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看传统文化的“家史” 北京第一家非遗博物馆藏身于闹市

2019-05-22 09:39 北京晚报 TF017

走进北京东城区非遗博物馆,仿佛走进了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仿佛作品都有了生命。它们从历史的深处和遥远的地方向我走来,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说老辈儿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的方方面面——件件心血之展品,浩浩乾坤之浓缩。与其说看非遗,不如说,看传统文化的“家史”,看工匠手中的“国粹”。

黄鸣


制图 冯晨清

自媒体时代的我们,每天可以在朋友圈里看到各种应时、应景的内容,从家国大事记,到民俗节气宜忌,可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这不,朋友于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秀出的一组非遗博物馆照片,让我完成此次扫盲之旅。

无论如何想不到,北京第一家非遗博物馆东城区非遗博物馆竟藏身于闹市写字楼里。曾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代表宫廷艺术的“燕京八绝”: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和以往在庙会上看到的北京剪纸、北京火绘葫芦、北京鸽哨、风筝……都能在这里一饱眼福……

走进位于崇文门外大街正仁大厦的东城区第二文化馆四层,下电梯时依然怀疑是否找错地方,一抬头看到了走廊门的上方由民俗专家赵书题写馆名的“东城区非遗博物馆”——嚯,彩绘门头朱红门、大石墩,给足了老北京味道。迎门的大红雕漆屏风和一套三件的大红雕漆圈椅分外亮眼,立马感觉进家了。

雕漆作为北京特种工艺“四大名旦”之一,始于唐、盛于明清,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件《仙山楼阁图》的雕漆屏风共有五扇,高1.9米,宽2.5米。以山水建筑、风景为主体,华丽宫殿,小桥流水,游人观景,若隐若现。作者殷秀云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作品耗时一年半。

屏风前面一套三件的《剔红龙纹圈椅》,同样精美考究。漆面雕以龙纹、祥云图案。万不断花纹寓意万福不断。精湛的雕刻技法充分体现宫廷雕漆技艺的风格。这件作品荣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作者李志刚,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2017年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李志刚参与制作的《丝路绽放》雕漆赏盘、《和合之美》捧盒套装及《梦和天下》首饰盒套装,作为送给各国元首及配偶的雕漆礼品。

进门右手处的墙上,悬挂着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洁制作的北京补花作品《清明上河图》。用挑花、补花、刺绣三种工艺组成,细致到人物的表情生动可见。而曾经得到慈禧赏识的“葡萄常”的第五代传人常弘的葡萄,粒饱珠圆,以假乱真,生动再现了这种北京独有的工艺技艺。

走进展厅,仿佛走进老北京生活的场景,仿佛作品都有了生命,它们从历史的深处、从遥远的地方向我走来,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说老辈儿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的方方面面——

毛猴、葫芦和 “鬃人白”、“面人汤”、“泥人张”等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品,出自一位位北京民间技艺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传承人之手。丰富的感召力立马勾起你童年的有趣记忆。

造访一座城,先去看它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不少旅人的第一选择。如今,外地游客到北京已不满足:游长城、吃烤鸭、逛胡同的旅游需求,而是主动地去探求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样,居住在北京的市民也有饱含乡愁的老北京情结, 到哪里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文化的北京,历史的北京?

2015年6月10日,北京市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东城非遗博物馆正式开馆,从此,观众就可以 “一日看遍长安花”,系统地看非遗。别看它的建筑面积仅有950平方米,藏品300余件,但每一个门类、每一件展品都与老北京的生活息息相关。至今,东城区共有136个项目入选区级非遗名录。其中,3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61个项目入选北京市级非遗名录。

与许多博物馆的高大、板着脸的面貌不同,东城区非遗博物馆没有华丽、森严的建筑,但它却以亲切、随和示人,它甚至是充满家庭生活氛围的,甚至充满童趣、天真,营造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场景——

一只形态逼真的便宜坊烤鸭,八九包花花绿绿的月盛斋五香、酱烧牛羊肉,一屉黄白诱人的都一处烧麦,一小碟炸三角,一盘锦芳小吃元宵……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居然是“舌尖上的非遗”。

原来,2007年,锦芳元宵制作技艺就入选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元宵节前,锦芳小吃店门前排队,至今还是京城佳节一景。锦芳小吃店原名“荣祥成”,由山东人满乐亭创办,民国15年( 1926年),满乐亭在家人的资助下投资8000元,在崇外大街路东花市二条把口处,创办了“荣祥成”肉铺,后专营各色清真京味小吃,由满乐亭的侄子满开新主持制作的元宵等小吃。以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口味纯正受到市民的喜爱,1956年,“荣祥成”完成公私合营,之后改名“锦芳回民小吃店”,历经几代。虽然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锦芳的经营场地曾几度迁移,但对现如今的北京人来说,也是常常念及的那一口。

精美华丽的北京真丝手绘汉服《国色天香》格外打眼,款式设计灵感来源于宋代妇女平常穿的背子。作者续清、潘凝采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技法,在真丝面料上使用特殊颜料进行绘画,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纺织术、染料技术完美结合,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续清出身绘画世家,父亲续永康是中国工笔花鸟绘画大师田世光的入室弟子。续清耳濡目染将所学临摹、复制古画的功力,运用到丝绸手绘技艺创作制作当中,传承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丝绸手绘技艺。

在《国色天香》不远处的展柜里,小巧精美的北京火绘葫芦《福禄鸟儿》煞是可爱。它的旁边是取名《声声入耳》的两个蝈蝈罐。过去喜欢养蝈蝈的人很多,人们爱听蝈蝈“官、官、官”的叫声,相传有官运亨通的说法。作者季顺与妻子续清都是东城区非遗传承人。

展柜里的北京鸽哨让我触景生情。小时候住的四合院里,就有一家养鸽子的街坊,搬离胡同后,就再没见过鸽哨。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京华忆往》里,曾这样生动地介绍过鸽哨:“在京城,曾有多少个清晨,人们会听到从空中传来央央朗朗之声,它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悠扬回荡,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不知底细的人,可能想不到,这空中音乐,竟来自系佩在鸽子尾巴上的鸽哨”。

还真不知道,鸽哨原来还这么多讲究:有六响二筒、八响截口二筒、五联、三联、十三星、十一眼……令人眼花缭乱。

鸽哨被人们誉为北京的声音。它与红墙、古树、胡同、四合院儿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吉祥、和谐、幸福平安的画面,是老北京特有的标志。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需求变化,鸽哨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2014年。北京鸽哨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久前,已定居国外的同学发微信说,她的女儿和英国女婿想到北京胡同住住,体验一下在葡萄架下乘凉、吃饭的四合院风情。此刻,我连忙拍下这组老物件发她怀旧。她回复说:见到鸽哨,联想起在电影里看到过少先队员仰望红旗敬队礼,国庆节时天安门放飞和平鸽的画面。好想回到小时候,回到北京。随即,我告诉她,即将到来的新中国七十华诞,或许会有鸽哨响彻云天……

(原标题:非遗在闹市安个家)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修个路也能挖到恐龙蛋,这座小城堪称现实版“侏罗纪公园”!

五大洲16家顶级博物馆云端亮宝,明晚8时国博开讲

“七夕”到天文馆“望星空”!北京8家博物馆下周二开“夜场”

首博等北京8家博物馆下周二开“夜场”,七夕推出50多项活动

朱元璋为何有“双面形象”?中国国家博物馆亮出了这些古人“标准照”

本市博物馆有序恢复开放 全面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

北京一批博物馆恢复开放,每日入馆观众数量上限上调

私立博物馆长期闭门谢客已是如履薄冰,想生存需要新思维

北京自然博物馆6月2日起恢复开放,6月1日零时开放在线预约

博物馆四个多月闭馆不“放假”, “无人”博物馆文物都很“忙”

全国人大代表齐玫:让“云游”博物馆成常态

疫情致8.5万家博物馆曾闭馆,全球13%博物馆或永久关闭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