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家族中十人参加过抗战,祖父曾任军医主任,徐静蕾为父亲回忆录作序

2019-08-20 10:11 北京晚报 TF018

影视圈里人称“老徐”的才女徐静蕾,为父亲徐子建的回忆录作序说:“你们懂的,我有多骄傲,因为有这样一个爸爸。”

作者:高锋霜


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惩戒命令”(1940年)注明:卫生队中校队长徐成沄处置有方着记功一次。

“子建”一名,取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字子建,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透过“子建”二字,可以窥到为徐子建取名的长辈对他殷殷的深情、厚望和期许。

75岁的徐子建,十年前就有了书写一家四代的想法,终于在今年七月、其父亲103岁时,完成了回忆录《家园徐望》第一部《父亲的军装》,并由著名作家王蒙、严歌苓推荐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子建的父亲有着传奇的经历,作为国民革命军军医主任,他参加了八年抗战,然后他又以解放军军医主任的身份,参加了三年解放战争。追随父亲的足迹,探寻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经历,是徐子建撰写《父亲的军装》的动力。

    古稀之年开始著书立传

欣闻《父亲的军装》出版,我兴冲冲地登门祝贺。见到徐子建时,他虽心绪颇佳,却难掩常年劳碌的疲惫和倦怠。“动笔才知道写作的艰难和辛苦,心力交瘁时想过请人代笔。女儿知道我的不易,想请一位青年作家帮忙。我思考再三,如此艰难的工作怎能让别人承担?再说自己这辈子,又何曾在困难面前退缩过?最终决定咬紧牙关,自己完成。”谈起写作过程,徐子建感叹不已。

我与徐子建先生于八年前相识,那时我在一所老年大学供职,他在我校写作班求学,是班里年龄最大、也是最努力的学生。随着接触的增多,我逐渐了解到,他为了这部回忆录的写作,真是煞费苦心。

他虽在读书时所写作文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参加工作后,却是从技术工人干起,后来又担任车间主任、总厂的调度长,到1985年“百元下海”办厂,从事的都是业务技术性工作,基本上没有和写作打过交道。但是,他对文学素来喜爱,浓浓的文学情结一直萦绕于心。他喜欢古典诗词,年轻时把抄好的诗词张贴在机器旁边,一边看守着机器一边背诵,几年间他能完整背诵的古典诗词达几百首。成年后住房拥挤,他在床头墙壁上钉制了一个阁楼式大书箱,里面堆积的书籍五花八门,大量的阅读充实了他的知识储备。他还为女儿徐静蕾推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书目,使其在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时直接受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他对传记产生了兴趣,购置阅读了诸多名人传记和回忆录,在书上画重点、写眉批,做了许多笔记,从前人著作中学到不少东西。

下决心要写回忆录之后,徐子建添置了满满几个书柜的图书,墙上贴满了地图和表格,小楷手抄的资料近百万字。这十来年,他心里想的全是这本书,每当脑海中有灵光一闪的念头,立刻记在小本子上。除了参加过老年大学的写作班,他还连续三年参加了北京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并组织文学沙龙,努力学习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战争烽火中的军医主任

徐子建的父亲徐成沄今年103岁了,他的经历颇为传奇。子建先生说:“父亲以国民革命军军医主任的身份,参加了八年抗战。又以解放军军医主任身份,参加了三年解放战争。父亲一人映现两个战争时期的经历,是激发我写书的极大动因。”

徐成沄小时候家庭条件优越,受过良好教育。其父徐方兴投资失败后去世,家道中落,徐成沄弃学从医,15岁当医兵,19岁报考湖南陆军干部学校军医研修班。“七七事变”发生后,徐成沄提前毕业,随同湘军奔赴淞沪战场,并被提拔为团部军医主任,1938年坚守萧山时,他第一次荣立战功。

“那是在一次小规模战斗后,父亲带领医护人员打扫战场时,看到一个躺倒的日本兵口袋里揣着一面军旗。父亲一手去抓军旗,一手伸到他的鼻子下面,想试试他还有没有呼吸。没想到受伤佯死的鬼子突然出手,一拳打在父亲的鼻梁上,鲜血瞬时喷涌而出。父亲气坏了,照准鬼子太阳穴一连几拳将其打昏,然后让担架兵将其抬往后方医院。原来日本人把军旗看得很重,认为战败丢旗是奇耻大辱。父亲抓了个日本俘虏,又得到一面日本军旗,立了一功,很快被提拔为师部军医主任。”说话间,子建先生拿出一份影印的“惩戒命令”让我看。那是第二游击区副总司令兼63师师长冷欣将军签署的,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徐成沄1940年又一次立功的文字:“本部卫生队中校队长徐成沄处置有方着记功一次。”

子建先生说,老人的传奇之处,是他经历了淞沪、浙赣、常德等多次会战,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抗战期间,徐成沄曾两次被日军战机打掉了帽子,如今每每提起都哈哈大笑,自诩命大才活到一百多岁。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在的整三师第一仗就被解放军包围,他和师长赵锡田等众多官兵被俘。解放军急需军医,二野民运部长穰明德与徐成沄同吃同住半个月,张际春副政委亲自约见谈话,卫生部长钱信忠勉励,使他受到深刻教育和感化。在解放区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也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参加革命队伍后,徐成沄以自己的医术全身心地为部队服务,在被国民党飞机炸断腿骨后,仍坚持为伤员做医疗手术,而且他还曾为刘伯承司令员点药治眼。

新中国成立前夕,徐成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军进军大西南,参加重庆军管会,成为重庆卫生系统的第一代领导干部。如今,生活在重庆的徐成沄老人尚能持杖自如行走,并主动签约捐献遗体用于教学解剖,表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医疗科学事业”。

    一个家族十人参加抗日战争

抗战期间,徐氏家族有十人参加了对日作战。因而子建先生有一种沉重的使命感:忠实地记录这段历史,是对他们光荣业绩的永恒纪念。

《父亲的军装》里,专门有一节介绍抗战中徐氏家族十位适龄男子全部投身军旅的过程。他们参加抗战,就意味着选择了枪林弹雨的生活,选择了必要时奉献自己的生命与鲜血。

“我们家族中,抗战的领头人徐旨乾资历最深,军阶最高。他参加过武昌首义,后被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学习,与叶挺、邓演达、薛岳等人同窗。”子建先生介绍说,“七七事变”后,徐旨乾任第十集团军中将总参谋长、浙江省温台防守司令,率当地军民数次重创登陆侵扰的日军,撰写了《革命战术细部之研究》一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徐旨乾奉命赴缅甸作战。1944年为收复滇西立下战功,被授予抗战胜利勋章和光华甲种一等奖章。

徐旨乾的儿子徐振旅,1937年中央军校14期炮科毕业,抗战时任营长。徐旨乾的女婿贺亦彰,1933年陆军大学12期毕业,抗战时出任主力部队19师参谋长、第四方面军总参谋长。

子建先生的大伯徐成淦,1894年生于湖北汉阳,“幼读经书、学富五车”,曾任湖北硝磺总局局长,抗战中奉命出任武汉政府区长。二伯徐成澍1930年7月毕业于黄埔7期,抗战时担任第三战区军官训练大队少将总教官。三伯徐成淮抗战时由排长升任连长,牺牲于淞沪战场。二叔徐成沛从军医学校毕业后参加抗战,先后在100军、63师任上尉军医。姑父夏映纯从1938年起任“飞虎队”电台台长,参加过武汉、常德、雪峰等几次会战,并有幸在芷江会场见证了日军受降的历史时刻。二伯的女婿王永浩,1939年黄埔13期毕业,抗战时任第100军通讯连长、营长,参加过浙赣、长沙、常德、湘西会战。

“留在大陆的二叔1979年去世前赶上了落实政策,父亲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以99岁高龄被授予抗战老兵的金色纪念勋章。”子建先生说,一大家子有这么多人参加抗日战争,对他们后辈来说,是一种荣耀。

    追寻父辈足迹,再现历史真实

四年前,徐子建开始动笔。他对着电脑语音写作,查资料、翻笔记、听取当事人回忆,放弃了寒暑天的度假休养,节假日出京探亲也带上写作电脑。每写出一部分,便向亲朋好友中的行家请教,听取意见,逐字逐句精心修改,令诸多师友深受感动,并提供许多具体帮助。

毕竟年逾古稀,连续几年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常常使他头昏脑涨。夜里休息不好,紧张地忙碌一天之后,从书桌前站起身时摇摇晃晃。面对写作的艰辛、困苦与付出,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追求:“曾经看过‘胸中块垒、笔底波澜’的名句,只有把自己几十年的所见所闻,还有内心想说的话全都写出来,才算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生。”

回忆录这一类文章,常是“七分资料三分写”,找资料当然离不开年过百岁的老父亲。子建先生说,六年前刚开口问国民党军队抗战情况,老父亲脸色瞬间变得极其严肃:“那不能讲。”子建先生耐心告诉他,国家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了客观的结论,国共共同抗战,都是光荣的事。老人家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他认为社科院才能代表党和政府的立场。老人家认真阅读了有关章节、做了摘录,然后才说:“抗战的事可以讲了”。

此后,子建先生不断地询问当年情况、抢救历史资料。可喜的是,老人家仍记忆力惊人,当年接触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姓名、体貌、时间、地点,乃至重要电报的文稿,张口就能说上来。

子建先生说,他的实地考察是从寻根开始的。2008年9月,他辗转找到祖籍汉阳远郊的徐湾,那是一个只有十八户村民的小村庄,徐家辈分排序是“祖德卓方成,子振家声远”。2011年去湘潭,他寻访了毁于日机轰炸的怡和公司、徐贤志堂。两年后再去湘潭,找到瞻岳门内雨湖老街的母亲娘家住地,虽然原址保留着以前的风貌,但旧居的平房和门前的贞节牌坊已荡然无存。2004年,他专程去台湾访亲问故,得到九十岁高龄的堂姐徐素娇、姐夫王永浩提供的不少资料,并参观了几处历史博物馆。

子建先生表示:“实地探寻历史,是我对读者应负的责任。”今年春天,他实地考察了淞沪会战时父亲部队防守的乍浦、金山卫,去了父亲抗战的江浙几处战场旧地。他还专程走访了1946年整三师覆灭的山东定陶大杨湖、天爷庙,走访当地老干部、老党员、老住户,亲赴当年战场的沟沟岔岔,爬山涉水,行程上万,印证了父亲的叙述,弥补了个别的疏忽,保证了回忆录的历史真实性。

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着不少抗战史料,子建先生两次去南京查阅。第一次长达27天,面对浩如烟海的战史资料,每日盯着屏幕抄录。其中有呈送军政部及蒋介石的战报、各战役的概要,有父亲抗战中的立功记录、呈送蒋介石的“徐成沄等八员”任免报告与个人履历表等。这些难得的珍贵史料,使他更多地了解到,抗战期间有统帅决策上一次次的重大失误,但也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苦苦支撑;有国共之间的合作与摩擦,但也有共同抗战的民族精神;有国军派系严重、军心涣散的表现,但也有大量抗战官兵在装备落后缺衣少食状态下坚持战斗的记载,有国民党将士浴血战斗的历程,依然令人动容,可歌可泣。

功夫不负有心人,书稿交出版社之后,子建先生偶然从母亲生前单位的档案中发现她的自传与简历,才知道母亲经历过长沙大火后的千里大逃亡,经历过湘乡血肉横飞的大轰炸,经历过战乱中失去一儿一女的巨大悲痛。而这些事,因忌讳随军家属那段历史,母亲离世前从未提及。因此,子建先生在书中动情地写下自己的感慨:“战争是男人的血,女人的泪,儿童们的苦难。”

告别时,子建先生告诉我,《家园徐望》后两部的初稿已经完成几十万字。第二部写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与壮大,自己站在时代角落里亲历的过程,尤其是下海后不亚于鲁滨逊荒岛求生的人生波澜。第三部讲子女教育,把自己如何成功培养子女的经历与体会,真诚地奉献给亲爱的读者。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正如徐静蕾在《序·爸爸的书》中所言:“十年间,见证了他写作的巨大进步。非常客观地说,确实是量变到质变。而这种挑战自我的不懈努力和坚持,真的很有成效,并且令人尊重。”

 

(原标题:百岁老人忆战争岁月)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8

 

分享到

解放军医疗队开始收治病人,第一批20名确诊患者转运入院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