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苏州的气质和丝绸之路配得上吗?这位诗人给了答案

2019-03-14 11:00 北京晚报 TF010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苏州阊门外跨鸭蛋桥浜的永福桥边上有条同名弄堂叫永福里。永福里闹中取静,兜底的六号王家有孙儿孙女,常常聚了一群孩子嬉闹。

四月以后,天井里的桑树开始长出绿叶,到了初夏,一片片绿油油似铜钱般挂满枝头。客堂间里,几个小孩子的脑袋挤作一团围着圆竹匾聚精会神地看蚕宝宝吃桑叶,一片桑叶眨眼就被两三只蚕宝宝围剿了。小女孩及时添上几片叶子,小男孩忍不住要用手去拨弄蚕宝宝,被小女孩喝住。主人家的好婆叫道,该回家了,蚕宝宝要困觉了!众小童便做鸟兽散,只剩下那个小女孩看着蚕宝宝出神。

她摸了摸自己发辫上扎的丝绸蝴蝶结,想着不久将要作茧自缚的蚕宝宝,它们吐出来的丝会变成她发辫上的蝴蝶结,会变成好婆身上柔软光泽的衣裤,这太不可思议了!更让她不可思议的是,若干年后的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丝绸之路,她想象不出那些小小的胖嘟嘟的蚕宝宝吐出的丝,竟然成为古代中国通往西天路上的主角!柔软细腻光滑的丝绸被驮在马匹、骆驼身上,穿越沙漠,从长安(今西安)出发,途经西域、中亚,通往西亚、南亚,向西抵达地中海沿岸直至罗马……那些遥远的仿佛是“一千零一夜”故事里的名字,令姑苏城小河边的女孩的想象难以抵达。

自古以来苏州百姓是不大在意外面世界的风起云涌,也不关注朝廷里王上王下,只是关紧门过日子。虽吴越春秋从吴王阖闾到夫差,战火频仍,狼烟四起,但当年的霸主也都是北方中原外来的冒险家。尽管古代的苏州也曾是雄霸天下的国都,但苏州人却并不沾染王气,吃足了战争苦头的苏州百姓,更是珍惜太平,一代代承继桑蚕织帛的手艺,静静地织着江南的一片湖光山色。这里的长辈们不给男孩灌输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更是教导女孩乖巧温顺、安分守己。不过话说回来,桑蚕丝织若没有这样一份安心宁静,又如何把湖光山色、春华秋实、凤鸾蝶舞等等大自然与人世间的风物情趣变成绸缎上的风华?

“蚕宝宝要困觉了!”好阿婆随口一句话,就与外面世界的风云拉开了距离。

好婆是典型的苏州老辈人,她常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伲已经是在天堂里了,还有哪里好去?这一点怪不得阿婆,这个“草窟”实在是肥美丰润,丝光潋滟,连语言也是糯软酥骨,难免令人沉湎。难怪苏州城自吴国建城至今2500多年,城市位置基本没有挪移,所以有历史和考古学家认为苏州是真正现存最古老的城市。

古代凡到过吴地的文人墨客无不留下吟咏苏州的诗篇,一向人称淡泊的韦应物时任刺史到苏州,目睹繁华秀丽、风调雨顺的景色也禁不住写下《登重元寺阁》,并由此想到自己的职责,要好好鼓励农桑。“于兹省甿俗,一用劝农桑。” 也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白居易回老家多年,还念念不忘苏州:“ 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闻名中外的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写道:苏州人民“恃工商业为生,产丝甚饶,以织金锦及其他织物”。(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苏州史话》)。

好婆不知道白居易、韦应物,更不知马可·波罗,她不是因哪些名人说了苏州的好话就人云亦云,她说自己住在天堂是彻心彻肺的真情话。唯一不如愿的偏偏是自己唯一的独生子去上海学中医,竟远走高飞落脚到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的河南;而更让好婆不如愿的是从小绕在膝下的孙女长大后竟也“逐鹿中原”去了。暑假孙女回苏州,好婆急急地问孙女北方大学里有没有青鱼河虾膏蟹吃,听到孙女说早上“喝黄糊涂”(玉米粥),好婆就抹着眼泪说作孽啊,谁让你跑那么远!在好婆想象中孙女和儿子住的地方简直就如非洲一般遥远,她无限地想象着那里的荒蛮。而更让好婆无法想到的是她的孙女后来竟然跑得更远,去了地球的另一端。只是好婆再也不能为孙女担忧了,在孙女漂洋过海那年,她早已是苏州横山上的一块石碑了。

这石碑下的亡灵便是我的祖母。

那个当年看着蚕宝宝出神的小女孩,如今正端坐在太平洋西海岸温哥华的家里,翻开历史上那段“丝绸之路”,温故知新。

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有一次在剧场看戏,穿了件中国丝袍,在场的王公大臣面对那光彩华丽的丝绸,一时竟无心看戏,把目光都集中在皇服上,称羡不已,认为是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这种现象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得以改变,但这些绫罗绸缎、丝素绢帛,也只是上流社会人士才得以上身。就是今天,在我居住的加拿大温哥华,当地白人、外来的印度人、伊朗人等其他族裔,在节日或生日,若收到一份礼物是真正的中国丝绸,也是喜出望外的。

我的一位画家朋友,曾画了一幅我的大型油画肖像,装裱好送我作为圣诞礼物。在他70岁生日时我和我先生一起为他做寿,并在宴席上送了一件重磅手绘真丝睡袍。他从礼品袋里取出包装精美扎着丝带的盒子,正面透明处露出睡袍的衣领前身部分,宝蓝色水一样柔滑闪亮,衣襟上有绘画。他瞪大眼问道:“你确定我可以打开它吗?” 他的手抖抖地拆开了包装丝带后,说不忍心把衣裳抖开弄乱了,“这太华贵了!我要变成国王了!” 他说。而那件睡袍背后真是绘着一条龙呐。最后他问我:“它是来自苏州的吗?”这个被他的葡萄牙母亲生在上海的“老外”,显然对中国丝绸是有所了解的,他也知道“丝绸之路”。

事实上,丝绸之路的这个命名,就是十九世纪中期一个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的,虽然历史上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并不局限于丝绸,但西人以丝绸命名之,可见丝绸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这个温婉柔和的名字也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种象征。

对于丝绸的历史作用,以及当今在中国国家战略中所担当的角色,苏州人似乎并不太关注,也不争功邀赏。外界一直认为苏州人沉湎于温柔之乡不能高瞻远瞩,在苏州前面加个小字,称为“小苏州”,多少有点小觑。殊不知,苏州的内在却是柔软无疆。且看苏州两星期生产的绸缎,即可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铺到终点君士坦丁堡;近10年生产的绸缎,就可绕地球45圈。丝绸之于苏州,就如香水之于法国,钟表之于瑞士。对此,英国王室心知肚明。

历史上第一条正式婚纱出现在1840年维多利亚女皇婚礼上,当时女皇穿着用中国绸缎制成的一条白色拖尾长达18英尺的婚纱,那绸缎是否来自苏州,我没有考证,但现代英王室婚礼都离不开苏州丝绸。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大婚,新娘凯特王妃身上的婚纱所采用的是苏州丝绸中的高端面料——重磅罗纹纱。一流的质地令英国王室青睐有加。而当年举世瞩目的黛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的世纪婚礼,戴妃身上那款经典长拖尾婚纱所采用的面料也逃不脱苏州丝绸。2014年亚太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穿着的唐装所用的面料,则是苏州丝绸中的宋锦。那真是一道当今世界各国一号人物集体展示的中国丝绸风景线,苏州悄然撑起了那道风景线。

苏州作为中国丝绸故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草鞋山(今苏州工业园区)和四千年前的吴江梅堰,有关的出土文物证实了苏州的先人很早就掌握了养蚕制丝技术。到了吴王僚执政时,汉代刘向《说苑》记载吴人迎宾队伍里已有华贵的锦绣服饰。《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的“争桑之战”,是因吴楚两国妇女争采桑叶发生纠纷,而引发的国家之间兵戎相见。可见桑蚕在当时已是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事,就如同今天因石油而引起国际争端。

说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复吴国的重要计谋之一,就是把美人西施送给吴王当妾。西施便是传说中的那个曾在浙江诸暨苎罗村旁的溪水中漂洗丝绸的少女。苏州人并不把西施看作亡国的“祸水”,他们怜惜美人的悲剧命运,正像余秋雨在《白发苏州》里说的那样心肠软,不计较,“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看着蚕宝宝吐丝,看着它们作茧自缚把自己困顿在茧壳里,这心肠就很难硬得起来,也霸气不了。尽管那丝脉早已通到天涯,丝绸的版图也早已破疆跨界,但质地的柔软却是永远的,那是一种不用言说的魅力。

再说回到苏州丝绸历史。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唐宋以降,北方黄河流域的丝织中心地位完全被江浙所取代,苏州更是成为全国丝绸织造的重镇。明代苏州居民大半“以丝织为业,机声轧轧,子夜不休”,吴江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清代苏州“在东城比户皆织,不啻万家”……这些记载今日读来,依然可见当年盛况。

记得上世纪永福里的女人们常在门口摆开自己的手工摊头,有的缝制丝绒或缎面绣花拖鞋,有的在丝绸衬衫上面绣花、锁扣眼等。她们都是为出口商品做加工的。那时我很喜欢蹲在一旁看她们穿针引线,久了,耐不住手痒,五岁时竟帮邻居阿姨缝了两双绣花拖鞋,虽不合格,阿姨还是买了包五香豆奖励我。

现在想来没有大抱负、不喜欢离开自己家门的苏州人,一直以他们巧夺天工的丝绸锦绣、霓裳羽衣为中国在世界上挣得脸面。我在现代世界文明之光里分明看到了丝绸的光泽,温婉玉润、华丽而含蓄,如同唐诗宋词令人百读不厌、意味无穷;而这丝绸背后的淡泊、清雅,与世无争的性格,在这个日益纷争巧取豪夺的世界上,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起小时候最喜欢去游玩的虎丘山,据古老传说,虎丘山原本就是从海中涌出的一个岛屿,原名“海涌山”。幼年就不明白为何虎丘山石碑上嵌有“海涌峰”字样,山门前照壁上还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又据《苏州府志》记载,过去山上曾建有“望海楼”,意思是登楼即可眺望海景。而虎丘山上有个著名的憨憨泉,游人都喜欢在那里拍照留影。这个憨憨泉也有“井底泉眼潜通海”的传说,故又名“海涌泉”。

哦, 一直以为苏州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大气不足,却原来骨子眼里还是与大海相通着呢。所以这样想来,丝绸之路无论陆路上的还是海上的,与苏州的关系也就理所当然了。

写到此,特别想念灵岩山上的阿婆。我想秋天回中国一定要去看看阿婆,并把丝脉天涯的种种见闻告诉她。阿婆是最喜欢听苏州好话的。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