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宁肯与裴庄欣以画说话,谈论的是他们钟爱的西藏,不曾相遇的时光

2019-06-13 00:17 北京晚报 TF017

2019年初结识裴庄欣,自此他的画展信息频频跃入我的眼帘。很多的艺术网站都刊发过关于他的访谈文章,里面丰富的信息量让人把目光望向当代的西藏美术史。无疑,他是在其中留下重要一笔的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依然活跃于当代并深受瞩目的画家。除今年春天他于北京SKP大厦所作的展览,今年五月,他的作品还受邀参加了“与大师同行:当代著名亚裔实力派艺术家美国巡回展”。

对其独特的艺术,同有过西藏生活经历的小说家宁肯有更多的感悟,他们在微博上频频互动,也常有艺见的交流。受宁肯一篇评点裴庄欣画作的微博小文启发,约裴庄欣先生做一次书面回应,遂形成一组艺术通信。以画说话,他们谈论的是共同钟爱的西藏,同一场域但又不曾相遇的时光。那些流逝的记忆究竟对艺术、对人有什么样的塑造与影响,答案既可以从宁肯的西藏题材小说中获得,也可从裴庄欣的诸多画作上读出一二。 编者按

宁肯(作家) 裴庄欣(画家)


“草原上的锅庄” 油画。2009年中国美术馆展出

宁肯 致裴庄欣

老裴,刚读完你一个访谈,在丽江的飞机上。要飞三个多小时,原打算用这段天上的时间改一个西藏的稿子,就是前不久与一个美国翻译家和一个导演组去了趟西藏,回到三四十年前,回来后写了个东西,本打算修订,结果读完有关你的这个对谈,内心轰然,有如两种不同风格的交响乐的共振,产生了合二而一的主题,同时又各自独立,还是那样不同。

你的作品一贯震撼我,这你知道,是我身体中的一部分,包括我达到和没达到的,我渴望的,就像我身体布满阳光,但阳光本身还不是太阳!我能看见太阳,它在你那里,在你辉煌的画中。我决定给你写信,心头千头万绪,时光辽阔一起涌来,你很难说那些自远方滚滚而来的海浪、成排的海浪是时间还是空间,是山峰还是记忆,这信恐怕要写一路了。

你喜欢格列柯,我曾经多么孤独地喜欢格列柯。上大学的时候,一九八O年前后——时间的一个浪头超前地打过来,展开一个窗口:我在《西洋绘画百图》和《世界美术》上看到格列柯瘦长变形的黑白人体,眼晴上翻,我是多么喜欢。那种不安,绝望,渴望,受难,飘荡,上升,神秘,怪诞,等等一切都像音乐一样不可言说地震撼着我,后来,在音乐家中我只找到斯特拉文斯基可与格列柯对称。这么多年我很少看到有人这么激动地提到格列柯,而你提到了,让我轰然,如一个巨浪没顶:我看到多少记忆中黑暗的东西,我的孤独得到释放!戈雅,米开朗其罗,整个文艺复兴的金色你都有,而你又是文艺复兴与另类的格列柯的合体,在西藏放大、合体后,恢弘,辉煌,神秘,又有着隐隐的难以言说的不安、格列柯的声音。大昭寺的阴影中甚至酥油灯的核心,火光的核心,天然存在着格列柯,但事实上是你赋予的。格列柯相当于无意识,在伟大繁琐的金色的理性中,无意识代表着不可知,更深的人性,另一方向,再远可一直通到整个人类蝇眼一样分裂的困境。

你的表现主义的《哲蚌寺之冬》我太熟悉了,格列柯的东西更多一些,更现代,更惶惑,甚至更惶恐,是你我同一时间的哲蚌寺,我们共同注视过,但三十年后才找到这种共同性。然而因为我们的不同,你的哲蚌寺也只是我的哲蚌寺的一部分,正如我的哲蚌寺,比如《天·藏》也只是你的哲蚌寺的一部分。

看到你拍的色拉寺那张照片,那个有着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家、作家在场的“群体”合影,我就更有体会。我加了引号,是想说明我当年更具体地格列柯一点,更单个,更无方向。如果说你那时无方向更多是抽象,形而上的,那么你们本身却还是我渴望而不可及的方向。你们望着太阳,我望着你们。渴望成为你们的一员,却始终在门外,在拉萨六中孤独地望着哲蚌寺,晚上望着猎户星在山头上升起。形而上一点,我的样子很像那细长变形的人体,眼晴上翻,不知出路在哪里。

(老兄,飞机在下降,还有二十分钟降落,一直在写)

总之,看你的东西想到太多,太多相同与不同,正因如此,我们之间有太多话可说,就像开头所说两种交响乐共振,演奏着一种不同却又相同的东西。你我是两个非常好的对话样本,因为我们本质上非常相同,而经历与表现又那样不同。我们的相似性让我们像三十年的兄弟一样,我们的不同展现着世界的不同。 2019年4月16日

夕阳下的哲蚌寺油画写生,1984年

裴庄欣 致宁肯

读了信,至今紧张。知音难觅,惺惺相惜 ,文章太长,除了气透不过来,看完以后就马上记不起具体写了什么,仅仅觉得字字句句都像灵魂拷问。

不禁想起你某次到我的画室所拍的那张我吃着草莓、立于自己画作背后那张照片。

“我,我们又是谁?这位吃草莓的苦瓜脸是我吗?” 将你的照片和文字转发到朋友圈,记得我用了这两行文字,并用了一张我正在钉画布的图片,(重体力活)。

朋友圈对你的图文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我的统一回复是:这是别人眼中和文字里的我,我并不需要复制一个真实的我,我们都信世上没有东西可谓真实。画一出来,解释权就不在作者。

十年来,我们每天都在新浪微博上,偶尔见到与自我感觉相近的图文,我们也互相转发一下。你的微博,始终比较严谨,像每天的钟声一样,用细腻的心理,描述一些细节,天长日久我怀疑自己渐渐也正在从这窗口吸收着什么。

以书信对话,喜欢这种形式,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互动与解读。有一个人愿意来分享你的作品,用极端个人、更深度的挖掘你根本没看出来,或是完全被掩在云里雾里的东西。不同于美术史理论家、策展人商业性的词汇解读与评价,这不是最好吗?看看我们这两个老家伙,不也是很享受这种活法吗?

每次读完你的信,第一反应是:甚至在还没有理解的时候,就赶快转发,之后立刻又转到自己博客存档。我知道这些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美术人的评论,它延伸了更多,也包含着画面尚不存在的境界。相同的一点是,我们都喜欢经过了时间沉淀之后,与当下个人的感觉和历史联系起来创作。

光阴最终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个的文字,而且我如果盯着其中任何一个字十秒,它就会让我感动到惑乱,还是这个吗?它仿佛开始自动变形成为另外一些奇怪的东西。正如我的画在你笔下浓缩或放大后,已经变成了另外的东西,另外的主题。

35年前的哲蚌寺,1984年的哲蚌寺,我大概前前后后画过很多幅,其中《夕阳下的哲蚌寺》是代表作,这幅画我在动笔之前就假设了许多意象、概念化、极度个性化的东西,以至于今天在加州(我现居之地)明媚的阳光下也无法把它与现实连接起来,与35年前连接起来。

你的每一个字我都感到惊心动魄,正如《夕阳下的哲蚌寺》那些照耀着我们的东西一样。落下的夕阳,那些冬天和冬天般的春天,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格列柯、内心朝着天呼天抢地的人们,都曾是照耀我们的东西。

你用了“附体”来形容我或我们的一些状况,它是极为精彩准确的表达狂热和自闭的单词,原谅我又必须回到“吃草莓的人”——这张你在我画室所拍的照片中来。那里面正好拍进了我创作的好几幅画,正中那幅,画面中是一些“灰衣人”。每每工作室来人,我都要把重要的画一张一张抽出来,重复着一些以前偶尔连自己都听不下去的单词和句子,但这一幅不同。我愿意一遍遍介绍它。强烈的黑白笔触,精确的人体罩上一层布后摆出来,在我看来,这个意象中,有许多值得想象与回味的东西。

你拍的这张图片中,周边还有另外三张画的局部:1985年创作的《草原上的锅庄》;去年夏天仅仅两个月时间画的一幅巨大的画,尺寸是2×2米,比照片《吃草莓的人》中出现的那张还要大得多。右侧的上方是一个不完整的面朝下的佛头:神山圣湖,一切可能的蓝和红都放在里面。

那个头像我画了整整两个月,画的时候,大概就进入了一种你曾说的“附体 ”状态。我注意到,我正好站在图片中的LED灯光的顶光下,头部精心保留下来的最后的黑头发成了白色 ,一个全白头发是不在我期待中的。

记得那段时间或所有画画期间,是非常不安的,失眠,最后瘦下好几斤。

画面中的服装与颜色,虽然形体与袈裟极为接近,然而并非传统印度红,但仍是我最心爱的手工所织的氆氇尼,这在现在寺庙和僧人身上已经彻底见不到了。山那边亚热带同样的人群身上穿的薄袈裟,总会感觉是用廉价化学纤维织成,彻底失去了健陀罗的古希腊罗马手工纺织品的特质。

我也喜欢描绘这样一些褶皱起伏,其本身像雪山跟群峰一样静谧,伟大与渺小。很奇怪我最近一直没有做过什么梦,这次回来我很少吃安眠药。一过时辰眼睛就困得睁不开了,不知道是衰老还是安心于现状。所以这群体的图像中的人与不失眠的我联系更多。黑白本来是指没有梦想,记得我所有的梦境也没有彩色,强调它们单色是与每天睡眠质量有关联。动荡的世界不停在瞬息万变,在名利的江湖和潮流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在旋转疯狂与奔走,但画面中庞大单灰色的人形状态彻底的凝固了。所以我又不得不谈到图中的图像都是迦裟的魂牵梦绕,它的形状与希腊雕塑、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神话和自身的描述有一定的对比,其皱褶在继续希腊化佛教的健陀罗中,我不敢说这代表什么。其中,早期的修道士、今天的喇嘛仍都穿这种服饰,一两块布缠裹起来,就能把温度和某些精神等等保存起来等等。

《穿袈裟》 92*122 亚麻布丙烯,2019。 裴庄欣作

多年前,当我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从高原飞过往下面看,千山万峰广阔的高原除了可能会是的青藏唐古拉,喜马拉雅山脉,地理上我并不熟悉它们。我意识到我并没有走出其中任何一个山谷,在飞机上我也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一条彩虹,但是我还是把画面中遥远地平线上的可能会有的水蒸气形成的彩虹——蓝,红,黄三原色所代表的本质的大自然都概括进创作中。包括画面黑白紫黄灰,褐色的天空,都从我身体中的黑洞与梦境中间涌现出来。并渐渐地扩张到北美,加州的灿烂的阳光下。我注意到科罗拉多的群山有西藏高原类似的感觉,但是我并不喜欢这里的阳光,因为它们太灿烂。阳光和寒风都是令人不安的,过分的阳光让人窒息,而寒冷中偶尔还能产生一些临终前的高山运动员的感觉——人们对高山运动员,永远提醒他不要睡去,不要睡去,你必须保持清醒,但是你只要闭上眼睛,马上感觉到你回到了一个温暖的地方,而实际上是你渐渐失去了知觉。

我愿意不止一遍介绍的那幅画,其实有好几个不确定的名字,其实都相关:冬日,天界的门,阳光下高原,或者雪域,或者喜马拉雅,它们都是一种梦境——在无限的灰暗和辉煌中缺水的高原,一片有很多山谷冰川的高地,我们都飘过了远古和今天。画面是简单的,只是这简单对应着什么?无限?一切?就像我在去尼泊尔飞机上下面所看到的一切?包括事实上没有的一切?完全说不清,被你说了以后越发得说不清。你信中有一段极为精彩;“每看你的画……浑身立体起来,有多种流水的穿过,自身即一个巨大的装置。”这个是在我一切想象力之外的东西,如果说这里还有穿透的话,仅是把所谓的生命用一些洞穴和图像变为点,或一个个珠子,以点穿透古老洞穴黑洞,一片连自己也遗忘且不知所措的星空银河。谢谢你激动人心的阐释,极端情绪化,其中“仅仅是一支烟,点燃的瞬间是微弱的现实”,这些精绝句子刻画入骨。

你信中提到的诸多的大师,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座标与里程碑。我不敢放大他们的影响,但是西藏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扩音器般的反向黑洞,把古今中外至今为止的你我和相关生灵,都吸引到这个不可知之中。不可知或许正是最为灿烂的环节。

1984年你我都在哲蚌寺下,我经常骑自行车去那边画画照相,我们并不互相认识,也许碰到过。我是一个极为不严谨的人,生活也总处于流动之中,常常一个月也不会画一两张画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在描绘着同一个地方,一个远方,比如哲蚌寺。

2019年5月20日

(原标题:以画说话 裴庄欣、宁肯艺术对话录)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