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中国本土童话有什么特点?这几点跟西方童话不同,却也有相似之处

2019-04-27 09:56 北京晚报 TF011

在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作为范本广受中国家庭欢迎的当下,鲜有人知道民国时期,曾有一批以“林兰女士”为名的文化人早已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本土童话,并以启蒙的眼光精心辑录了一批民间童话集。黎亮的新作《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敏锐地把目光投向林兰童话,并通过将阿兰·邓迪斯的区域类型理论引入结构形态分析,在不同文本的跨文化比较中寻找中国童话的特有属性。

作者:梁珊珊


林兰的童话辑录不避儿童幼初时期的野蛮思维,行文又以文学的笔触将醇厚的民间风味追忆叙写。对于这类野蛮思维,当时的辑录者认为“应看到它本身存在的心理和文化土壤,尤其是它对于僵化的善恶伦理观念的颠覆。”可以说,林兰的童话集既旨在建立理想的儿童观、培养理想的新人;也旨在对于彼时的成人社会提出反思,在返本溯源的过程中寻找应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良策。由此,立足传统与现代临界视点的文化反思,成为黎亮对于林兰童话的主要切入点。书中,黎亮通过对林兰童话的形态学分类,归纳出得宝型、失宝型、考验型、离去型和滑稽型五个大类,并分别加以学理解析。

得宝型童话对应着成人仪式中的宝物赠予环节。有别于西方童话中通常将宝物赠予有力的人,林兰童话中宝物的获赠者往往是善良的弱者,从中也表现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获得宝物对应着人与神圣空间联系的能力;获宝方式、对象的差异,也从不同侧面阐释着人们对于力量之源的不同理解。这样的思路之下,中西文化的壁垒也并非牢不可破:“善良和同情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也是力量的表征,甚至是赋予发生的最初推动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西,童话都偏爱神奇之物,它是人类智慧的创造,通过它人类为自己创造了一种传承德行与力量并使之神圣化的方式。”

失宝型童话不仅反映着农耕文化对不劳而获的担忧,更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人们自我迷失的寓言。农人不识宝物之为宝物的神圣性,也不具备维护神圣所必需的知识;商人不识宝物之为宝物的神圣与禁忌,试图廉价收购;诸人更不识钱币在起源上的神圣性,不解钱币需要不断地与本源之物取得联系,生活世界才能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追寻未来。大量失宝传说的叹惋,对应着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人对于往昔的追寻、自我的反思,启发着人们思考人之为人的根基。

成婚考验型童话与原始成人仪式最为契合,也与西方童话最为相似。颇为难得的是,林兰童话中不仅有诸多以男性为考验对象的篇章,还有一些以《蛇郎》为代表的童话,将视线投向女性,呈现女性由少女成为妻子的身份变化。

离去型童话中的离去者——妻子的形象,经历了从仙到兽的身份沉沦,积淀着男权社会建立过程中的女性反抗心态。拒斥兽妻而导致的悲剧,也隐喻着传统文化对兽/自然/无意识的疏远而导致的伤痛,并在哀婉的悲歌中呼唤文化的包容性。

滑稽型童话通过呈现愚蠢、讽刺悖谬,呼唤潜藏在民间的智慧和理性。人们用颠覆的笑声埋葬旧时代的压抑与禁锢,又通过狂欢的愉悦创造新生。新一代的“理想的儿童”正是在潜移默化的童话的习得中,成为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自由个体。

在解析民间童话肌理的基础上,黎亮还以年轻妈妈的切身体验,颇为大胆地进行了重述与改编的尝试,以实践的方式重拾民间童话的当下价值。

该书前面部分的学理分析力透纸背,对中西童话形态的跨文化比较、对童话中深层文化心理的揭示,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自省;而最后章节中对于童话在亲子、学生中的创造性应用,未尝不是在自我重省之后的一种寻路与自洽。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分享到

安徒生童话从丹麦文直译成中文,叶君健是如何做到的

你相信童话吗?纪念《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0周年

常怡创作的第一部系列童话,讲给每个平凡小孩关于梦想的故事

你从《灰姑娘》中读出什么?这部经典童话可谓“常读常新”

这些故事是十二个熟悉童话的变体 有些荒诞却毫不违和

北大博士写童话解读不同的爱 希望大人、孩子们都爱看

原创童话圆桌沙龙: “王子公主”适合今天的孩子吗?

《小猴子的故事》: 所有的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的

世界插画大展:童话界的超级英雄联“萌” 错过一次就是错过50年

孙毓修: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 茅盾为何对孙毓修不恭?

世界花卉大观园花车巡游将起航 童话故事主题带您回童年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