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红学大家”周汝昌,从不是梦中人 ,用扎实学问解读《红楼梦》

2019-06-24 10:01 北京晚报 TF021

因为在曹雪芹纪念馆工作的缘故,十几年时间里,我得以接触到国内几乎所有顶尖的红学研究者。当然也有国外的红学研究者来访,但终归是凤毛麟角,且仅限于接待,并无深交。跟他们的交往时日渐长,熟络了,我感觉到研究《红楼梦》的人,都是活生生的肉体凡胎,理性大于感性,从来不是“梦中人”。

作者:李明新


周汝昌先生是我接触的第一位红学大家,他说过一句最人间的话:“我怕死,因为我攒点学问不容易,我愿意多做点事。”老人家的话是从心里说出来的。这让我对老人家们更尊敬有加,希望他们长寿。

周老九十四岁离世,闻听噩耗,第一时间从周公子那里得到了证实。一时间,周老对曹雪芹纪念馆近三十年来、特别是我在纪念馆主持工作这十几年来的支持与关怀涌上心头,悲痛之情难抑。

记得2004年,我在曹雪芹纪念馆开办《红楼梦》系列讲座,邀请红学研究者到纪念馆给“红迷”讲课,其中有蔡义江、胡文彬、刘世德、吕启祥、段启明、张俊、张书才、杜春耕、张庆善、孙玉明、张云等人。这些红学研究者也许并不为社会所熟知,但他们在红学界和“红迷”群里,却是如雷贯耳。

每次讲座,听众都带着讲课老师的红学著作,请他们签名。听众的组成也很特别,那时还没有什么有组织的“红迷会”,大家都是通过媒体或是口耳相传得到的讲座信息,不少人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海淀区高校的退休教授,而且多数是搞理工科的。这给纪念馆的组织、接待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讲座在室外,不仅要照顾好讲课的老师,还得给听众备好茶水,天气凉时,工作人员常把自己的衣服给听众披上。

有一次,一位听众提出希望请周老来签书。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周老不能到现场。为了保持听众队伍的稳定,我让大家下次听讲座时把自己购买的周老的书带来,由我去找周老签名。

就这样,一下子给周老送去三十多本书。一个多月后,周老的三女儿伦玲姐打电话让我去取书,她说我爸对你可真好,前段时间病了,身体刚缓过来,今天早上起来就坐在那里给你签名……

周老已经看不见了,他是用手摸着书的扉页写的,所以周汝昌三个字经常不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周字里的两横一竖和口字有时候会写到框外来。周老在现代文学馆讲座后给听众签名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时一群听众围着周老,看到他把“周”字里的那堆东西写到了框外,不知说什么好,憋了半天有一位说:“周老的字越来越高古了!”陪父亲同去的周公子建临哈哈大笑,他跟大家说:“什么高古,我爸是睁眼瞎,他看不见了。”

当我把周老签好名的书发到听众手里时,顺便将周老签名的情形描述给大家,我看到很多人眼里都含着泪水。

记得有一次去看望周老,我向周老请教黛玉葬花时葬的是山桃花还是碧桃花?周老戴着助听器,他听明白了我的问题,愣了一下,然后向我说:“没想过这个问题,愿闻其详。”我说山桃是野生的,颜色浅,花期短;碧桃是经过人为培育的园林用花,花色丰富,花期长。碧桃在我国栽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觉得黛玉葬的是碧桃花,因为大观园是园林,而且碧桃花花开花落的艺术氛围比山桃花好。周老连连点头:“‘村长’您说得有道理。”因为曹雪芹纪念馆在北京植物园内的黄叶村,所以红学界的朋友都戏称我为“村长”。

曹雪芹纪念馆里有个专营红学书刊的书屋,经营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是北京红楼梦主题书品种最丰富、最受“红迷”欢迎的地方之一。书屋门额上有“解味书屋”木质绿字匾额,题字出自周老之手。《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有首自评的小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公的确狂傲,他的意思是我说的什么你们懂吗?甲戌本有双形夹批: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周老的学术观点认为,批书人“脂砚斋”是《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原型,因而她深得曹雪芹之心酸。周老自称“解味老人”,一是出于对曹公的尊重,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二是表达了自己对曹公的热爱。

周老过世后,时任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的我组织了一个“追思会”,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先生、部分在京的红学研究者和周老的二公子周建临到会。我记得胡文彬先生在会上发言时说:“我们都是吃着周汝昌的奶长大的,可是有些人却以骂周汝昌出名。”红学界的“官案”很多,我虽身在“红海”却也一直保持心理上的距离。也正因为我曾有过身处其中的过往,才深切地体会到搞《红楼梦》研究的,都是现实中的人,他们从来不是“梦中人”;他们的真实人性,是做红学研究时所必备的人格素养。而用清醒的头脑、扎实的学问、人间的烟火味去解读《红楼梦》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当是红学大家的最可贵之处。

(原标题:从来不是“梦中人” )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对学识和事业要“贪得无厌”,这三位资深学者拥有这样的精神

周汝昌百年诞辰:红学大师家书激励忘年交 耄耋之年亲写座右铭相赠

纪念周汝昌先生诞辰100周年 95岁时对《红楼梦》仍有新观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