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做人讲感情、做事讲担当” 焦裕禄榜样家风代代相传

2019-07-25 09:00 北京晚报 TF008

兰考焦裕禄纪念馆有一幅焦裕禄手迹,上面写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

焦裕禄与他亲手种的泡桐树合影。焦守云供图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去世至今,已有55个年头。

关于焦裕禄的艺术作品中,“雪夜访贫”“百家饭”“看白戏”“卖酱菜”等情节多次出现,这些故事确有其事。许多人对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抵御风沙的事迹耳熟能详,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焦裕禄在尉氏县有名的黄河泛滥区大营当区长时就有治理风沙的经历。焦裕禄通过走访,提出“风沙两害治不住,这里的群众难享福”,用以工代赈的方法,买来柳树分发给群众栽种。十几年后,焦裕禄在兰考治理盐碱、内涝和风沙时,就借鉴了在大营的经验。焦裕禄去世后,这片他带领栽种的沙柳树林被群众称作“红旗柳”。

焦裕禄到兰考的时候,肝病已经很厉害了,但他二话没说,跟组织表态:“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是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那里。”那是个寒风冷冽的冬日,焦裕禄孤身一人在暮色中走入了漫天风沙的兰考。他身上只带了一个布兜、笔记本、笔,披着穿了十几年的那件黑大衣,拿着介绍信直接走进了兰考组织部县委办公室。“多少年过去了,父亲只身赴任的情景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作为县委副书记,一个人悄无声息地上任,只拿着一封介绍信,这种心态或许只有那些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能体会吧。”焦裕禄女儿焦守云感慨。

那时的兰考火车站满是外出逃荒的农民,焦裕禄痛心地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我希望大家牢记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有决心带领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日复一日的下乡调研中,焦裕禄发现解决兰考的贫困在于根治“三害”,他亲自组建风沙勘察队,顶着烈日呛着风沙勘察。兰考焦裕禄纪念馆有一幅焦裕禄手迹,上面写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而这种精神也慢慢演变成焦家家风。

焦裕禄有六个子女,假期时带着孩子们下地参加劳动,捡红薯、拾麦穗。焦守云每每回忆到此,都不禁感慨:“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历久弥深,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无论在何种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秉承焦家的家风“做人讲感情、做事讲担当”,焦家三代人在各自的领域作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大家庭和谐温暖幸福。焦裕禄的外孙、焦守云的儿子余音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男中音歌唱家,他在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焦家三代人一直秉持外公树立的家风。焦力是焦裕禄小儿子焦保钢的女儿,2016年在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中,焦力成为集团军唯一一名考过录取分数线的女兵。2017年底,焦力被选调进驻香港部队。

焦裕禄妻子徐俊雅与六个子女。 焦守云供图

在焦家第三代人眼中,焦裕禄这三个字已经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信念。“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今年也将要40岁了,时代的变迁会改变一些东西,但是初心不能变。”余音觉得,如今支撑80后90后信念的应该是中国自己的英雄。

儿女孙辈对焦裕禄的追思常常泪湿衣衫,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提到的“把泪焦桐成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焦家人坚信,会有更多个新时代的“焦裕禄”涌现出来,会有更多的“兰考县”走出贫困,迎来小康。

谁能演好焦裕禄?

李雪健主演的传记电影《焦裕禄》自1990年上映后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奇迹。王洛勇在出演电视剧《焦裕禄》时不计较片酬高低。焦守云对他们开玩笑说:“我父亲的名字既有‘裕’又有‘禄’,象征的就是富裕发达。”

据焦守云描述,李雪健外形与焦裕禄并不太相似——焦裕禄一米七八,高高大大,肤色比较黑,因为长期病痛折磨,人极瘦,李雪健为贴近人物形象还专门减肥。不过李雪健的精神气质很像焦裕禄——眼睛忧郁深沉,不时流露出焦虑。

焦守云与李雪健在《焦裕禄》片场。 焦守云供图

时隔近三十年,焦守云希望以女儿的视角,再次用电影讲述“我的父亲焦裕禄”。正在东北等地采风的焦守云向晚报透露,这部电影是为建党一百周年而准备,目前正在剧本创作阶段,“毕竟这么多年了,时代不同,观众的欣赏方式等都与过去有了变化,所以这部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之前不一样。”焦守云下定决心拍一部更好的电影。

谁能演好焦裕禄?焦守云看来,父亲42岁英年早逝,需要找新一代的青年演员来呈现。“父亲去世时仍年轻,考虑到现在观众的欣赏角度,不会找年龄太大的演员。”焦守云告诉记者,不一定要找大明星,但一定要找符合父亲形象、演技又过硬的演员,“演我父亲的演员非常不好选,一方面年轻演员不一定愿意挑战这类老干部的形象;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演员不了解过去的时代,要花更多努力体会父亲当时的处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陈梦溪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怎样把人民团结起来?

周令钊的画笔和苏席华的钢刀,了解人民币背后的光荣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片土地从“冒险家的乐园”回到人民手中

“人民邮电”四个字从何而来?主持人王刚曾收到毛泽东亲笔题字回信

回顾人民出版社发展史,《毛选》无一差错创纪录

周恩来定调,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不仅是座建筑,还是一座政治工厂

1932年《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激起千层浪

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

人民医院最初由中国人“众筹”成立,见证中国医学百年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反腐“第一枪”震慑全中国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院:见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

新中国首部法律《婚姻法》由邓颖超为首起草,普法演出一票难求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