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书法自右而左书写,高翔高凤翰郑元祐钱坫却诠释了“左笔书”的美

2019-03-14 10:30 北京晚报 TF010

中国人对于左右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认知感。有报道说,左撇子聪明,因为开发了右脑。

作者:鹞之


高翔《隶书诗》,纸本,纵67.5cm,横45cm,现藏江苏省南京博物院。单纯从点画来看,不合规范,如果知晓是左手所书则合乎情理。左手使笔的特殊生理习惯,出现拙朴感,故而不能单纯地从点画是否精美来要求。字里行间有明显的行草笔意,不拘陈法,大巧若拙。高翔(1688-1753),号西唐。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书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扬州八怪”之一。释文:竹映油窗日半曛,把君诗句惜离群。于今谁复狂于我,敢向中郎写八分。黄鞠三索书, 依韵寄合, 绿莆政老年先生, 西唐高翔。

“左右”一词在口头上或生活中常配合使用。左右摇摆,说明没有立场,左右开弓,说明技艺高超。社会上有些跑江湖的,为吸引眼球,左右开弓,抓两支毛笔,专门练习一两幅字表演。其实这种雕虫小技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人早就有。

对于书法而言,涉及到“左右”方位感的主要有二:一是书法为何习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写?二是极少数书家用左手,形成独特的“左笔书”。

首先,为什么书法是自右而左书写?

高凤翰隶书《联捷诗轴》,绫本,纵113.5cm,横40.5cm,现藏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此隶书轴上承篆籀,从用笔上看,虽然遵循着隶书“蚕头燕尾”的一般规律,但也有许多创新之处。在书写过程中,通过笔画的起伏,大胆追求变化和动感,笔画粗细悬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结体巧妙安排,大胆落墨,险中求正。章法富于变化,既疏密有致,又自由洒脱,最终浑然一体。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亦作西亭,号南村,晚号南阜。以诸生举贤良,官绩溪知县。55岁时右手麻痹,用左手挥洒,笔愈苍辣,因又号“左生”、“丁巳残人”。平生嗜集砚,所藏至千余方,并手琢砚铭。“扬州八怪”之一。释文:遂初赋手老天台,潜放高标亦异才,不为科名生眼热,师家文献有将来。(孙兴公绰作天台赋最著名,晚作遂初赋。子潜放能世其学。)老凤声请世久闻,人人丹穴望重云,碧梧月底笙簧满,又见新飞小凤群。小言奉贺寄,呈德州夫子,世兄联捷之喜。

甲骨文既左行,也有右行,有的是左边左行,右边右行,还有全篇一概左行的。这和甲骨文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商周的青铜器上所铸的文字却是一概左行的,才是后来汉字书写下行、左行的源头。青铜器要先制作一个母模。全世界主流的书写都是用右手的,为了防止在刻制的过程中损伤泥土制成的柔软的范,就必须从左到右刻铭文。反过来,铸成的铭文便是从右往左的。简牍的使用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这一顺序。古时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还可以执笔书写。如果汉字右行则诸多不便。石碑是书法的最主要载体。在石头上刻字有关,对于一般人来说,左手拿钎子,右手拿锤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从右向左的。

清 钱 坫 钱坫篆书立轴,纵125cm,横56.7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此诗轴以篆书抄录《隋书》卷十四《昭夏》、《登歌》二篇,书于嘉庆三年(1798年),时54岁。笔势开阔舒展,线质淳厚,富有弹性,明显从青铜器铭文中吸取了古朴苍厚的特点,通篇气韵满而不塞,富有变化。钱坫在嘉庆二年(1797)53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右手偏废不能执笔,便改用左手写字。左手作篆,意外地突破了以往呆滞的毛病,古茂生动,笔力苍厚遒劲,气魄宏大,结体吸收了隶书结构的某些特点,变篆书的长方为扁平,增添了新意。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小兰,钱大昕之侄。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累官知乾州、兼署武功县。生平工经史。精训诂,尤工小篆,晚年偏废,左手作篆尤精绝。
释文:岁之祥, 国之阳。苍灵敞, 翠云长。象为饰, 龙为章。乘长日, 坯蛰户。列云汉, 迎风雨。大吕歌, 云门舞。省涤濯, 奠牲牷。郁金酒, 凤凰樽。回天眷, 顾中原。员玉已奠, 苍币斯陈。瑞形成象, 璧气含春。礼从天数, 智总员神。为祈为祀, 至敬咸遵。

此外,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来、从左到右方便。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元 郑元祐郑元祐跋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从笔画和字形看,似和倪云林存在某种渊源。起收自然,顿挫分明,笔画长舒,字形跌宕。虽然主笔特别夸张,但整体不觉突兀,非常和谐。字里行间充满行草笔意,意态超然。
郑元祐(1324-1328),字明德,号尚左生,学者称遂昌先生。少颖悟,刻励于学。元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释文: 典午渡江后, 盗臣接迹起。由其创业初, 所事不以理。温公成通鉴, 善恶悉就纪。心画既严正, 形见在藁纸。藁盖人所忽, 敬慎不少弛。固宜公之心, 天地同终始。

第二个问题,书法史中有屈指可数的左笔书法家。有作品传世的,主要就是高凤翰、高翔、郑文佑和钱坫这四位,主要在元明清三代。高凤翰和高翔同属“扬州八怪”。“左笔书”从某个角度来说,确实体现出“怪”的特点,但不是为怪而怪。元代的郑文佑如果不是文献记载,单纯地从墨迹来看,基本上看不出是左笔。清代的钱坫,写的是篆书,比起行草书难度要大得多,平添拙感,着实不易。这四位书家,早年都是用右手,后来因为病变,右手残废了,才“被迫”改左手,不得已而为之,却也因此成就了奇特的风格。所以,他们的艺术分期便以左右手换位而自然分野。右手偏于流利自然,左手则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习惯原因,尤其是使转的过程中不自然,呈现出特别的稚拙韵味。因为非刻意而为,有意追求,所谓“无意成佛”。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