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回天有我”让养老服务有新变化,社区老人有了“家外之家”

2019-07-22 13:33 北京晚报 TF010

上个周五,天通中苑第二社区的健身广场显得格外热闹。一大早,社区老人就陆陆续续来到这里,等待义务理发活动的开始。前来理发的“师傅”,老人们都已十分熟悉,他们都是回天地区的公共文明引导员。这支特殊的理发队每周会组织两至三次义务理发活动,服务老人已达500多人次。

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之中。居民共建共治共享,不仅让市容环境得到提升,也让回天地区养老服务的面貌有了新变化。如何才能真正满足社区老人的需求,对于养老服务提供者来说,依然是一个课题。

“学雷锋”发现的需求

“您这手艺太好了!”理完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88岁的陈老爷子竖起了大拇指。陈老爷子是社区义务理发活动的常客,每个月都会来一次。

“大夏天的,走远了怕中暑,到理发馆还得排半天队,这个活动真是太贴心了。”“回头客”陈阿姨刚坐下,就和“理发师”李秀平打起了招呼。陈阿姨是第二次来这里理发,上一回,就是李秀平给她理的发。“她上次梳一马尾辫儿,这次把头发盘起来了,我一开始都没认出来,找了半天才找到。”陈阿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她说,李秀平理发的手艺不错,下次来还要找她……

在站台维持秩序的文明引导员,怎么来社区给老人理发了?原来,天通苑地区面向老人的设施、服务相对薄弱,天通中苑第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尤悦介绍,社区里老人多,但是周边理发店又很少,最近的理发店都要坐两站公交车,老人们理发很不方便。

然而,住在社区的老人很少出门,人们并不知道老人需要什么。公共文明引导员天通苑北中队队长李艳霞说,在中队的一次学雷锋活动中,引导员们设了一个义务理发点,结果前来理发的老人居然排起了长队。这时候,李艳霞才发现,有那么多老人都有理发的需求。尤其是春节之前,前来理发的老人更是人满为患。

“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开展之后,文明引导员的义务理发活动走进了更多社区。今年年初,由回天地区文明引导员组成的“金色阳光义务理发队”正式成立。服务的老人多了,老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今年春节前,居民刘道成找到李艳霞,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请求:他的老母亲已经90岁了,行动不太方便,能不能去家里帮老人理一次发?

李艳霞爽快地答应了。一个星期后,三位文明引导员一起来到刘道成家里为他老母亲理发,这也是她们的第一次“上门服务”。大年初一,李艳霞接到的第一个拜年电话就是刘道成打来的,这让她当时就湿了眼眶。“当时我真觉得,我们的工作没白付出。”

社区老人有了“家外之家”

社区老人不爱出门,不善表达,他们的需求常常不为人知。对此,回龙观融泽嘉园二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秦瑛深有体会。

融泽嘉园二区养老驿站建成于2017年,是回龙观地区建设的第一批养老驿站。这家养老驿站面积440多平方米,是由居民楼的一层改建而成。驿站设有活动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可以为社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生活照料、助餐助浴等项目服务。驿站里还设有18张床位,可以满足老人短住的需求。在居住密度大,配套养老空间不足的回天地区,这个养老驿站堪称是一个样板。“我们的目标是把驿站做成社区老人的‘家外之家’。”秦瑛说。

在驿站的照护区,刚刚出院的赵阿姨正在做康复训练,旁边的护理员则一直为她扇着扇子。赵阿姨因为脑出血住院,术后不能吹空调,护理员就以这种方式为她降温。护理员介绍,老人就住在小区里,因为儿子儿媳都要上班,家里无人照顾,就来驿站了。来到这里,老人却“意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里做康复比在家可强多了。”赵阿姨说道。

但是,像赵阿姨这样来到驿站接受服务的社区老人仍是少数。融泽嘉园二区养老驿站建在小区里,而且就在居民楼的一层,但许多老人依旧不知道养老驿站是做什么的。秦瑛介绍,驿站曾经接待过一位102岁的老人,老人的儿子已经70多岁,因为腰扭了,才不得不将老人送到驿站。老人刚住了没几天,其他子女又急匆匆地把人接走了。秦瑛说,融泽嘉园多是从西城搬过来的居民,人们的养老观念还比较传统。“虽然养老驿站就在楼下,但老人们就是不愿离开家。”很多情况下,只有在保姆有事回家,或者是子女出门旅游时,老人才会被短期送到这里。

秦瑛介绍,养老驿站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在社区里算是立住了脚。但是,驿站之于社区老人,仍像是“熟悉的陌生人”。来到驿站做短托、康复的老人,大多还是靠口碑相传而来。因为信息的不对等,甚至出现了许多“舍近求远”的情况。因为对养老驿站缺乏了解,一些社区老人被送到了离家较远的养老机构,家人看望很不方便。

了解社区老人至关重要

维持如此规模的一个养老驿站,需要有稳定的“客流”。但是,大多数养老驿站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秦瑛介绍,融泽嘉园二区的养老驿站只有18张床位,辐射范围却是周边小区的10万名居民。显然,只有做短期照护才能让更多的社区老人受惠。“如果长住,18个床位只能解决18个老人的问题,覆盖的面就太窄了。”

秦瑛说,养老驿站最大的优势就是离家近,家属可以随时来看望,老人也不会不适应。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来说,老人如果术后做康复护理,在养老驿站做康复要比在家或者在医院压力小很多。一次,一位经常来驿站参加活动的老人摔骨折了,医院建议她可以在医院做康复,也可以回家养着。老人拿不准主意,就给秦瑛打了电话。听了秦瑛的介绍,老人才恍然大悟。其实她所需要的康复服务,驿站里就能够提供。

秦瑛说,这位老人是驿站书法班的学员。这样的老人对驿站的功能尚不了解,其他的老人可想而知。她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老人的观念有关系,另一方面驿站的宣传推广也不到位。下一步,她计划组织一次上门摸底,深入了解社区老人的情况和需求。

秦瑛认为,要真正了解社区老人,让老人真正了解驿站,增强社区居委会和养老驿站之间的黏性至关重要。她指出,参加活动的老人只是社区老人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老人则很少出门,甚至是出不了门。“养老服务可以上门,将来办活动能不能也上门呢?”她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社工岗位,让社工在养老驿站开展工作,从而让驿站工作人员能够专心做服务。

秦瑛说,居家养老是大趋势。她认为,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养老驿站“未来可期”。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实习记者:师悦 文并摄

分享到

北京海淀南二社区将试点打造老年宜居“样板间”

北京双桥居家养老社区试点一年:小区就像后花园 老人子女都满意

北京首个共有产权养老社区运营一年 住家里享养老院福利感觉如何

北京西城区最大养老项目将投用 提供8000余平方米公共活动区

推进小区环境适老改造 给予老人独立出行更多尊重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