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时传祥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历久弥新

2019-07-25 06:25 北京晚报 TF017

5月23日,晴空万里。早上8点,东城区环卫十所时传祥青年班的副班长王淼坐上抽粪车,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44年前的5月19日,60岁的时传祥在留下“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后悄然离世。44年过去,时光荏苒,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环卫班组使用的劳动工具也从粪桶、粪勺、粪斗变成了如今现代化的专业抽粪车。但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时传祥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历久弥新,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如今来到了青年班成员王淼和同事们的手中。

故事

日复一日,在北京市东城区景泰桥下的一个简易工作站里,总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忙碌的身影。2007年,从部队复员的王淼来到这里——时传祥生前的工作单位原崇文区环卫三队,成为一名抽粪工人。接下来的十二年,王淼追随着时传祥的脚步,穿梭在东城(原崇文)的各条胡同间,用自己的双手践行并传承时传祥精神。

这天,王淼要清淘沙子口宝华里附近胡同中的粪井。透过车身上的反光镜,缓缓前进的抽粪车几乎快要和狭窄胡同两侧的墙壁贴上。但在王淼和司机丁叔看来,这样的路开起来还是属于比较“痛快”的了,“有的胡同抽粪车只能开着进去,倒着出来连掉头的地儿都没有。而时常出现在胡同路旁的电动车,甚至是挡在井盖上方的汽车也会给抽粪的工作平添不少难度。”

打电话通知车主,搬开十几公斤重的电动车对于王淼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干这份活,免不了落埋怨,有时遇到不大通情达理的车主时,也会听到几句冷言冷语:‘催什么催,不能一会儿再来吗?’”

今天第一趟出活还算顺利。待到丁叔把车开到井旁,王淼跳下车,熟练地抱起十几斤重的抽粪管,一路拖到粪井边。“管子抽满时,得有几十斤重。现在这么抽还好,要是遇到移动卫生间或是车实在开不到井口,这根几十斤的管子从头到尾都要扛在肩上。”

老街坊给时传祥送上一杯热水。

只见王淼用铁钩子钩开井盖。顿时一股刺鼻的恶臭扑面袭来,即便戴着口罩,井内传出的阵阵气味仍让人感到一阵眩晕。“每次开井盖都得放气儿,初闻这样的气味无论谁都会被熏得难受,所以每次我们干活都会再三确认并等待周边的居民通过。”王淼麻利地把粪管子插进粪井,“丁叔,给点油!”一声高喊,同来的司机丁叔随即启动抽粪机。只见王淼一手握住管子上的绳子,一脚踩在粪管上,靠着扭动腰身、摆动手臂不断调整着管口的朝向。“这叫‘打漂儿’,就是用粪管子搅拌,把停在井里的粪便和杂物带起来,再抽走。”三五分钟,粪井里的污物下去了大半,王淼并没有急着提起抽粪管,而是又控了几秒钟,待管中的粪便残液流净,才取出装车。

为避免扰民,他们见缝插针地调整了抽粪时间。“去早了,赶上居民上班、孩子上学;去晚了,家家户户开始做饭,人家看你来了也不乐意。”

“粪车进街慢一点,搬挪车辆轻一点,遇到衣物小心点,粪井抽运及时点,管子控得干净点,遇到居民热情点,听到怪话冷静点,荣誉面前谦虚点。”这是班内除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外,数十年不变的班规。

王淼工作时全神贯注。

整日与常人避之不及的污物打交道,手上乃至身上难免会沾到些污物。有时粪井里也会混入各种杂物,成袋的垃圾、水瓶子、菜叶子,甚至还有砖头,要是把粪管堵住,就必须靠双手去清理。“要是赶上卸车时有杂物堵在管子拐弯处,我们一样要打开阀门用手去淘。”王淼说。

数说

1958年崇文清洁队改用汽车运粪,时传祥和工友进行技术革新,使日淘粪9车增加到10车,每人每天背粪50多桶增加到70多桶,时传祥自己则背90多桶。1984年和1998年,东城环卫时传祥青年班和“三八”女子抽粪班相继成立,共同肩负起东城区南片260余座公厕的粪便抽运工作。

补白

一家三代劳模

时传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更是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传承了下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环卫工作者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正是在时传祥的影响之下,他的四个子女也一直从事着城市清洁工作,其中三儿子时纯利在1990年的时候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时传祥的孙女时新春,也在2006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家三代劳模,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家庭,用半个多世纪的“清洁工”职业经历,诠释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价值观,也使得这种精神在不断延续和传承。

(原标题:时传祥的脚步从没有停歇)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曲经纬 陈圣禹 文并摄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怎样把人民团结起来?

周令钊的画笔和苏席华的钢刀,了解人民币背后的光荣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片土地从“冒险家的乐园”回到人民手中

“人民邮电”四个字从何而来?主持人王刚曾收到毛泽东亲笔题字回信

回顾人民出版社发展史,《毛选》无一差错创纪录

周恩来定调,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不仅是座建筑,还是一座政治工厂

1932年《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激起千层浪

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

人民医院最初由中国人“众筹”成立,见证中国医学百年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反腐“第一枪”震慑全中国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院:见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

新中国首部法律《婚姻法》由邓颖超为首起草,普法演出一票难求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