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如何速成书法“名家”?练功不如“炼功”,出奇不如出“丑”

2019-08-15 11:50 北京晚报 TF018

当下信息、知识和文化有着迅疾广泛的传播渠道,可以同步获知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只要接通网络、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有关经济讯息、社会众生、科技发明、医疗保健、生活购物等天下大事便无所不知。

作者:薛元明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朱旭东 摄

书坛中有些“聪明人”悟得此道,伸长脖子在媒体中探头探脑,不断生事,好送上猛料,以此赚得名气,也便多了一些荒诞之举。让人感到滑稽的是,有些成名方法不足为奇,却一再上演,姑且谓之“浅规则”,试举几例。

一是写好不如“说”好。专拣好的说、大的说,也就是“口红效应”,常见的就是“我的老师××”,“我的作品得大奖”,“出手没有低于两千块的”,“和××领导关系铁杆”,我甚至在收到的名片上还看到有“我乃××生前好友”字样。前段时间有文章披露专拜名师者,不择手段,只要能拉上关系,在所不惜。古人讲“好为人师”乃一大不足,喜欢充大头。其实人间之事,相伴相依、相生相克。这边有人想拜师,那边如果严格把关,坚壁清野,何来这种狂潮呢?这年头书坛早已不是一方净土,很多人想扩充势力,抬高自己的地位,俨然以“流派领袖”自居,这正应验了一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二是练功不如“炼功”。在艺术追求上评价一个人,最中肯的莫过于“几十年如一日”,但这句话如果移到书法创作质量品评上,“几十年如一日”甚至“王小二过年”,则非良言。放眼书坛,一些所谓的名家大多如此,原地踏步一二一已属不错,更多的则是大踏步后退。为什么水平与时间成反比?因为心思根本不在书法上,而学书不进则退乃必然规律。几十年如一日,只要维持某个协会现状,或在画院位置上赖着不挪窝,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好保住自己名片上的头衔,也就保住了地方市场的份额,很多人就是靠一首“远上寒山石径斜”养活一大家人。如今书家已变成活动家,“我活动,所以我存在”,按水平成不了大家,但一定要装得像个大家。这亦是一种功夫。电视中的超级模仿秀,装得愈像掌声愈热烈。在书坛这个舞台上,谁又能说不是呢?

三是出奇不如出“丑”。不久前读报,见有一人号称“天下草书第三”,评者认为只有王羲之和怀素才能并列,况且此二人系古人,这就是拐弯说“第三”实际上是当今第一,类似此等即属于不怕出丑的典型。人是群居动物,活着其实就是为了一张脸。脸有两种属性,一是天生容貌,即自然属性;二是脸面尊严,是社会属性。日常生活中,两个人吵架斗嘴,会说另一方“不要脸”。人如果一旦真的不要脸,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书坛中一些大腕人物,来势汹汹、风卷残云,这类人物对于自己的一手蹩脚字不可能不知道,很多时候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所以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因为“出丑”是有好处。在圈内看起来是“丑”,对于外行来讲,则很有“才华”,可以有附加值。眼下书坛流行的某些现象不仅是丑陋,而且是不怕出丑。

想成名是好事,不管如何,要有真功夫,要实名不要假名、骂名、冒名、浮名、虚名,也必须先成家再成名,而不是先成名再成家。人有时偶尔说一点过头话无关紧要,但不要一出口就是“天下第××”,因为中国的历史太长,地方太大,高人太多,常常是“三十年前庄言谠论,皆三十年后之梦呓笑谈”。

 

(原标题: 书法“名家”速成可有“终南捷径”)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8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