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书法中墨色变化很重要,笔和墨完美配合可能出现经典作品

2019-08-08 09:09 北京晚报 TF011

包世臣《艺舟双辑》中认为:“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则强调:“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色不同变化不仅影响作品整体章法布白,对创作者思想情愫及作品意境影响也很大,墨的干、湿、浓、淡、焦形成线条的方圆、曲直、粗细、疏密、浓淡、干湿、动静、刚柔和节奏的变化,致使气韵生成,所以说,墨色变化也是书法“中和”思想的重要体现。

▲当代 白 蕉

白蕉致黄宾虹手札。白蕉为近代“海派”代表人物,此札笔法纯正,得法二王尺牍,结字随性,一派天机。两次用墨洇化,出现大块墨团,既相呼应,又使整个章法别具趣味和神采,有效强化了疏密对比。

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法治,字远香,号旭如,后改为白蕉。出身书香门第,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当代“二王”书风代表人物。

释文:

宾老尊鉴:古稀大庆得知。□□辄成小诗奉乞。粲政旧作,偶有油印,附去博□□闻,颇有游□之议,已定期耶。敬请艺安,不一一。晚,白蕉顿首。三月五日。

作者:严青


书法的墨法也被称为“血法”。“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书。”具体说,墨法即“水法”,把墨经营好关键在用水。但这当中的古今变化以及人的差别,相当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且用墨的瞬间千变万化,不可控,不可预料。

北宋 米 芾

米芾《虹县诗选》,纸本,共27行,纵31.2厘米,横487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米芾大字行书传世极少,这又是其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十分珍贵。米自称其书为“刷字”,这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较明显。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 墨见干湿浓淡,浑然一体。

米芾(1051-1107),原名黻,后改名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人称“米襄阳”、“米南宫”。北宋时期杰出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释文:(健帆千里碧)榆风。满舡书画(同明月,十日陏花窈窕中)。 (图1)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诸多书作,存在浓淡枯润的多种变化,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画家介入书法,或者说,如果书家本身也是画家,对于墨法的运用较之单纯的书家要复杂得多,变化要求也会更多。现存早期的书作诸如甲骨文、青铜铭文和碑刻摩崖等,是无所谓墨法的。竹木简有墨法变化。有了纸,就有了更多的墨法变化。纸张愈好,墨法变化越丰富。宋代蔡襄所用的“澄心堂”纸张,每一笔留下来的宣纸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米芾晚年杰作《虹县诗选》(图1),更是墨法精妙的典范,主要是浓墨和枯笔的对比,真正做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浓而不湿,干而不枯,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米芾“刷”字的特点;同属“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也喜欢用浓墨,强调出神采,苏轼所言“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意思是说,好墨就像小孩的眼睛那样黑而有神。如果从书体要求来说,篆隶书和某些雄强风格一类的行草书,浓墨更出彩、更精神。吴昌硕的一些作品,如果看真迹,都能感觉到一股胶状物堆积(图2),有立体感,可见用墨之浓。但要做好这一点,也需要超凡功力,否则根本无法行笔;明代书家徐渭为了增加摩擦力,不惜在墨中加入白芨中药,按现今的情形来说,就是增加凝胶,所以,徐渭的有些大字作品用笔起伏很大,枯笔几乎都是剧烈抖动,原因正在于此。现在所用墨汁,效果比不上磨墨,原因就在于此。

近代 吴昌硕

在传统哲学范畴的阴阳两极中,浓墨属阳极,淡墨属阴极,实际上,墨法并不是简单的浓淡两极,而有多种变化。首先要注重水的妙用。黄宾虹强调:“画架之上,一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然而两者各具其特性,可以各尽其所用,故于墨法外,当有水法。”李复堂说:“八大山人善于用笔而墨不佳,石涛善于用墨而笔不佳,我善于水,笔墨关纽在于水。”水墨结合形成润墨,墨色常从点画中晕化开来,古人形容为“润含春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润墨使点画有丰腴圆满但不臃肿的韵致,浑厚华滋。其次是枯墨的配合运用,包括飞白、枯笔和渴笔等,能较好地体现出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即孙过庭《书谱》中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清代刘墉和王文治分别有“浓墨宰相”和“淡墨探花”之称,包括董其昌在内,也喜欢用淡墨,但是董其昌真正出神采的作品,并非只是淡墨,与材质也有很大关系,有时绫绢之上,使用淡墨,有笔墨氤氲的效果。米芾《蜀素帖》材质质地坚硬,摩擦力大,独用浓墨,更见精神。对于董其昌、王文治的喜用淡墨,并非时时都是淡墨,永远都是淡墨,董和王写的都是行(草)书。

清 王 铎

王铎临王羲之《修小园子帖》,时48岁。这件临作看不到王羲之的魏晋书风,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雄浑开张的明清书风。除字与字之间引带稍细,其他点画都厚重、圆浑、古朴,几乎笔笔中锋,横折时外拓绞转,透着大格局大气象。黑白对比反差强烈,引带连绵,但点画用笔的起止、行、使转都干净到位。还有一个细节:此帖横折往下时用的是外拓绞转,如“园、果、因、傥、见、常、动”等;横画向上时则用的是折笔,如“晴、致、老、等”等。对墨色前所未有的运用和突破,饱和渗出,有时墨洇得都难以辨清笔画的来龙去脉。约有八处涨墨几乎分不清笔画,使这件作品具有了以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谥文安。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释文:仆修园子,殊佳。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倘因行往,希见。此二处动静,故常伦等还殊慰意。晴老亲翁。己卯冬夜。王铎。(图3)

同样是行草书,王铎的用墨之法更加高明,变化更多(图3),一是和王铎雄强的风格有关,二是与王铎的作品尺幅巨大相关。王铎的贡献在于发明了“涨墨法”,大块洇化,出现“墨团”,他有时要的就是一个墨团,使得行草书在点、线的变化之外,还出现了“面”,层次感更加丰富。普通的印刷品看不到王铎“涨墨”的层次,真迹则大不一样,是有筋骨的;近代黄宾虹也喜欢如此用墨(图4),主要是运用在金文方面,独具一格。这种用墨方法一定要注意水量的多少,注意是否为宿墨(隔夜之墨),注意是先蘸墨再蘸水还是先蘸水再蘸墨,效果不同。但对于王铎和黄宾虹的这种用墨方法,临学者不必刻意用之,变成东施效颦。

当代 黄宾虹

墨的变化运用得力于笔,主要是羊毫笔能大量蓄墨。过去有一种毛笔就叫“水笔”,是用羊前腿腋下最细最软的毛做的,一只羊身上选不到几根,所以价格昂贵。毛质细而软,故而蓄水量特别大,因而被称为“水笔”,但是又因为太软而不易掌控,和鸡毫一样,柔软之极,故而需要极深的艺术功力。

有时候,书法直接被称为“笔墨”,因为的的确确就是笔和墨的相互作用。当两者可以完美配合时,经典作品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