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北京安化楼:处处透着公社化影子,如今变成年轻人拍照“网红地”

2019-07-05 01:35 北京晚报 TF010

一栋楼,就是一个时代。“这可是当年北京最高的楼。”倘若你走进坐落在广渠门内大街14号的安化楼,任找一个居民聊聊这栋楼的历史,他都必将向你提上这么一句。事实上,安化楼曾拥有的历史荣光远不止于此,它的肩上曾承载着一个时代内北京人民甚至全国人民心中的理想生活的模样。

作者:袁璐


时针拨回到60多年前,那个高喊着“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年代。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的话题,福绥境大楼、北官厅大楼、安化楼这三座赫赫有名的“公社大楼”拔地而起,成为北京的样板工程。据大楼的设计者之一回忆,大楼的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生活的设想:“要把职工特别是妇女从繁琐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投入生产,大食堂必不可少,各家各户都不用开火做饭”、“虽然一切有供应,总得有个买针头线脑的地方吧?每层最好再设个小卖部”……

最终落成的安化楼,建筑面积为2.03万平方米,共设有288个居住单元,布局为“U”字形,主楼9层、附楼8层,楼内的每一层走廊内都装有5盏吊灯,走廊及住间内铺花瓷砖地,大楼的正门为3扇墨绿色木制大门,下方设有8级花岗岩台阶,近百平方米的门厅则完全按照“公共建筑的标准”设计,进门处还设有两根大红柱子,铺有暗红水磨石地。

从现在的眼光看,安化楼的很多设施细节颇有些布尔乔亚的味道。大楼中央有两部电梯,是新中国建筑史上首次将电梯引入居民楼的设计,欧洲的老式电梯有着一道木门还有一道推拉式铁栅栏门,颇为讲究;每户的洗手间也都预留了安装浴缸的位置,相当宽敞。不过,另一方面,安化楼的设计也处处透着公社化的影子,所有的户型均不设厨房,层高达3米2,主楼一层大厅是大食堂,最高层则被规划为“将来可以在这里跳舞、开会”的俱乐部。

在当年堪称“奢华”的安化楼,也引来外界的种种传闻与遐想,公社大楼更成了众多百姓格外向往的居住地。史铁生在《九层大楼》中热情地对公社大楼如此描写:“在它尚未破土动工之时,老师就在课堂上给我们描画它了:那里面真正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煤气,有暖气,有电梯;住进那里的人,都不用自己做饭了,下了班就到食堂去,想吃什么吃什么;那儿有俱乐部,休息的时候人们可以去下棋、打牌、锻炼身体;还有放映厅,天天晚上有电影,随便看;还有图书馆、公共浴室、医疗站、小卖部……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不过,与外界传闻的“高干楼”不同,当年住进安化楼的居民来自各行各业。既有王瑶卿的入室弟子、京剧名家王玉蓉,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的儿子、同仁医院名医孔嗣伯,率领国民党五十二军五十八师在营口起义的国民党少将王家善,也有做木匠的、蹬三轮的、送煤的这样的普通工人。那个年代,挣钱多的和挣钱少的,级别高的和级别低的,彼此没有区别,邻里互相帮助,充满时代特色。

不过,如今再次步入这座充满历史传奇与时代烙印的大楼,却能明显感觉到岁月无情下,大楼散发出的单薄、苍老甚至孤寂感。在每一层没有抽油烟机的公共厨房内,玻璃窗已经发毛,油烟成丝般蜷曲在墙壁上、门窗上,甚至天花板上,留下一道道往下淌的痕迹。用塑料袋包裹好的瓶瓶罐罐也难免粘上厚厚的油渍与灰尘,若非灶台上摆着仍有水渍的锅碗瓢盆,很难想象这里确实仍在被使用。采光并不大好的通道内常年黑黢黢的,摆放着陈年的旧家具与各种杂物,原本甚为宽敞的楼道内则能看到堆积的旧床垫。

但大楼的苍老中仍处处透着生机。大楼拐角处的窗台上能见到被照顾得绿意盎然的绿植,走廊内还有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布沙发,连成排的电表间还挂着作为装饰的毛绒玩具和纸星星。年轻人则将这里作为拍照的“网红地”,一个个穿着复古服装的女孩子在走廊边、木门前摆着各种造型,老外们则打着手电筒细细参观着这座大楼的历史痕迹,老人们则在一楼的门厅外乘凉,聊着天回忆曾经的有趣往事。沉寂深处,也能窥见人间烟火的温暖。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分享到

公社大楼是什么?原来宣武区也曾有这种楼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