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观点

孩子越来越“宅”?如何推进自然教育,走出课堂亲近自然?

2019-04-12 16:54 北京晚报 TF022

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一抔泥土是天然的“橡皮泥”,让我们触摸到大地的温度;一阵鸟啼是自然的鸣奏曲,让我们聆听生灵的活力;一排搬家的蚂蚁是自然的晴雨表,让我们看到万物间的联系……

然而,对现在的00后、10后来说,亲近自然却成了稀罕事。课内外的各种课程、户外的各种“危险”、家中的各种电子产品,阻隔了孩子与自然的联系,让孩子们越来越“宅”,甚至“患”上了“自然缺失症”,也使家长们忧心忡忡。那么,如何填补自然教育的缺失?推动自然教育的发展?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开始带着孩子走出课堂和社区,走进生态教育园地,主动亲近、探索自然。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社会力量在推进自然教育的发展。

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观察花朵

启发——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缺少自然教育

“阳阳,快来看这是什么!”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一棵大树下,阳阳爸爸拿着刚从树根旁摘下的一株蒲公英,兴奋地向刚满5岁的儿子挥手。不远处的阳阳闻声跑来,握着小铲子的手沾满泥土,袖口和裤腿上也没有幸免。“哇!是蒲公英!好漂亮,好像一个小绒球。”小男孩一下就认出了爸爸手中的植物,小心翼翼地接过来,仔细端详着。当爸爸告诉他可以吹蒲公英的时候,阳阳表现出满脸的不舍,“吹完就没有了,它就要散开了……” “散开的一个个‘小降落伞’是它的种子,种子落地可以长出更多的蒲公英来呀。”爸爸耐心解释道。

这是阳阳父子俩自创的“寻宝”游戏。“去年春天起,我每周末都会带孩子来奥森,在草地上、树林里‘探秘’,亲近大自然。”阳阳爸爸告诉记者,别看阳阳现在活蹦乱跳的,一年前,他在幼儿园里可是出了名的“小磨蹭”,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别的小朋友收拾东西回家只要几分钟,他恨不得要收半个小时。”除了“慢”,阳阳的性格也非常内向,做任何事都缺少积极性,只爱在躲在家里看电视和平板电脑,不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可没少让阳阳的爸爸妈妈担心,“本该是个男子汉,这样怯懦真不好。”

去年1月的一次回乡旅行,让“慢吞吞”的阳阳有所变化,也让阳阳爸爸深受启发。乡间绿油油的嫩芽让阳阳眼前一亮,抓着爸爸的手问,“为什么冬天还会长出新芽?”这位父亲回忆说,“看着孩子蹲在田间用小手为嫩芽松土的场景,我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缺少自然教育。”

通过接触自然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周日下午,中国儿童中心园内,百花争妍,春日融融。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探索活动正在进行。几十个低年级的小朋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花朵,用手去触摸树干,用鼻子去嗅花香:“玉兰花白白粉粉的,像一个小杯子”,“紫荆花是一簇簇的‘小米粒’,贴在粗粗的树干上”,“连翘和迎春花长得好像”,“丁香花好香呀,是一串一串的,叶子像一个小桃心”……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童趣横生的比喻从孩子们口中喊出,小朋友们手持画笔和画板,认真做着“笔记”,记录下春天的一点一滴。

“平时我们带着孩子们逛公园,就是觉得那个花好看,拍拍照。对于这个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是这样,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我们还真是不知道。”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参加活动的王先生认为,与孩子一起探索自然、记录自然的活动有意思也有意义,“孩子们不仅能走进广阔的天地间,享受到‘撒野’的乐趣,还能满足‘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心。”

“城市里的孩子是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的,在社区的‘格子间’里,确实缺少接触自然的活动。像我和她妈妈两个人工作都比较忙,只能让爷爷奶奶带,而他们对孩子这些方面的培养意识可能欠缺一些,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让孩子主动接触自然、尽情释放天性机会也少。”王先生说,再加上孩子现在学业压力大,在学校和课外安排的学习时间比较紧。

“我在山村里长大,小时候放了学就在山坡上、树林间尽情奔跑。然而,在城市里,孩子受到环境的限制,局限了活动范围,心态也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从容、积极。”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后会有意识地带女儿回归自然,启发女儿去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世间万物独特的美,帮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探索——

中国儿童中心:生态道德教育融进多种活动和教学

究竟什么是自然教育?通常来讲,自然教育就是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接触,直接到自然界去观察和探索,直接发现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奥妙,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的积极情感,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儿童中心和“一木亲子”团队携手开展了“自然笔记”系列自然探索活动。作为国家级的儿童发展应用性研究机构,中国儿童中心从2008年开始面向全国开展“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计划”。“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希望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推动儿童的发展,更加注重孩子的内在提升。”儿童生态道德主题教育活动负责人、中国儿童中心教育活动部王兰老师介绍,中心在全国40多个地区、约40多家校外教育机构一起推动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并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环保部门等共同开展一些教育实践。遵循知、情、意、行的儿童基本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践探索,推动孩子内在的改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将一些社会外在规则内化为道德,培养孩子可以主动去规范、优化自己生活。

王兰说,中心从“我的自然伙伴”、“我的自然生活”、“我的自然责任”三个维度推进生态道德主题教育活动。王兰解释道,“孩子一开始接触自然,就直接教育他们要绿色生活,可能很难接受。于是,在最初阶段,我们从共情的角度,让他去认识身边的植物、认识熟悉的小动物,建立一种情感联结,激发兴趣,从情感层面打动他们。第二个层面,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体验和参与性的活动,让他们看到行为和环境的关联,激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接受绿色生活的理念,最终上升到道德层面,以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一些理性思考的内容传达给小朋友,在潜移默化中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自然教育植入孩子的心田。”

“家长会给孩子报英语班、美术班、数学班,但很少有人会花时间和金钱报名自然体验班,因而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少了,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周六周日来上兴趣班。针对这种情况,中心推动自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把自然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与兴趣班的课程结合起来,在不打乱孩子既有生活安排的前提下,让孩子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有更多的收获。”王兰说,为了让教育教学的过程变得更丰满,中心教育活动部一直在和兴趣培养的老师共同研讨和探索,将自然教育、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入进舞蹈、音乐、戏剧、科技等课程中。她举例说,“我们跟舞蹈老师合作研发自然舞蹈,让孩子模仿秋天落叶的整个掉落过程,让孩子去捡树叶、摸树叶、撒树叶,怎么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跟着音乐的节奏旋转。”

大学生创业团队: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

“一木亲子”是一支北京林业大学的创业团队,由3名园林专业毕业生和在读生共同创建。去年成立至今,团队中已经有十余名成员,一直致力于自然教育活动的探索。“大学在植物园实习时,我就有了从事自然亲子教育的想法。”高京京是团队创始人之一。她告诉记者,在植物园实习时遇到最多的情况是:孩子拉着家长的衣袖,开启“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家长却红着脸,对植物的知识一无所知。“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就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家长和孩子们做些什么。”

毕业后,高京京和两个研究生在读的小伙伴一起创建了“一木亲子”,在中国儿童中心教育活动部的指导下,开展以自然体验、自然探索为载体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除了带领孩子们认识植物、引导他们绘画制作自然笔记,团队还开设了拼贴落叶画、制作手工景观等自然体验项目。“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通过掌握的专业知识,向孩子们传递亲近自然、感知自然的理念,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高京京说,“希望我们的一点小小行为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收获。”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祺瑶 文并图

分享到

“大自然旅行家”的奇妙求知之旅

江西罕见水晶兰晶莹剔透 “死亡之花”并非剧毒而是无毒植物

一场好雨活了京郊瀑布 这些地儿比空调下更凉爽

看过即吃过?看吃播多为“心理代偿”,专家:猎奇受宠会导致更多效仿

“30+”要提防哪些职场陷阱?用劳动合同法带你看透《三十而已》

杜绝浪费!北京多家餐馆推出小份菜单人餐,还有“光盘”奖励

“防沉迷系统”破解很容易,想让孩子充实过暑假,家长得“根治”

如何培养真正的非遗传承人?不能只靠体验,还需成体系课程

护理员收入低流动大,养老院难招到大学生,留住养老人才先从“钱”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