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希望工程资助第一人执意回村任教 改变相同境遇孩子命运

2019-08-15 01:16 北京晚报 TF011

1991年,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了一组“我要读书”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小女孩儿:一双清澈黑亮的大眼睛,触动了无数中国人柔软的内心;“我要读书”的渴望与无助,成了整个社会最真切的牵挂。

著名的“大眼睛”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识。 takefoto供图

随后,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识,“大眼睛”女孩儿的命运也因此彻底改变。

将近30年过去了,像“大眼睛”女孩儿苏明娟一样,上百万的山区孩子在这一助学项目的帮助下,走出大山,通过教育改变了人生走向。

讲述

希望工程资助第一人:

回村任教 改变相同境遇孩子的命运

43岁的张胜利,前半生的大部分岁月都与“希望工程”这四个字紧紧捆绑在一起:1989年,他最早发出求救信号,成为希望工程被捐助的第一人;1997年,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谢绝多方邀请,重新回到太行深处的家乡,成为一名山村教师,由受助者变为赠予者,为更多人点亮了求学梦想。

“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共6口人,父亲有病,母亲智障,我还有弟弟妹妹。”张胜利出生在地处深山的涞源县东团堡乡桃木疙瘩村,“那时候我们学校,白天房子是教室,晚上当羊圈。我们村13个孩子,11个因为贫困失学了。”张胜利回忆道。

1988年,父亲病重,本就艰难的生活更难以维系,张胜利也处于失学边缘。这时,他想到了曾经来村子里考察的时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当年考察时,这位“车伯伯”曾嘱咐过村里的孩子,“你们一定要好好上学。”

万般无奈下,张胜利给车志忠写了一封信:“俺爹娘穷,他不让我们念书,可是我们还想念书,念出书来像你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短短几行字,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时,共青团中央等机构在北京创办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准备开展名为“希望工程”的公益事业,让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在车志忠的帮助下,张胜利的信被转交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手中,他也因而成为希望工程第一批资助对象。

1989年10月17日,对张胜利来说永生难忘。那一天,他从青基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资助就读证》:学杂费不用交了,还领到200元补贴——30年前的200块钱,对于张胜利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这200块钱资助我花了快两年。”

张胜利读完小学后,希望工程又为升入中学的他提供了特别助学金;1995年,在全国“希望工程”培训中心的帮助下,他到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就读。

1997年,张胜利从上海师范学校毕业。当时,面对未来接踵而至的无数可能,他毅然回到了桃木疙瘩村任教。“我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当一名乡村教师。我体验过想上学而不能上学的痛苦,因此,希望用自己的一点儿力量,改变那些跟我一样境遇的孩子的命运。”张胜利说。

刚刚回到桃木疙瘩村任教时,全校学生只有个位数,张胜利是唯一的老师,但他依然认真备课,千方百计把每一节课讲好,把每个孩子教好。不仅如此,他还想方设法把其他村的贫困孩子接到桃木疙瘩小学读书。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张胜利的心里还一直存着一桩心愿——在当地建一所希望小学。

经过多方努力,在北京铁客运输总公司的帮助下,2001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在涞源县东团堡乡箭杆河村附近的山谷里,北京升旗希望小学落成;随后,桃木疙瘩小学迁到此处,张胜利成为校长;2005年,升旗希望小学被合并,张胜利被调任东团堡中心学校任副校长。如今,张胜利被借调到涞源县教育局,负责扶贫工作。

“因为希望工程,很多人的命运和前途被改变。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用爱心回报爱心。”张胜利这样总结自己的“希望”之路。

数说

希望工程资助594.9万困难学生

希望工程由中国青基会于1989年10月发起实施,是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公益事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希望厨房6236个,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31109套,培训教师114306名。

点评

希望工程是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典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玉荣表示,希望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也是意义非常重大的开端,可以算作是中国公益慈善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怎么去赞美它都不为过。

其意义之一,在于它发动了社会上各种力量都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这使得它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出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包括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机构,对希望工程的存在都有极高的认可度,成了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一个典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希望工程将教育送到了家门口,这其实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孩子命运的起点,缩短了他们在被困现状与梦想和希望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提高了接受教育的人员比例。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牛伟坤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怎样把人民团结起来?

周令钊的画笔和苏席华的钢刀,了解人民币背后的光荣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片土地从“冒险家的乐园”回到人民手中

“人民邮电”四个字从何而来?主持人王刚曾收到毛泽东亲笔题字回信

回顾人民出版社发展史,《毛选》无一差错创纪录

周恩来定调,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不仅是座建筑,还是一座政治工厂

1932年《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激起千层浪

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

人民医院最初由中国人“众筹”成立,见证中国医学百年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反腐“第一枪”震慑全中国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院:见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

新中国首部法律《婚姻法》由邓颖超为首起草,普法演出一票难求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