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专访《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作者杨志军:把渺小的自己交给那片土地

2019-03-22 09:33 北京晚报 TF017

杨志军,这位成人文学的老兵,日前推出了儿童文学新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以孩子的视角讲述在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大草原,由于大气变暖、牲畜过度釆食,草原面临退化,藏民们纷纷迁居城镇。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评价说,该作品通过对藏族地区少年儿童生活的诗性书写,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命运遭际和思想情感,探视大时代中生活的嬗变,领略民族传统的承扬。

李峥嵘


杨志军,代表作有《藏獒三部曲》《伏藏》,曾获《当代》文学奖、新浪最佳图书奖、中国最佳风云榜读者最喜爱作品奖、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第一名、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的一百本优秀图书”等。荣获《当代》创刊三十五周年荣誉作家称号。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 杨志军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书乡:您的新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贯穿着强烈的生态意识,能谈谈写作缘起吗?

杨志军:这种生态写作意识其实和我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曾经是《青海日报》常驻牧区的记者,所有的藏区我都走过。我最早写的小说《环湖崩溃》就是呼唤生态保护的作品。当时我就意识到沙化的严峻,比如说有一次我在青海湖道边和藏民喝酒,头天晚上放眼望去还是一片绿的,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发现我前面出现一个很大的沙包。很可怕。不是我们想象一点一点沙化,是一夜之间从沙漠刮过来一阵风,落下的沙子就形成一个大沙丘。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我试图在一本儿童小说里把这几年藏区的发展都融合进去,因为藏区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发展,肯定有很多艰难曲折,比如说旧的生活方式要放弃了,草原沙化不能再去放牧了。让牧民定居化、城镇化,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比如牧民养牛羊一般是不出售的,我当记者的时候写了一个新闻,写有一户草原人家出售了十多只羊,就这么一件事《青海日报》发了头条。因为当时要倡导商品经济啊,引导他们离开草原。现在好多了,大部分牧民都迁徙了,都已经定居到了城镇。

书乡:生态保护确实起作用了,您在书中写道:草又绿了,水又清了,雪山又白了。

杨志军:我每年都回去看看,现在好多了,很多牧人都定居化了,牛羊得到控制,有的圈养,有的分片轮牧,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植被逐渐恢复了。

书乡: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人的意识的变化。

杨志军:这是很关键的,牧民一开始住房子是不习惯的,但是后来发现房子是比草原上要舒服。有时候我看到网上很多人感叹,说过去牧民住帐篷,遥远的半山腰上有一顶帐篷,有一个人策马跑过草原,多么诗意和浪漫,但其实都是外人的想象,游牧生活是特别艰苦的。你想,一个帐篷一年至少要迁徙六次,每次都要搬家,所以他们没有多少家具,再一个睡的是草地,卫生都不能保证,容易得关节炎、胃病、包虫病等等。牧民的城镇化是必然的,起码生命质量提高了,寿命明显增加了。

书乡:书中的奶奶非常善良,还能与动物进行交流,是文学化的创作还是亲身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的灵性?

杨志军:我写的人和动物之间故事都是真实的。像我年轻的时候坐车去草原,旁边有一大群藏野驴与汽车赛跑,车停下来,它们也停下来。

狼和牧民的感情也是真的。伤残的狼会被狼群抛弃,但是牧民们恰恰相反,伤残的都要保护起来,尤其是母狼会与人建立一定的情感,有灵性、会感恩。旱獭被救助的故事也很多,它不怕人,喜欢听音乐,藏民有时候吹笛子、弹琴把它引出来。旱獭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你喂它吃点东西,它就会爬到你的身上来。

野牦牛会找家养的牦牛交配,生下的孩子特别健壮,所以藏民特别喜欢野牦牛,有时候喂些酥油。时间长了,野牦牛就会认识你亲近你。只要野牦牛来了,狼就不敢来了,它的存在无意中也是对人的保护。

书乡:很多成人文学作家写儿童文学会有一种俯视的心态,但您始终没有丝毫的猎奇。

杨志军:大部分儿童文学都是教育孩子们如何出人头地、如何挣钱、如何超越别人,反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教育孩子最根本的是善良,再一个是有一技之长、有理想——也可以是利他的理想。

书乡:书中插入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词是您创作的吗?

杨志军:所有的歌词都是我写出来的,但是它必须符合民歌的格式。创作的时候,脑子里会有牧民唱歌的场景。他们是属于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劳动的时候也伴随着歌。唱歌不光能减轻疲惫,也很吉祥。

书乡:书中开篇写道:在地图上,我们人能走出的路就只有细细的一条,比牛毛绳还要细。书里写了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写了一个传统文化的转变,放在浩瀚历史上可能是很小的事,就像一条细细的线,但是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是一个艰难而充满希望的过程。

杨志军:我写了很多生产场景,冬春交接的时候接羔,夏季剪羊毛、冬天屠宰,以及擀毡、釆盐等,这些都是牧人的生活场景,随着定居之后,牧人的这些生活场景可能就要慢慢进入博物馆了。我的书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

有一些东西会变,有一些是不会改变的。除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更大的一种滋养就是自然地域。你去过青海吗?你想,那么寒冷你还要生存,海拔那么高那么缺氧你还要生存,到处都是高山你是翻不过去的,那么大的平原你是走不过去的。这么渺小的生命,你和自然对抗,是没有意义的。你要把自己交付给伟大的自然,那么所有的自然就会变成生命。

书乡:所以您的写作,也是要把自己交付给那片土地?

杨志军:是的,肯定是这样的,交付给那片大地。每年我都要回去,同样的地方去过无数次,但是每次都有新鲜感,就像那里的石头我都认识,看到一块石头我会认出它去年在那里,今年还在那里,一直都在那里。

(原标题:杨志军:把渺小的自己交付给伟大的自然)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