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铁人王进喜,是石油战士,更是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2019-07-25 05:30 北京晚报 TF017

什么是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更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而这一切,都在“铁人”王进喜的身上完美体现。“铁人”,是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中人民给予钻井队长王进喜的称号,在人们心中,王队长是在豁出命来为人民谋利益,是建设时期的革命战士,也是党和人民的老黄牛。

王进喜是钻井队员心中永远的老队长,铁人精神是他们奋战的动力。图为王进喜站在高处喊秦腔号子,鼓舞全队士气。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对于那些曾与王进喜并肩作战的工人来说,王进喜不仅是传奇的“铁人”,更是亲切的老队长。今年80高龄的孙宝范,便是其中一员……

故事

1963年,刚毕业的孙宝范接下一项任务——以“铁人”王进喜为主题,创作一部话剧。当孙宝范来到王进喜身边的时候,“铁人”已经是响当当的“会战英雄”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进喜是十分严格的人。孙宝范对此也早有了解,“以前就听说,老队长有点‘凶巴巴’的,对工作要求严格。”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宝范开始转变了想法。平日里,只要在路上遇见了工友,老队长一定会顺便捎带一程。有一次,孙宝范搭王进喜的摩托车,坐在后座的他松开双手去扶眼镜,王进喜立马停车,转头大声问道:“你不要命啦?”这一声严厉的呵斥,落到心里却是温暖的关怀。

在所有曾在油田共事的同志心中,王进喜是日夜奋战、严于律己的“铁人”,更是发自内心关怀工人的“老队长”。这位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石油战士,始终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的车谁都可以坐,自己家人却绝对不让坐。”孙宝范回忆,“铁人有极好的家风。”

王进喜在学习“两论”

1966年,孙宝范离开钻井二队,回到了原单位。1990年,大庆市委宣传部决定成立《铁人传》写作组。“当时找到我当组长,与其他几位同志一起为老队长‘立传’。我自己有一个愿望,就是一定要把这个传记做好,权当是还给老队长的‘债’。”

在写作《铁人传》的过程中,孙宝范真正明白了“铁人”是怎样炼成的。会战期间,王进喜几乎是住在了油田上。有一天,负责照顾王队长生活起居的赵大娘带着饭来到井上,工友许万明把她领到一个泥浆槽子边,王队长正躺在里边睡觉,头下枕着个牙轮钻头。大娘问:“枕着这么个铁疙瘩也能睡觉?”许万明回答:“王队长已经习惯了!”赵大娘对着熟睡的王进喜说:“你可真是个铁人啊!”这就是“铁人”称号的源头。

王进喜研究改进泥浆泵

铁人,是石油战士,更是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铁人精神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遇到事情的时候,我总会想,老队长会怎么做呢?”为宣传铁人精神,早已退休的孙宝范为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及学生举办了近500场讲座。“我想学铁人,退休后再干20年,今年正式完成了。”他笑道。

通过对资料的深度挖掘,孙宝范发现,王进喜不仅有“苦干”的拼搏精神,更有“巧干”的工匠精神。“他真正是钻井的内行,在工作中是多谋善断的老队长。”石油会战刚开始时,旧钻机马力小,钻井速度慢。王进喜提出把滑轮系统的8股钢丝绳改成6股,实习大学生根据书本手册计算说不行,工人们却根据经验说可以。王进喜经过思考,认为可以先试验一下。开钻后,王进喜、技术员和几个实习同学日夜蹲在钻机上观察,最终发现没有异常,“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办法”成功了。有热血,更有智慧,这才是中华儿女的英雄本色。

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

“学铁人、讲铁人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铁人精神伴随了孙宝范的一生,也不断带来新启示,“我最近总想起老队长的一句话:我们要在世界上喊得响响亮亮的,我们是中国人。你看,铁人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数说

铁人战绩

1950年春,解放后的玉门油矿招工,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8年9月,王进喜带领的贝乌5队实现月进尺5009米,年底实现年打井过20000米。

1960年3月,王进喜带领36名工人赴东北参加大庆石油会战。4月,到大庆的第一口井开钻,实际进尺1200米。5月,打生产试验区的第一口井,意外发生井喷,王进喜带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住井喷。这口井创日进尺535米、全月进尺2060米的纪录。8月,全队又创日进尺738.24米,月进尺5466米新纪录。

1960年12月,石油会战取得了决定胜利,大庆油田占到全国原油产量的18.6%,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全年交井19口,总进尺21258米,一个队就完成了全油田井数和进尺总量的7.5%以上。

(原标题:讲铁人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白杏珏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怎样把人民团结起来?

周令钊的画笔和苏席华的钢刀,了解人民币背后的光荣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片土地从“冒险家的乐园”回到人民手中

“人民邮电”四个字从何而来?主持人王刚曾收到毛泽东亲笔题字回信

回顾人民出版社发展史,《毛选》无一差错创纪录

周恩来定调,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不仅是座建筑,还是一座政治工厂

1932年《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激起千层浪

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

人民医院最初由中国人“众筹”成立,见证中国医学百年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反腐“第一枪”震慑全中国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院:见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

新中国首部法律《婚姻法》由邓颖超为首起草,普法演出一票难求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