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童聊艺术,父母为何总怕孩子觉得无聊?该如何注重美育教育
一起看书吧,一起看展览吧,一起玩艺术吧。不用担心孩子觉得无聊,对美的感受应该是人类共通的。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给婴儿看漂亮的人脸图片,婴儿感兴趣的图片跟成年人并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对美的理解是有共性的。
提问:都说要进行美育教育,有时候我会带孩子去看画展,或者去博物馆参观,但是孩子不感兴趣,觉得很无聊。
李峥嵘:现在家长们除了注意孩子的学习、品质培养,也注重美育教育,这是一件挺好的事儿,能抽空带孩子去看展览的爸爸妈妈也是很有心啦。
你说孩子对展览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个是这个展览也许不适合孩子的发展阶段,第二也许是他在看展览前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我们事先了解一些梵高的生平,当我们看到他的画作,无论是金灿灿的向日葵还是旋转的星空,就更能感受到他内心火热的激情和激荡不安的灵魂。
我小时候没有什么机会看画展,也没有太多美育教育,那时候美术课被称为副科,基本等于自习。再往上捯,父母那一代就更缺乏美育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妈们都喜欢红红绿绿,因为她们成长的年代是缺少色彩的,是灰蚂蚁的时代、蓝蚂蚁的时代,有机会能选择穿着,就会穿上鲜艳的衣服——某种程度上是满足童年对色彩的饥渴吧。可是今天的人就会觉得过于饱和的颜色太村太土,所以说起跟孩子谈艺术,首先是大人要补上这一课。我自己蛮惭愧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美育教育,也是做了母亲才补课,补课的书籍就是给孩子的启蒙书。最近这一段时间我看了好几本书:《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美的旅程:非凡的绘画和雕塑》,还有《和孩子聊艺术》。
看这些书对成年人来讲也是学习艺术史的过程。这些书都是属于普及性的,深入浅出,把几千年的艺术史概括成通俗的语言,提炼出各个艺术家或者某个画派的特点。
对像我一样艺术零基础的普通人来讲,跟孩子一起学习艺术有什么样的好处呢?至少有几大收获:
首先,开阔我们的视野,除了中国的古典艺术,还能学到伊特鲁里亚艺术、拜占庭基督教艺术、印度教与佛教艺术、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印度莫卧儿王朝艺术,还有日本的浮世绘、土耳其的细密画、玻利维亚的油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独立发展、互相影响,对美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也有所变化。通过学习,能够帮助我们和孩子磨练自己敏锐的美的感受力。
第二,学习了艺术史,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这幅画具有影响力。比如说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看起来好像草稿,随便涂抹而已,但是事实上这是画家要抓住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时刻,比如说风拍打水面形成的涟漪。印象派的画看起来好像是速写,漫不经心,其实是他们有意为之的结果。印象派画家他们要比谁最能捕捉到想展示的那一刻的气氛,要展现出独特的无法再现的瞬间。
我特别喜欢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当我第一次看到他图画中的钟表像奶酪一样在融化,非常震惊。在我了解了更多的超现实主义的理念之后,知道他们从弗洛伊德那里得到启发,从梦和想象中得到灵感,就理解了他们为什么那样画画,在看起来很怪诞的事情下发现新的乐趣。 第三,在读艺术史的时候,我们也会重新认识孩童,会更珍惜孩子无拘无束的创造力。比如亨利·卢梭的画作里有非常稚嫩的童趣风格。毕加索现代派绘画的风格跟写实的很不一样,但始终是有一种好奇心和寻找独特的观看世界的角度。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他们追求的不是自然的复制品,是创造者,要用多种方式反映世界,因此他有可能画的少女的脸是三角形、方形不同的几何图形组合,你甚至可以在一张画上同时看到正面的眼睛和侧面的眼睛。而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呐喊》扭曲变形、大胆用色,力图表现出人的强烈的痛苦。
我们也可以跟孩子们谈谈艺术家的故事,比如画《维纳斯的诞生》的画家波提切利,他的名字实际上是个绰号,意思就是小桶。最初根据家里的安排他学做一名金匠,但他对成为画家更感兴趣。这个故事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孩子的天分,顺应他的天性,培养和鼓励他去追随自己的梦想——不过,我也会对我的孩子说,你先得吃饱肚子,大部分的艺术家都很穷,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得到名气和财富,但是他们留给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起看书吧,一起看展览吧,一起玩艺术吧。不用担心孩子觉得无聊,对美的感受应该是人类共通的。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给婴儿看漂亮的人脸图片,婴儿感兴趣的图片跟成年人并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对美的理解是有共性的。
我们和孩子聊艺术,不需要搞得好像写作业一样,放松心情去享受吧。我喜欢的科学家费曼,他曾经去看一个展览,之前并没有做任何功课,就放松自己去感受,结果发现自己最喜欢的画确实就是被专业人士认为最好的。因此欣赏艺术就像坐在一把摇摇椅上,应该是很好玩的事哦。特别是现代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涂鸦的街头艺术,安迪·沃霍尔喜欢画的汤罐头,马蒂斯喜欢用剪刀剪小纸片儿来玩拼贴……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最后我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朋友人到中年拿起画笔学画画,画得相当不错呢。还有一位朋友的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她用画笔来跟母亲沟通,也让母亲通过画笔挽留残存的记忆,在这过程中间修复母女的感情,也让母亲逐渐灰暗的人生多了一些色彩。她们都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也没有考虑美育,就是自己拿起画笔,当作通往内心的工具,从中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