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老北京所说“打冰盏儿”是盛夏一景儿 酸梅汤让张恨水梁实秋念念不忘

2019-07-16 10:25 北京晚报 TF008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作者 何大齐 文并绘


 

“冰盏儿”也称“冰碗儿”,是卖冷饮商贩手里拿的招揽生意的响器。这是以生黄铜制成的直径约三寸,外面磨光的碟形碗,商贩把两只碗叠在一起,将一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夾在铜碗中间,用姆指、食指护着碗的一侧,用小指托住碗底儿,一上一下不断敲打,两碗相击,发出清脆,悦耳,有节奏的花点儿声。清朝有位诗人形容它说:“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它有抑有扬的嘀嘀嗒嗒的声音特别吸引人,传到正熬苦夏的大人孩子耳朵里,那简直就是一种清凉的信号!只要顺着声音找过去,喝一杯冰镇酸梅汤,凉气从喉而入,直贯肺腑,瞬间暑气顿消,那真是夏天最惬意的事儿了。

用“响器”叫卖自己的物品,从宋朝就有了,尤其卖冷饮的。我小时候在一些正规的冷饮店里,看到醒目的地方都悬挂明太祖朱元璋的画象,他左手握大月牙戟,右手握两个小黄铜碗,卖酸梅汤的告诉我这是这行的祖师爷、保护神,所以后代叫卖都击打铜碗,而且商贩还边打“冰盏儿”边唱自己编的合辙押韵的词儿,记得在白塔寺庙会就见过此景,如“铜碗一打叮铛响,快喝冰镇的酸梅汤”“叫你来尝雪花酪,糖水桂花往里搁(gāo)”,这又掂打又演唱的声浪,自然就吸引满头大汗的顾客了。一般这样的店铺摊贩也同时兼卖果子干,雪花酪,酸枣汁等夏令食品。有时胡同里也来推车挑担的小贩,冰盏声一击打,四合院里的孩子就都知道卖酸梅汤的来啦,就会缠着大人要买。

酸梅汤以琉璃厂的信远斋和大栅栏的九龙斋名气最好,选料上乘讲究,入口酸甜清醇,早年许多文人墨客在琉璃厂淘书后,必到信远斋喝上几碗解暑。张恨水曾写道:“一盏寒浆驱暑热,梅汤常忆信远斋”。梁实秋到台湾后也念念不忘这口儿,他道:“上口冰凉,酸甜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这也是先生身在异地对家乡美食的怀念吧!

现在超市里到处都能买到装在玻璃罐子里的酸梅汤了,但与之相伴的“打冰盏儿”的声音却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北京街头小吃撤摊儿进店:卫生改善价格略涨,不再“靠天吃饭”

无论“土著”还是“北漂”,在这套丛书中可以找到老北京风貌

逝水流年,往事如烟,忆老北京东四一带故人故事

老北京水井为何苦井多甜井少?宫廷每天派车出西直门,到京西玉泉山取水

记忆,是能够让老北京复活并显影的“试纸”

老北京无空调无电扇的年代怎么过三伏?暑汤摇扇夏衣别有特色

老北京夏天的味道:“旱三白”、“蛤蟆酥”、“酥瓜”都是啥?

从数字看老北京:一口京腔,二口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

老北京风情:大碗茶

天贶节:老北京的“洗晒节”

老北京这道名小吃颜值味道都不讨喜,大家为何却越来越上瘾

老北京人钟爱的老豆腐好不好吃全在作料,对比豆腐脑至少有4点不同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