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上的今天

唐山大地震43周年,新一辈难以想象的1976是老一辈人抹不去的伤痛

2019-07-28 12:18 京味儿 TF008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3周年纪念日,地震虽在唐山,可是那种痛苦和恐怖北京也感同身受,地震,真是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词。对于我们70后这一代人来说,那种感觉刻骨铭心。

北京处于京津冀地震带上,属于地震活跃地区,所以打从唐山大地震之后,北京人就没少受地震的惊吓,回想一下,从童年时代地震的阴影似乎就一直徘徊在我们的头顶,岁数大些 的北京人都曾经过住防震棚,那些关于地震的记忆带着抹不去的伤痛,对于孩子来说却又是很特殊的一段经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当时北京有非常强烈的震感,据钱钢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描述,地震发生当晚,天安门的巨大梁柱都发出难以承受的吱呀声响,北京有多处房屋倒塌。据说后来统计死亡130多人。

当时我家住在石景山区的一个大杂院里,记得夜半时分忽然被爸妈叫起来,半梦半醒中跑出屋子,只见院子里已经聚了好些邻居,大家都在纷纷嚷着:“地震了!地震了!”我那时候还太小,不知道地震是什么意思,就觉得大家半夜跑出来特别奇怪,然后兴奋得不得了,很快一点都不困了。后半夜大家都不敢回屋子睡觉了,幸好是盛夏季节,大人们纷纷拿出凉席,搬出躺椅,在院子里休息,孩子们就在院里跑着玩耍,直到天亮,消息陆续传来,大家才知道是唐山发生了大地震。

地震之前的1976年6月我和姑姑

当时流言满天飞,似乎说唐山大地震只是个开始,更大的余震还会来,于是大家都不敢回家了,都露宿在院子里。记得我们住的院子里有几棵杨树,大家就在杨树底下搬几块砖,搭上木板,铺上褥子和凉席,做成简易的大通铺,把蚊帐挂在杨树上,好几家人就这样睡在大通铺上。我印象最深的是树上经常掉下毛毛虫,甚至有时候睡觉的时候毛毛虫会忽然掉到脸上,那种毛扎扎的感觉实在是太恐怖了,邻居男孩会拿着毛毛虫追着吓唬女孩。

1976年北京的一个防震棚

住了一段时间的大通铺,关于余震的流言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街道干部传达政府的说法,也告诫大家先不要回家,于是,北京迎来了令人难忘的防震棚时代。我家院子外面正好是一大片水泥地空场,这里就成了搭防震棚的绝佳场所,那时候没有卖帐篷的,大家都是用床单、雨布自制的防震棚,样子千奇百怪,花花绿绿,空场很快被防震棚占据了,一家人吃住在里面,整个空场一片狼藉。记得有一次,我爸情绪很坏,说好些日子睡不好,就算砸死也得回家睡个好觉,然后不顾我们的阻拦,真的回去睡觉了,我惊恐地等着他醒来,生怕这个时候会发生地震。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住防震棚的日子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狂欢,因为小伙们都住在一起,每天大家都互相串帐篷玩,从谁家搜罗出好吃的东西就分着吃。我第一次吃麦乳精,就是从一个小朋友家的防震棚里搜到的,那时候北京基本还买不到麦乳精,据说是小朋友他爸从上海带回来的,要两元钱一桶,极其珍贵,我们每人从桶里挖了一小勺干吃,甜蜜的味道在嘴里慢慢融化,觉得真是人间美味,此后很多年,我都视麦乳精为最好吃的东西,而且不喜欢冲水喝,更爱干吃。

1976年国庆节的天安门广场

在惊恐、兴奋与末日狂欢的气氛中,我度过了1976年的夏天,大家都知道,那是中国历史上风云突变,天崩地裂的一年,地震后不到两个月,9月9日,主席逝世,当时中国人的感觉就是地裂之后,天又塌了,在街道办的院子里,整天响着哀乐,大人们戴着白花痛哭流涕,而懵懂的我们还不太确切地知道发生了什么。

接着就是10月粉碎四人帮,人民举国欢腾。我爸喜欢写毛笔字,那段日子他写的每张纸上都是同一句话“打倒四人帮”,看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虽然不知“四人帮”是什么,但也深感绝不是什么好东西。经过了这些大事儿,地震的传言慢慢淡了,在加上天气也冷了,大家陆续拆了防震棚,搬回家去住了。

1976年十一国庆节,我爸带着我们姐妹去天安门,天安门纪念碑前一片花海,大家都在悼念毛主席,那时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时刻,伴随着对地震的惊恐消散,我们这些百姓的生活重新进入正轨,而中国,迎来了噩梦醒来的清晨。

关于1976年的地震记忆因为当时太小,其实并不鲜明,10年后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地震》横空出世,才让我真正受到了惊吓,简直可以说是心灵的余震。那时候电台在播这个小说,这本书被竞相传看,大家都在议论,北京掀起了一股“地震热”,关于北京会不会有大地震的讨论也尘嚣甚上。

当时我上初中,从这本书中第一次感到了生命如此脆弱无常,感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经常会观察小动物有没有反常表现,天空有没有地震云的征兆,甚至晚上听着窗外的虫鸣才能入睡,因为钱钢在书中写过,唐山大地震前是异常诡异的安静,连虫子都不叫了。我相信,当时有我这些症状的“地震恐惧症患者”不在少数。

这本书成功地给一代人留下了心理阴影

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到《三联生活周刊》应聘工作的时候,终于见到了令我印象深刻的钱钢先生,他是“三联”周刊第一任主编,亲自面试我,一个挺帅的大叔,当时我特别问他:“你知道你写的那本书惊吓了我多少年吗?”幸好憋着没说,面试终于顺利通过,可惜后来阴错阳差去了另一家单位,没能和钱钢成为同事,也终于此生再无机会和他讨论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事情。

当唐山大地震的惨痛记忆逐渐成为历史,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汶川大地震又痛击了中国人的心。虽然这次北京没有震感,但是由于信息传播已经非常发达,北京人再次感受到地震带来的伤痛。

我在博客中记录下当时的一些感受:“记者是我职业的责任,让我必须要面对淋漓的鲜血,去正视,去描述,去传播。很多次,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流泪,觉得难以承受这种痛苦,但是又告诉自己,必须要把这个工作做下去。同事们纷纷请战去灾区,已经走了5个人,我心里有些失落,因为自己也很想去,其实记者就是为这样的事件而存在的,亲历战争灾难,记录历史时刻,是记者的使命,但是太多的牵挂累赘已经使我无法远行。”

2008年5月19日下午2时28分,默哀

2008年5月19日下午2时28分,法定全国人民为汶川默哀三分钟,这是真正的国殇时刻。那时我正在故宫采访,故宫的游客们全都停下了脚步,静静伫立在大殿前,我看到午门下一个年轻的女孩向隅而泣,天安门前人们群情激昂的悲壮……这样的时刻让我深深感到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能够感到一个民族的悲哀和力量。我庆幸自己作为一个记录者,能够记下这些真实的细节。虽然仍然有人在调侃,在谩骂,在抱怨,但是对于我和很多人来说,这是一场心灵的教育和洗涤。

那年,儿子还在上幼儿园,几乎是我经历唐山大地震同样的年纪,他们这代人接触的信息是我无法相比的,他们很清楚在汶川发生了什么,有小朋友在受苦,有妈妈和老师为了救孩子而牺牲。儿子的幼儿园发起了为援助灾区小朋友捐出零花钱的行动,儿子很详细地问我他们捐的这些钱怎样才能送到灾区,那些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怎么办……我尽自己所能给他解释,那段时间,儿子比平时沉默。我对儿子说,那些遇到灾难的小朋友很坚强,我们没有遇到灾难,更应该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儿子使劲点点头。

虽然我知道自己的话很肤浅,很无力,但我相信儿子会因为这场地震而懂得一些东西,生命的顽强、宝贵与尊严,以及帮助和爱。

经历过灾难,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现在想来,我们经历过的地震就像一堂课,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只不过它是以最震撼的方式。这些应该是孩子童年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却是在学校教育中缺失的,那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

来源:京味儿

分享到

效果图来了!北京将建国内最大全民防灾文化体验中心

唐山大地震42周年 缅怀罹难同胞和抗震捐躯英雄

清华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首次精确模拟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41周年:祭奠24万余名同胞 补刻罹难者姓名

唐山大地震41周年:纪念墙大规模补刻罹难者姓名610人

唐山大地震40年 告慰逝者激励生者市民祭奠后彼此祝福

纪念九一八89周年,每个中国人都该铭记这一天!

致敬,长征!这不是泛黄的回忆,而是永不熄灭的火炬!

今天,致敬两弹一星元勋,铭记这一声“东方巨响”!

七七事变82周年:那段血与火熔刻的历史留下什么让人警醒?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劳动节,毛泽东亲自修改这三条五一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