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张氏四姐妹眼中的外婆家富有温馨 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哀愁

2019-06-20 09:45 北京晚报 TF011

2019年春,冬荣园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这座与合肥四姐妹紧密联系的宅园,这处昔日被称为“陆公馆”的大宅院,经过一番整修后重新开门,它变身为了一处融茶饮、演出、观光等为一体的文创机构。未来这里还将逐渐恢复后花园,并成立冬荣园艺术馆,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位盐官的家族史,更是拓宽了合肥张家历史的脉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张元和、张允和、张充和、张定和与陆家亲人在冬荣园合影

张家姐弟眼中的外婆家

“我的母亲叫陆英,原籍也是合肥,因为外祖父做盐务官,才搬到扬州的。”这是张家二姐张允和对母亲的回忆。其中提及,母亲在家排行老二,从小贤良能干,小小年纪就协助母亲料理家事。门当户对,盐务官的千金出嫁到淮军将领的后代,也是理所当然。据我从陆英家族后人处了解,陆英父亲陆静溪原籍合肥,后因做官来到扬州,他所住的宅园冬荣园原为合肥张家的房产,后来到底是送给了陆家还是卖给陆家仍然存疑。

根据扬州作家韦明铧的考证,他在《扬州曲讯》第7期(2001年10月)上发现张允和的一封信:“我爱扬州,扬州是我母亲陆英——亲爱的母亲出生的地方。到今天扬州东关街98号,还有我母亲出生的老房子。”落款时间为2001年9月25日,允和时年92岁。由此证实了冬荣园就是四姐妹外婆家的事实。

张允和对于母亲的回忆中还多次提到了扬州小调,说母亲常常教她们姐妹哼唱。也就是说陆家到了陆英这一代已经彻底融入了繁华的扬州生活。而陆英出嫁也是从扬州古渡出发,带着娘家为她备了一年的丰盛嫁妆浩浩荡荡乘船来到了合肥龙门巷张家,就连每把扫帚上都挂着银链条,陆家的富有是可想而知的。

张家第五子张寰和健在时,我曾问过他有关冬荣园的情况。他说小时候曾随着姐姐哥哥去过外婆家,说过年的时候,陆家所在东关街有半条街都是陆家放烟火、烧大香、办仪式的队伍,特别的热闹和壮观。张寰和的夫人周孝华也去过扬州,说每逢年节,陆家都要大摆供,点的蜡烛有碗口那么粗,很多人都围上来看热闹。

从目前可见的老照片可知,前去扬州外婆家的有元和、允和、充和、宗和、寰和等。其中张充和还曾写过几篇有关去扬州的散文。“舅妈们都是守节吃素的,初到扬州第二天,她们便领我去参观崇节堂……”张充和的《痴子》记录了陆家大太太、二太太带着她去相当于慈善机构的崇节堂,那是由官府拨款或商人捐资所办的收留贞女、节妇的结构,可以在里面打工,可以领生活费。张充和第一次感受到了舅妈们的菩萨心肠,实际上她的外婆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直到去世时也是以佛家的规矩办的后事。

张充和记得那时的瘦西湖瘦小如小河,波平似镜,游人不多,建筑很少,河道里的游船还是一篙一篙撑过桥底的小舟。她更不会想到,在未来的一天,她外婆家的家具和建筑会被搬到瘦西湖景区来。那时他们也去享受纯粹的扬州生活:“”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冬荣园里徜徉,那时的陆公馆庭院深深,小园雅静,他们与陆家的表姐表弟,还有舅妈、舅舅、外婆一起在花园前合影留念。从而留下了冬荣园尚未完整的印象。

陆家后人:温馨与哀愁

早在我写作《流动的斯文》一书时就曾到过扬州寻找冬荣园,可惜那时尚在闭门维修之中。这次随着陆家人,也就是陆榴明(陆静溪的孙女)之子陈致远先生回到扬州时,一下子就遇到了他的两位表姐,陆家永字辈的人。陈致远说,我在这一辈里是最小的,我母亲曾经住在冬荣园,后来出嫁就出去了,我六十年代初去过,那时房子的结构还在,假山、荷花池、亭子都还在,桂花树很多,都是金桂,现在是一棵桂树都没有了。

陆家人对于上海表弟的远道而来是非常欢迎的,可是一旦要提起那段家族史,却像是要揭开伤疤似的习惯性回避。最终还是在冬荣园住了二十多年的陆永斌愿意坐下来谈谈。由此使我大概了解到陆静溪的家族信息。陆静溪供职于两淮盐运司,究竟官属几品,值得细考。这一点根据年迈的邻居说,人称陆静溪为陆抚台,并说陆家里有“肃静”、“回避”的旧木牌,冬荣园则被称为“陆公馆”。陆静溪有两个儿子,长子陆端甫、次子陆政甫,陆永斌属于陆政甫一支。如允和所忆,陆英在家排行老二,也就是说,陆政甫是老三。

陈致远的母亲陆榴明是四姐妹舅舅家的女儿,她叫陆英为姑妈(娘娘)。扬州在清代以盐商著称,陆静溪就任盐官后从合肥来到扬州,从此陆家就在久负盛名的繁华东关街上安家落户。

陆家二代即陆英一辈并没有从事仕途,到了第三代君字辈则有从事金融和教育工作的,到了第四代永字辈不少是从事文教工作的。“永”字辈可以说是最后一代生活在冬荣园的,他们经历了特殊历史年代的风雨坎坷,很多回忆成为挥之不去的痛苦,他们眼看着家里收藏的一樟木箱扇面被烧毁,眼看着书画和红木家具被没收和摧毁,眼看着一个独特而精致的花园被荡平,最后他们一个个搬离了一出生就生活的公馆,分居四地。

陆永斌记得很清楚,陆公馆最早是六进房子,后面的大花园有假山、亭子、水池等,陆静溪去世比较早,剩下老祖宗,也就是陆静溪的夫人李氏和后人一起生活。说李氏很长寿,一直活到五十年代初才去世,办后事时保姆还在念佛呢。

陆永斌在陆公馆住了二十多年,她记得里面的一草一物,她说这处大宅在建造时就在花厅里打了壁柜,家人称为“老爷柜”,上面供奉着祖宗牌位,还有福禄寿三座瓷像,后来拆迁时这些东西都不见了。现在陆家人留下来的,除了那些温馨而不堪的回忆外,还有一些残存的老照片,陆永珊的丈夫张振钧是一位摄影家,在陆家尚住在冬荣园时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图片。如今,冬荣园可谓面目全非,这些照片倒是可供凭吊,并且在逐渐修复时可供参考。

陆公馆易主,未来有望成立艺术馆

昔日的陆家公馆冬荣园的产权现属于国有,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只剩下了部分建筑和并不完整的地块,但冬荣园遗韵尚在,典型的扬州古典建筑,漂亮的硬山顶,粗大的木梁和木柱,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在花厅与花园之间的月洞门尚在,只是已经被封上了,门上留的砖额“拳石”二字风韵依旧。所谓“拳石”即小型的园林假山,白居易曾有诗句“拳石苍苔翠,尺波烟杳眇。”

在大门和二道门处还尚存有精美的汉白玉料门墩,上雕刻有寓意吉祥如意的花纹和凤凰。高高的门槛似乎还在提醒游人们,这里曾是一代煊赫世家。

每次有陆家人或张家人,现租用冬荣园的主人都会热情招待。这位经营者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理清陆家的文化历史,并分几期规划和完善冬荣园的功能使用。接手时,陆家屋内空无一物,很多建筑构件还是破损的。现在进去可以看到陆家和张家文化的展示和介绍,这里仍然保护着原有的雕花门头,并添置了先进的消防器材,还把陆家和张家人喜欢的昆曲和扬州戏曲引进了老宅,全国的曲友曾多次在此雅集。陆家的花园也在一点点被恢复中,美丽的扬州琼花悄然盛开在清雅的湖石假山之上,就连陆家房屋里时隐时现的家蛇都不会驱赶走。

陈致远走进昔日的外婆家,感到亲切又惋惜,他说几乎全变了,尤其是花园的部分全都变成了现代居民区,他在六十年代初随母来过几次,还从这里带走一把陆家收藏的扇子,由此也成为陆家唯一幸存的扇子。而且巧合的是,这里经营的一项主页也是售卖各种扇子。

陈致远带着我走进陆公馆,进门穿厅,走过夹弄,一一看过去,这里正在发生着变化,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里正在被用心修复中。经营者希望未来这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营场所,更是一座艺术馆和雅集基地。也许是看中了经营者对此宅园的倾心保护,当地文化部门才决定将此地租给他使用。扬州市文联原主席刘峻先生介绍说,冬荣园未来有望成立一个艺术馆,把陆家的文化与相关的扬州地方文化一一展示出来。

如今,扬州文化界正在积极寻找有关陆静溪的史料,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呈现。在扬州盐商的宅园有很多,但盐官的宅园并不算多,尤其是像陆静溪这样有着独特家族历史的更是值得追溯和保护。

冬荣园正在恢复的花园部分。 王道 摄影

百年兴衰,丽桂树之冬荣

据了解,冬荣园现存建筑面积1692平方米,建筑大多被改建,不过保存较为完整。前几年扬州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对冬荣园实施了修复工程,并且采用“揭瓦不落架”的手法进行修缮,希望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青砖墙体和古式木装修。

根据《扬州园林志》记载,冬荣园于1958年私房改造时,大部分房产被作为食品厂职工宿舍使用,2009年,古街区改造时,陆家后人迁出原居。另据记载,冬荣园园名出自屈原《楚辞·远游》“南嘉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在志书上还详细记录着陆家建筑的结构和尺寸,“宅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首进为主门楼,上世纪60年代拆改。门内为南向仪门,磨砖对缝砌筑,门头上端为磨砖重叠三飞式飞檐,匾墙内镶刻磨砖六角锦,额枋中间点缀深浮雕寿鹿图案……(西路)前有天井,后为花园。园北为花厅……厅北有月洞门通大花园。”

此志书还记录说“张允和、张充和等四姐妹曾居于此”,此说或许不错,因为陆英曾携孩子们前来为母亲祝寿,当时还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里的允和不过三四岁的样子。扬州作家韦明铧曾在早期走进陆公馆并采访了陆家后人,当时他看到陆家后人藏有一本通讯录,里面记着张允和、张充和、沈从文、周有光等一长串人的通讯方式。陆家人告诉他,“沈从文曾经送她父亲一套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沈从文小说选》第一、二集。第一集扉页,两行苍劲的钢笔行书映入眼帘:‘君强表弟惠存。从文,八三年春节。’”

韦明铧在文中无限感慨地说:“至此我终于确认:东关街98号就是沈从文先生岳母陆英女士的故家。(《东关名园》)”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分享到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