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音乐也需要回到土壤之中 纪录片《大河唱》呈现给观者音乐的“根”

2019-07-17 00:21 北京晚报 TF017

有时候,人们会用一种动物形容一个地方的人,比如说东北虎,或者西北狼。有次去一个陕西馆子吃饭,结账时瞥见老板的微信名字就是西北狼。西北老乡聚会,酒过三巡,就有人操着家乡话自称“西北狼”,语气里充满豪气。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凶狠且聪明,团队作战——孤狼很容易变成别的动物的猎物。当我提起西北狼,脑子里是这样的画面:明月下,一头孤狼站在山顶仰天长啸,苍凉的声音回荡在一道道山梁上。

张箫杨


早先听苏阳的歌,最感动的瞬间是乐段中间突然加入唢呐,一声尖利的悲鸣直冲云霄,刺骨的寒意直钻心底。在我心里,那是属于西北的声音。看苏阳主演的音乐纪录片《大河唱》,听着熟悉而陌生的乡音,估量着其中提到的每个地方与老家的距离。直到片中出现唢呐的声音,我眼泪就下来了。片中有一个片段我深有感触,一次见面会的主持人说,他的父母现在还希望他能回家乡考个公务员,而他已经回不去了,只能往前走。是的,因为回不去,乡愁就成了无法痊愈的痼疾。

《大河唱》里记录的几位西北民间艺人都是苏阳音乐创作的来源。故事开始于盐池说书艺人刘世凯在理发馆剃头,一边剃头一边跟剃头师傅聊天,说要去北京演出了,言语里带着不露声色的炫耀。一个普通的西北农民,朴实中透出一点圆滑,还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他的即兴创作能力惊人,遇到什么事随口就能给唱出来,然后满不在乎地翻翻眼睛、抽口烟说,这有啥难的,脑子快一点就行了。

片中有一段,苏阳在刘世凯家。俩人坐炕上,刘世凯弹三弦,苏阳弹吉他。刘世凯的小孙女是苏阳的粉丝,趴在旁边认真听。

苏阳弹起一段熟悉的旋律,小孙女问:

“是《贤良》?“

“不是,这是你爷爷的歌。”苏阳手停一下,又继续弹。

“那咋听着像《贤良》呢?”

“是《贤良》学你爷爷的。”

这大约是这部纪录片所寻找或者说想要呈现给观者的音乐的“根”,或者说故乡,就像纪录片名字的寓意,那条在西北黄土高原九曲回环的母亲河。音乐,和人一样,都需要回到土壤之中,才能找到真正动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接地气”的应有之义。

《大河唱》的另一个段落,一次讲座中有人质疑苏阳的音乐并非原汁原味。苏阳辩解道,他(一位花儿歌手)一辈子在梁上放牛,那是他的生活;而他自己(苏阳)在银川的厂矿长大,是厂矿子弟,肯定没法唱得一样。紧接着,苏阳说:“但这就是我。”我理解他的意思。花儿、说书、秦腔、道情这些西北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就像九曲回环的黄河水,就像黄土高原那一道道梁,就像苍茫大漠、长河落日,在远离家乡的人心中逐渐洇成一片情感的底色,而其上生长着的是创作者当下正面对的生活。

前不久,偶然在一首流行歌中听到的几句闽南语唱词:“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放下西凉,无人管。我一心只想,王宝钏。”这几句来自台湾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讲的是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寒窑故事,而我听到的是难掩的乡愁。薛平贵改换素衣,放弃权贵,心向中原。他不顾阻挠,身骑白马,飞闯三关,一往无前。故事里,薛平贵放弃西凉的妻子和一双儿女,为的是奔向苦等他十八年的结发妻子王宝钏。撇开宣扬贞烈观念的意义,王宝钏代表着的是薛平贵与故乡的一个情感联结点。而当一个北地故事用一种南迁的古老中原语言——闽南语唱出来时,似乎又有了新的意味。

在曾经的历史中,中原故土的人们因为战祸而被迫大规模南迁,在他们的心里也许常存着这样的一种“改换素衣,回中原”的情感。终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语言在迁居地落地生根,成了现在的人们认知中的南地方言。语言与故事的倒错,仿佛令这几句简单的唱词置身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霎时间,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战马嘶鸣、儿女情长,都融入其中。而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我的情感联结点是:西凉怎么办?我的家乡,“无人管”了!

意义,像一粒种子,经历时间和不同人的浇灌,不断生长、分裂、增殖,逐渐复杂到像一个黑洞,渺小的人类身陷其中而无法看清真相。《大河唱》中记录的另一位民间艺人甘肃环县道情非遗传承人魏宗富在上海演出后,一位城市女性语重心长地对魏老师的妻子说:“你要跟魏老师说啊,时代变了,道情也要变,要不然吸引不了现在的观众。”

西凉啊,你“无人管“我会哭;如果你变得我不认识了,我会伤心欲绝。终归,那个意义个源头,要足够茁壮,才能够负载庞大的生长增殖系统。

(原标题:《大河唱》与乡愁)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三千年不断流淌的音乐精神 我们的乡愁除了舌尖,还应该有耳朵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