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许月:致富不忘乡亲的新农民
33岁的许月,选择了和同龄人不一样的发展道路。正当事业有声有色之际,她却放弃了光鲜的白领工作,回到了农村打理农场。十年过去了,她不仅在农村闯出了一片天地,还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许月是北京聚牧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十年前,23岁的她成为一家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工作体面,待遇优厚。但是,在父亲的劝说下,许月却辞掉了工作,回到了通州漷县农村。
许月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农场。他没日没夜地在农场干,甚至春节也不回家,把全部心血和家底儿都投了进去。可是,农场的经营状况却始终没有起色,他自己也积劳成疾,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了。
“我爸很不容易,我回来只是想帮帮他。”一开始,许月并没打算一辈子扎根农村。但两三个月之后,她觉得自己离不开农村了,因为她看到了有机食品的广阔前景。2009年12月,许月联合5家农户,注册成立了北京聚牧源农业专业合作社。
“我爸经营农场时,把猪卖给中间商,有机猪肉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我申请了有机认证,这样价格一下子就上来了,农户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为了保证肉的质量,她还经常走访农户家,对肉质进行检测,不达标的坚决拒收,把有机猪肉做成了“金字招牌”。
许月诚实守信,与农户的合作关系稳定,找上门来谈合作的农户越来越多。回到农村一年后,父亲放心地把农场交给她经营。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许月的农场也在转型。以前,农场是低端的养殖,猪圈是简陋的塑料棚,里边都是土路,环境很差;现在的农场是养殖、种植兼顾,以农业旅游为主,给小朋友做科普参观,环境十分优美。
如今,聚牧源合作社从单一的肉类生产转型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园区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多亩,会员153户,一律种植无公害蔬菜,不用农药和化肥。入社农户比非入社农户的平均收入高出13%,切实提高了周边乡邻的经济收入。近一段时间以来,她还经常往内蒙古跑,助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合作社的经营步入正轨后,许月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帮助更多的人,特别是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2016年,她发动理事会,开展“养老助残”活动,周边村里的老人、低保户和残疾人每个月都可以到合作社领取大米、羊肉等食材。两年来,合作社共帮助了231个家庭,覆盖了31个村。
如今,她正在筹办残疾人职业康复站,让残疾朋友在这里康复,让低收入家庭、低保户在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许月说,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她将精准帮扶更多困难群体,覆盖更广阔的人群。
■朱金元,男,1974年10月出生,北京观道律师事务所主任。
海军战士朱金元退伍之后,考取了律师资格。2008年起,他通过讲座、座谈会、模拟法庭等形式为企业、居民和青少年义务普法。针对校园欺凌事件,他围绕侵权类型、侵权责任等关键点在校园进行讲解,惠及师生上万人。
■赵小虎 男,1979年2月出生,北京阳光北亚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2006年,赵小虎注册了家政公司。他通过与甘肃、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妇联合作,缓解了首都家政人员短缺和当地妇女就业问题,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业务之余,他投身公益,为30余个社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修脚理发、家电修理等服务。
■代红梅 女,1973年3月出生,大兴区魏善庄镇岳家务村村委会委员。
公公患病这六年,因为丈夫一直在外打拼,伺候老人的重担就压在了代红梅身上。她为老人洗脸洗脚,换洗衣服,帮助他上厕所。公公去世后,婆婆患上了脑血栓,代红梅给婆婆喂饭穿衣,面对困难总是笑呵呵的。如今,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婆婆已经能够自理,让街坊邻里钦佩不已。
■李龙 男,1962年5月出生,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主任。
李龙师从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张金哲院士,海外留学归来后,将小儿外科腹腔镜技术和肝移植技术带回国内。他的系列新技术让患儿不再留刀口疤痕,已居世界领先水平。他不怕担责,敢于做疑难手术,一年手术近3000台,不忍心放弃任何一个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