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大气水质进一步改善
今天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18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对2018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公报》显示,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全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据介绍,空气质量方面,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全市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6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和78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5.0%、8.7%和7.1%。2018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27天,达标天数比例为62.2%,达标天数比上年增加1天,比2013年增加51天;空气重污染天数为15天,比上年减少9天,比2013年减少43天。
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2018年,全市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降低,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河流I-III类水质河长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河长比上年减少13.7个百分点。湖泊II-III类水质面积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面积比上年减少10.7个百分点。水库II-III类水质总蓄水量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此外全市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土壤生态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18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2018年,全市电离辐射环境水平处于天然本底水平,环境电磁综合电场强度远低于规定的控制限值。
生态环境状况方面,记者了解到,2018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8.4,比上年提高0.9%。其中,植被覆盖指数有所增加,生物丰度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基本保持稳定,土地胁迫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呈下降趋势。
市生态环境局介绍,过去一年,北京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聚焦柴油货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防治领域,坚持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着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项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水污染防治方面,去年发布实施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8年重点任务分解,完善水污染治理长效机制,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发挥“河长+警长+检长”联动机制,清理整治违法排污行为。实施跨区、跨乡镇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形成上下游齐抓共治水环境的格局。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开展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非建成区84条段黑臭水体治理,河湖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发布实施北京市打赢净土持久战三年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8年重点任务分解、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规划,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人居环境、农产品质量和饮用水水质安全为重点,突出重点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
此外全市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固定源方面,全年共立案处罚环境违法行为4929起,处罚金额22956.22万元。查处重大违法案件1032起。利用热点网格识别空气污染异常高值区域,发现突出环境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对PM2.5浓度排名靠后和断面水质不达标及下降幅度大的乡镇(街道)开展“点穴式”执法行动。
在移动源方面,聚焦重型柴油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巩固深化“公安处罚、环保检测”执法模式,全年人工检查重型柴油车216.88万辆次,立案处罚超标车32.53万辆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