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作为怀素之师为何《自叙帖》中未被提及?邬肜《唐侯知什墓志》见真章

2019-07-04 05:33 北京晚报 TF008

就墓志而言,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具有史料价值。邬肜《唐侯知什墓志》便是一例。

作者 彭先之


邬肜楷书《唐侯知什墓志》

说到邬肜,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其实,邬肜原是“邬彤”之误,一直错了一千多年,如今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改正了。以讹传讹的过程中,有时更是误为邬桐,真是离谱到了极点。唐《侯知什墓志》的出土,使得这一“冤案”得以昭雪。

邬肜和颜真卿同为张旭的嫡传弟子。邬肜是怀素的亲戚,也是怀素书法的启蒙老师。邬肜将怀素带入了书法之门,但在《自叙帖》里,怀素历数名家高人,却只字不提邬肜的教诲,确属忘恩负义之辈。邬肜又将作字之法中一个关键的“悟”字教给了怀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怀素应该向好朋友陆羽提起过邬肜,所以茶圣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撰成《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文,没有让邬肜成为传说。但邬肜的字究竟怎么样,一度只能任由想象。2009年,这块由邬肜撰并书的《唐侯知什墓志》出土,一切都尘埃落定。柳叶篆的碑盖非常惊艳。此志书于天宝七年(748)。

邬肜楷书《唐侯知什墓志》志盖

墓志当中有极为清晰的签名,非常精彩,有不平常的节奏感。“邬”字中“乌”部为短笔画,短促有力,各不相同,“肜”有强烈的疏密对比,右侧三撇,迅疾有变,可见功力不一般。

先看点画。点画多见圆润,不同于此前的魏隋,也不同于唐楷诸家的规范标准,反而有些自然随意之妙,殊为难得。“六、矣”二字较为精严,观之精神为之一振,“六”字起笔已有修饰之功,收笔反捺点有了刀工作用,仍然有一些“不规范”之处。“矣”字中一小一大两个收笔点画,一锐利一圆转,尤其是末点,粗大醒目,有精熟气象。“文”字的起笔点较为特殊,起笔粗而收笔轻,乃魏碑笔法,这在全碑中是极其少见的。“渔”字中点画多,已经很随意,三点水旁的处理行书笔法,“鱼”部四点画一气呵成,相互呼应变化。

“天”字起笔一般在唐楷中都会写成短横,而此处写成点画,较为罕见,实乃掺入了行书笔法。唐代墓志中有很多的行书作品,可见随意之妙。“不”字的长横画已经比较“标准”,但撇画却不同于常态写法,由粗见细,预示了仍然有某种不稳定性。“唐”字的撇画更是如此,短促而难看,缺乏或沉稳、或潇洒的感觉。“夫”字的捺画,与隋碑接近,没有一波三折的变化,呈现自然质朴的一面。

邬肜楷书《唐侯知什墓志》局部

“九”字“乙”部竖弯钩有较大的弧度,整个字形头小腹大,不成比例,缺乏令人深刻的印象。“已”字的收笔不出钩,别出新意,由此做出了方圆结合对比,颇见变化之妙。

在全志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行书意趣,诸多字形中进一步保留了牵丝,“廿”字的起笔显然不必保留这一入纸的小动作,加以省略更加自然简便。“落、焉、忠、威”四字中牵丝非常明显,刻工的手艺也可以一览无余。“落”字行笔略嫌琐碎,“忠”字最见精神,这写说明书写中确实有一些不稳定性,但也说明没有程式化。

不管魏志还是唐志,都要考虑到刀工的作用,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刀法是刀法,但刀法有时也是笔法,切忌只遵从“透过刀锋看笔锋”的惯例。“也”字“乚”收笔,挫顿笔而收显然是刀工所致,然并不觉得过恶,“悲”字的心字底收笔,出钩显然也是刀法所致,已有一些过分之处。“历”字的出钩同样如此,更令人觉得呆板,故而在读帖过程中不可不察。“无”字充分将刀工与笔墨意趣结合起来,既表现了刀工的细节,又呈现了近乎原汁原味的笔墨之趣,此字中长撇贯出,营造出疏密对比,别具一格。

此志中笔法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结字比较出色精彩的如“春、当、衡”三字,自然大方,变化极多,全无唐楷的拘谨刻板。也有一些字存在瑕疵,如“时”字中“日”部显得不精神,“斯”字左右两部分相违犯,“积”字左突右奔,更是如此。“或”字重心不稳。“子”字横画不够长,显得拘谨,“先”字上小下大,比例失调。“居”字的短横乏力,“长”字下半部分臃胀,“舆”字则是头重脚轻,可以很明显看到。通过对比,不得不承认,那些唐楷大家确实有非凡之处。

邬肜作为怀素的老师,在《自叙帖》中没有被提及,个中原因不得而知,位卑人轻肯定是其中原因之一。怀素因为“混大了”,便不再入其眼,然而邬肜作为当时的名家,绝非庸常之辈。在同字变化上也可以见证其功力。篆书的同字变化最难,其次为楷隶。这种“变”并非是为变而变,而是随机应变。

邬肜楷书《唐侯知什墓志》局部

两个“名”字处理,第一个“名”字长撇画收笔时出钩,这是最显著的不同,细节之处,如长撇画的横折处理,有了长短方顿的不同,长撇画上的点画,一个先方后尖,一个先尖后方,“口”部首笔竖画起收不同。两个“郡”字最明显的差异是右耳旁不同,第一个小第二个大,竖画一斜一正,“君”部中的“﹁”,一尖一方,随意生变,“口”部大小不同,这些都是细致处见精神。两个“阳”字一粗一细,一重一轻,份量不同。“司马”二字是一个词组,在魏碑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单独看这二字,真有些魏碑的意趣。二字中的变化极为巧妙。两个“司”字横折弯钩起笔一尖一细,转折后竖画一斜一正,出钩一锐利一含蓄,半包围中的横画粗细不同。“马”字首横起笔,一是竖高于横,一是横高于竖,首笔不同,决定了二字生变,煞有趣味。

最有意味的是“杳杳”、“悠悠”、“翩翩”这三组字例,在志文中以叠词形式出现,极为注重变化,而且难度很大。“杳杳”二字,上粗下细、上重下轻,对比强烈,“悠悠”二字,上粗下细、上紧下松,其中的反文旁差异明显,可谓毫厘之变,“翩翩”二字同样上粗下细、上大下小,可见邬肜的应变能力非常强,名不虚传。

喜欢这件墓志作品的,不妨动手临一临,真切感受一下。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