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追寻红色遗迹: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让红色校史成为“入学第一课”

2019-05-30 12:10 北京晚报 TF003

鲁迅先生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追忆了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刘和珍,痛悼为国牺牲的进步青年。鲜为人知的是,在“三·一八”惨案遇害的四十七人中,有一位年仅17岁的青年,叫张梦庚;他当时就读于大同中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张梦庚故居

学校搜集到的档案资料显示,张梦庚出生于1909年,15岁时离乡到北平大同中学读书,由于性格豪爽、处事果断,且才能出众,他很快成为进步学生中的领袖,被推选为大同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在校期间,他就对军阀统治感到十分不满。孙中山到北平时,他还亲聆了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讲演,并常与革命先驱李大钊等人接触,革命思想在他心中生根发芽。1925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八国公使干涉中国内政,他愤而上书痛斥。1926年3月18日,北平各校学生四千余人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张梦庚走在最前列;段祺瑞下令卫队开枪,他身中数弹,与刘和珍等四十七人一起当场牺牲,年仅17岁。

学校老教师丛日英因退休前负责过学校校庆工作,对学校的历史资料有过详细的梳理。她介绍,在历史上很多重要爱国运动中,都不乏二十四中校友的身影。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大同中学,一批爱国人士在此任教,比如共产党员孙席珍就在学校兼职教授文学概论,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植入了同学们的心里。进步学生参加校内的“青年健进会”,读唯物主义书籍,在这里认识共产党、接触到马列主义理论;创办《大同》校刊,还把稿件登载到左翼文学刊物《泡沫》、夏丐尊先生在上海创办的《中学生》杂志、开明书店出版发行的《中学生文艺季刊》及《觉今日报》的副刊《文艺地带》等报刊杂志,将爱国进步思想远播。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学生周德成、姜方生、林震欧(林洲)、彭百良、陈一震及已经毕业的张震寰、林震德(林志)、亓象岑、冯纪新、林璧人等同学,全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去。1936年1月,周德成、姜方生、彭百良、林震欧等5人,随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一团徒步南下宣传抗日,虽然在保定被国民党军警押解回平,但在回平前的晚上,同学们在保定同仁中学图书馆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后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第一批民先队员。

二十四中校长白可介绍,这些校友们的生动事迹、学校红色的爱国历史,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学校也正酝酿开辟专门场所,将这些事迹和历史进行展陈,打造为学校的党建教育基地,使其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同时,学校也在积极与革命后人们接触,希望他们能来到校园,为孩子们带来更加鲜活的讲述。她认为,不同时代的年轻人都为祖国命运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这种身边的榜样让学生们对“爱国主义”会有更加细化和感性的认识。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牛伟坤 编辑 丁肇文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