展陈于汉中市区外,绝大多数古代石刻则随石门沉入水下;另一名迹汉颂《郙阁颂》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当地修建乡村公路而炸。据说由于地方主事者缺少经验,找了外包工挪移此一石刻,施工时因石刻与山体连成一体,难以凿迁,就决定施放炸药,结果一代名迹毁于一炸,至今仅留部分碎石,最后将碎石挪至嘉陵江畔的灵岩寺草草黏接拼贴,不忍直视。实地走访西狭颂,才知道《西狭颂》也差点难逃厄运——“破四旧”前,因为无意中的一次火灾烧去摩崖石刻保护亭,导致破坏者无法登临!“于是,汉三颂”中终有一颂原地完整保存至今。

真正的书法经典,不仅是大浪淘沙,亦如烈火焚烧,唯有“真金”,方能不朽。

张瑞图《李白月下独酌》册页

富弼《儿子帖》册页,纸本,纵31.7厘米,横26.7厘米。

富弼不以书法名世,仅此迹传世,足见古时文人官僚,莫不是善书之辈。此书笔法、结字乃至整体气象皆宋代特点,与“宋四家”有逼肖之处。

富弼(1004-1083),字彦国,谥号“文忠”。北宋名相,历仕真、仁、英、神宗四朝,文学家。被范仲淹誉为“王佐之才”,其文章被晏殊称赏不已,并纳为女婿。

释文:

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苏轼《寒食帖》,素笺本,纵18.9厘米,横34.2厘米,行书十七行,共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寒食帖》

此为苏轼行书代表作。内容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的人生之叹。通篇书法起伏跌宕,而无荒率之笔,诗书互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铁冠道人,谥号“文忠”。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很高。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