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周恩来徐悲鸿等先后赴法,这些先驱们对古老中国有哪些探索?

2019-03-06 08:35 北京晚报 TF017

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展览刚刚结束。在展览现场,200余幅中国留法艺术家的作品按照“写实”与“现代”两条线索进行布置,这两条线索恰交织出了二十世纪上半页中国美术的基本样貌。

袁新雨


徐悲鸿于1928年创作的《杨仲子全家福》。音乐教育家杨仲子于1904年赴法国贡德省大学理学院留学,同时自学音乐理论和钢琴。

这样的展陈方式说明了一个事实:同是赴法,留学生们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人学习古典艺术、有人学习现代艺术。在这背后,还有人赴法的初衷并非学习艺术。

中国留法出现过几次高峰:清末,随着国门打开,许多青年被当时的政府派出学习军事。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勤工俭学”赴法高潮,在这一时期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者赴法学习。同时,还有徐悲鸿、林风眠、冼星海等艺术家赴法学习;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勤工俭学”潮流渐弱,但又有吕斯百、王临乙等艺术家在上一代赴法艺术家的推荐下远渡重洋。抗战胜利后,又有赵无极、吴冠中等艺术家赴法学习。

到法国去,二十世纪的留法先驱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绘制了一幅彼时中国有志青年探索艺术和觉醒民智道路的图画。

本期,记者采访了本次展览的专题策展人江明洋,了解留法先驱们的故事。

李石曾:赴法勤工俭学高潮肇始

留法艺术家王临乙曾在他的一张画作上写下一句德文,大意是:“宁为艺术死,也比没它活着强。”此时的王临乙刚刚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抵达法国,这段始于上海,途经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的旅程让王临乙对即将开始的崭新艺术生涯充满期待。这句话既能看做他对新生活的宣言,也可算是王临乙赴法目的的真实写照。这条船上,还有王临乙的同学、好友,同样是被徐悲鸿推荐而来的吕斯百。

头像 王临乙

1929年经过徐悲鸿推荐而赴法国学习的王、吕属于第二代赴法学习艺术的艺术家。在此之前,已经有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等先驱赴法学习艺术,回国之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实际上,中国学生赴法留学的高潮正是始于徐悲鸿等人赴法学习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

1901年,官宦世家出身、同治帝师李鸿藻之子李石曾赴法留学,期间曾入巴斯顿学院及巴黎大学研究生物学和哲学。1908年李石曾与同窗好友齐竺山一起在巴黎郊区科隆伯创办“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先后到河北高阳农村招募工人40多名,为提高工人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李石曾在工厂内创办夜校让工人利用晚间和休息的时间学习中文、法文以及一些科学知识。这批“以工兼学”的工人事实上是中国最早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同年,蔡元培、吴玉章、吴稚晖等人赴法考察并参观豆腐工厂,认为“以工俭学”这个办法很好,遂致力推动。这一年,李石曾赞助旅法华工创设“勤工俭学会”,宗旨便是“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

根据资料记载,李石曾于1912年参与创办了“俭学会”,此与创办于1915年的“勤工俭学会”并非同一组织形式。蔡元培曾说,“俭学会”学生虽节俭,但所需费用数量较大,自筹旅费100元,每年食宿约500到600元,还需行装费100元。 “勤工俭学”学生,其实只需100元单程赴法船票就够了,留法期间一切费用可通过自己工作报酬来解决,其性质是“半工半读”。

中国学生赴法留学高潮的兴起与中法两国政府的推动有很大关系。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停止向西方列强偿还庚子赔款的要求。当时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提出用退还的赔款在法国办一所大学,用于培养中国留学生。1919年留学运动高潮之际,法国驻华外交官对勤工俭学生赴法留学持欢迎态度,法国政府则为赴法学生提供优惠船票。

1920年,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利用法国归还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为中国学生补习法文。所有该校学生均可在获准后到里昂大学各学院或其它专科学校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

然而,一战后的欧洲经济危机严重,法国国内很难为当地的中国勤工俭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加之国际局势变换,赴法勤工俭学潮流渐弱。1921年1月20日,最后一批留法勤工俭学青年乘法轮“智利号”抵达马赛。据相关资料统计,留法勤工俭学潮前后共有20批,约1600余人赴法学习。这之后,虽然“勤工俭学”赴法者少了,但是仍有其他有志于求学的青年赴法留学。

李石曾说:“我是不从事政治生涯的,政治上无论如何腐败,我可忍下。若有人破坏我留学事业,反对我教育运动,充其量我可以牺牲一己之性命以办事。”由此可见,李石曾将留法勤工俭学视作其一生中之重举。

王如玖:“弃武从艺”学美术

正是有了李石曾等人的大力推动,才使得中国的有志青年获得了前往法国学习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的机会。在艺术领域最著名者便是徐悲鸿,作为较早赴西方国家学习艺术的艺术家,徐悲鸿在归国后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与地位,同时倡导了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然而,本次“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中却有一幅作品早于徐悲鸿赴法学习艺术,更早于“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之《音乐家》像,这幅名为《肖像》的作品之作者名叫王如玖。

肖像 1916年 王如玖

根据《肖像》左下部的落款“王如玖 Jan 1916”可知,这幅作品创作于1916年1月,基本沿袭了西方肖像画的创作方式:黑色的背景下,呈现了一位西装革履,右手放入口袋的中国男士形象。

1937年出版的《良友》杂志中这样介绍王如玖:“留法雕刻家,留法十七年,初学西洋画,后转至雕刻大师Bourdelle之门专攻雕塑。作品最大特色是冶中西为一炉,于平淡中寓涵奇,淳朴中带讽刺。王如玖的作品以肖像为主,有《吴稚晖造像》、《徐通海夫人造像》等。”介绍中的Bourdelle即为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雕塑大师罗丹的学生。早期中国留学生中刘海粟、潘玉良等人曾受教于他。

1930年的《北洋画报》(第490期)中有署名为“妙观”的作者所写王如玖小传,大致内容为:王如玖是天津人,自幼于法国游学。最初学习的是“陆军”,之后因为对此生厌而放弃,转而学习美术,进入国立巴黎美术研究院,求学于名师,“造诣甚深,为其辈冠”。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王如玖又加入了中国军官观战团,并且参加了之后的“凯旋大游行典礼”。后来,王如玖回到中国,隐居于平津,据有识者说,当今中国的艺术家中,雕塑技术无出其右者。另外,《北洋画刊》以及《北画副刊》,这两份画刊分别于1927年、1930年及1931年刊载了王如玖的作品。

王如玖具体是何时赴法学习的?其所学究竟是美术还是军事?1918年,时任外交总长王阴泰签署了外交部第三十九号令,派署王如玖为德意志使馆随员。同一年,还有一份呈给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的公文中提及:“留法工程管理员陆军矿工学校毕业生王如玖,以上一员拟请补发陆军工兵上尉。”可见,王如玖已经于1918年之前赴法求学,并于1918年从相关院校毕业,铨叙陆军上尉军衔,之后被派往德国任使馆随员。

1936年,《世界画报》、《礼拜六》、《汗血周刊》等杂志都做了“名雕刻家王如玖,最近完成总理铜像(即是孙中山像),于本日由沪携像来京(时首都南京),假公余联欢社公开展览,京市各界前往参观者,备极踊跃”的报道。到了1937年第二届中国全国美展在南京国立美术陈列馆开展,王如玖有两件作品参展。此后直到1947年的《海天》报刊中,才可在有关吴稚晖的介绍文章中发现王如玖的踪迹。之后便鲜见王如玖的公开报道。

经济学家吴承禧曾在《留学法兰西》一文中曾提到,他与王如玖都参加了清政府举办的姚村幼年武备学堂,学堂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定兴姚村镇成立,归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督办冯国璋监管。1904年8月学堂在保定招收了第一期100名15岁至18岁的学生。据此可推断,王如玖的出生年份在1887至1889年之间。

另据资料记载,王如玖“1911至1927年留学法国。先学习陆军,后来进入巴黎美院,学习绘画和雕塑”,《中外美术交流史》中记载王如玖的留学时间是“1920至1929年”。通过对比吴承禧的留学经历以及王如玖铨叙军衔的时间,可知王如玖留学时间应该在1907年。另外,根据前文提的“留法十七年”说法可推断王如玖回国时间应为1924年。回国后,王如玖以艺术家的身份活动,并且于1936年展出了自己的孙中山雕塑,但在已有的资料中没有提及王如玖有在美术学校任教的经历。

颜文樑:带回西方的艺术教育理念

王如玖于欧洲的学习过程中“弃武从艺”,但也有人赴法时就抱着明确的目的,前文提到的王临乙如是,苏州美专的创始人颜文樑更是如此,他赴法不但学习了绘画技法,更为了学习西方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1927年秋,游欧归来的徐悲鸿来到苏州,拜访当时已经创建了苏州美专的颜文樑。徐悲鸿非常欣赏颜文樑的画艺,称赞他为“中国梅索尼埃(法国以细密真实画风著称的画家)”。在徐悲鸿的敦促和引荐下,颜文樑于1928年赴法国留学,拜访了当时已经80高龄的达仰,在其介绍下进入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

20世纪30年代的苏州美专,图中可见西式建筑与沧浪亭并立

在法国留学期间,颜文樑不仅到法国各大美术馆进行临摹学习,同时惦记着国内美术学校的状况及所需,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到旧书摊去寻觅有价值的美术资料。有资料称,每逢周六下午,颜文樑便到旧货市场去淘石膏等物。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他购买了一批又一批的希腊、罗马古代雕刻石膏像复制品。

苏州美专早期毕业生俞成辉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在颜文樑先生购置的460个石膏像中,最精美的一部分来自于当时同在巴黎学画的一位家境富裕的犹太学生,因为这位犹太人学习期满急于回国,其画室里的石膏像就被颜文樑先生以极低的价格“连锅端”了。

颜文樑在《我印象中的巴黎和罗浮宫》一文中对他在巴黎购买石膏像和书籍的事略有记述:“我的生活素来主张节俭,衣服也都是从国内带去的。这样,在生活方面尽量节省,才有节余的钱买石青像,买美术书籍。”

同样在这篇文章中,颜文樑还记述了一场“惊险”的降雨:“买了石膏像之后麻烦就来了,分块(石青像高达二米以上)、衬垫、装箱、写字、托运、保险,所有的事情都无可推诿地由我一人干到底。有一次半夜下雨,想起有十箱石青像尚在露天堆放着,急着披掖出门,奔到火车站,租了一幅大油布。油布体积大,分量重,出租小汽车装不进,只好拖着跑。拖到电车站,装进电车,运道寓所附近堆放箱子的场地,终于将箱子遮盖严实。这时雨却停了,天空中露出曙光。”后来,颜文樑将460个石膏像以及4000余册图书全部带回国内,这个典故也成为苏州美专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法国留学期间,颜文樑曾与同在法国学习的刘海粟、吴恒勤、杨秀涛和孙福熙等几位画家结伴赴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游历学习。1930年5月30日一行五人从法国里昂登上火车,开始了意大利之行,此游计划首站是罗马,之后去佛罗伦萨、威尼斯,最后抵达米兰。6月1日,一行人抵达罗马,逗留了6日,四处参观学习。起初,大家每餐要花费20里拉(意大利当时的货币),但是颜文樑却只花5、6里拉,还曾被其他人“笑话”。但当大家离开罗马前往佛罗伦萨时,其他人都已经感到旅行经费不足了。

在佛罗伦萨,颜文樑同刘海粟、吴恒勤留下了合照。之后,吴恒勤也因为盘缠不足而打道回府,只剩颜文樑与刘海粟到达了威尼斯。据记载,刘海粟最后也没能去到米兰,只有一路节俭的颜文樑一人到了米兰,盘桓学习数日,最终乘火车返回了巴黎,结束了为期三周的意大利之行。

1931年底,颜文樑从法国留学归来,开始参照西方美术院校的教学方法来改造苏州美专,提出了“中西合璧,造就人才”的方针。1932年,颜文樑拉来了投资,聘请建筑师按希腊式列柱拱廊设计西式建筑,在古老的沧浪亭旁边建造了新型的希腊式的教学大楼。使苏州美专在软件与硬件上都足够跻身三十年代著名的私立现代美术学校。

本文开篇所讲的艺术家王临乙和吕斯百于1934年与当年推荐自己去到法国的恩师徐悲鸿一同归国,从此投入到中华民族的油画事业中。至于1941年,抗战爆发后许多学府内迁,王临乙、吕斯百等人迁至重庆凤凰山,以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的名头专注美术教育,同时通过艺术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十世纪上半页的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巨变之中,有识之士、有志青年都在寻求自己最擅长的手段启迪民智、强国救国。这从留法先驱的故事中就可见一斑,他们有的致力于学习最正宗的西方古典绘画,带回国内,改良中国绘画以启迪民智;有的专注于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有的致力于学习先进的现代艺术使得中国艺术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与世界接轨;还有的学习西方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带回国内。之所以称他们为先驱,并不仅仅是他们较早赴法留学,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古老中国前行道路的探索。

(原标题:到法国去)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