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舒婷把最好的作品给“文汇”,只因她曾欠下这样的“债”

2019-03-01 09:51 北京晚报 TF017

舒婷在1982年做了妈妈,创造了人生最美好的作品—孩子后,有三四年时间几乎完全搁笔。作为特例,她也只是1982年夏天给了我《读给妈妈听的诗(外一首)》,且写于一年之前;1984年深秋,给过我一首《怀念—奠外婆》。我能拿到的这点凤毛麟角,已属不易。直到1986年1月,她重回文坛、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后,才头一次给了我一篇散文《在开往巴黎的夜车上》,那大概是她最早的散文作品之一。

罗达成


1987年罗达成与舒婷的合影

1987年盛夏7月,舒婷来上海时,梅朵当面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要她回去后尽快寄照片来,“封面一定要做!”还批评我:“拖了七年了,不能再拖!”舒婷答应了,几乎没有怎么跟梅老板顶嘴,比起跟我斗嘴时的那般骁勇善战,战斗性差远了。而梅朵组稿、提要求时的那种亲切和恳切,像是有着一种莫名魔力,让人无法拒绝,否则好像很对不起他。梅朵的理由很充分:“《文汇月刊》怎么能不做舒婷的封面?说不过去!”聪敏机灵的舒婷,自然领悟了梅朵的潜台词:你怎么能不积极配合呢?说不过去!

这回我们动了真格,舒婷也不能不当回事儿了,她一回去就忙着找照片。七年前,她苦于无米之炊,没有多少照片可挑;而现在她走遍各地,又走向世界,可挑的照片太多了。十天后,她来信感叹:“为履行诺言,翻箱倒罐找底片,要从数以千计的底片中找一张小底片真是令人绝望的事。现寄上一张较大的照片,看有无用处。如无用再寄回,另行选择。”

不过,我们不光要她的封面照片,还要她配作品,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除了一组诗以外,还要她一篇散文。

梅朵素来得陇望蜀,很贪婪,也很识货,知道舒婷这几年散文上的成就与影响,并不亚于她的诗作。当时舒婷很低调且低产,诗歌已基本不写,散文也是一稿难求。她信上说,手中无粮,“今天同时给《星星》去信,将扣在那里的三首诗追回,再补三首,可成一组。”

她更叫苦不迭的是那篇散文:

只是文章难写。是想花你们几百块钱,找个避暑胜地。但婆婆年逾八十,儿子又小,丈夫高血压,只得每日汗流浃背,边炒菜,边给诸君回信,蝉声逼人,可见南方之夏多么火爆油煎。

舒婷找来的照片不算少,但未如我们的主管美编张楚良所愿,因为精度问题、画面问题而被几次否决,来回折腾,弄得我心里也“火爆油煎”。我给气馁的舒婷鼓劲,她回复道:“谢谢你的表扬。但是我已经无计可施了。你知道吗?我高度近视,在阳光下镜片反光,没有眼睛;如果没有阳光,用了闪光灯,眼睛绝对是闭的,这是人体的自然反应。这样可以吗:我九月份访意大利,好好拍一堆眼睛睁得大大的照片供你挑选。”我翘首以待了三个月,估摸她该带着“眼睛睁得大大的照片”出访回来几天了,开始连续发信发电报。10月底,我一天收到舒婷两封信。一封让我失望,说“在意大利拍的照片看来仍不适做封面。‘革命尚未成功’,以后再努力。宽些时限吧!”另一封则让我燃起希望,她惯有的调侃和小嘲弄里,拌和着浓重友情和真挚,让人心暖:

罗副主编阁下:兹收到您的大函和电报,原有给你的信,一直迟疑,一起寄给你。因为意大利的照片均是眼镜有光点或闭着眼睛的,所以回鼓浪屿,特意去拍了几张,效果仍不好,再寄一张给你。至于作品及自述文章过一星期后航空寄去。近年底,约稿信猛增,我仍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是欠“文汇”的债,欠你的友情,这件事总压在我的心头。我希望可以不当封面女郎,作品刊登即可。再见。

舒婷这信上,最后一句还是“希望可以”不上封面,只用作品,让我内心深感动摇和不安。她确实已经“无计可施”,耐心也大概快到尽头,我们已经勉为其难地折腾她、委屈她太久,我不想再滥用友谊了。尽管照片画面依然有点糊,眼睛在阳光下还是眯成了一道缝,但我决心不再去逼舒婷去拍照片、找照片了。我坚定得有点强势地对梅朵说:舒婷已经尽力了,不上封面就拉倒了;要上封面,就从手头这几张照片里挑。我甚至有点强辩,“她是作家,又不是艺术家,眼睛眯不眯,有那么重要吗?”

梅朵看着我,有点错愕,一个特别较真的人,怎么突然也学会了将就?没完成任务,还这么任性地宣泄情绪。但我们是心通的,他能理解我的心境,理解我对舒婷的歉意,而且答应去跟美编商量,算是我们俩—主编、副主编的共同意见。不过,我知道,又会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

时隔七年,我们又一次高规格地推出舒婷。在1988年3月号上,发了她的封面照,配发了组诗五首,这是她的诗作跟读者久违后的一次集中推出;以及有浓重“自我写照”味道的上下篇散文《笔下囚投诉》—这成了诠释舒婷最好最贴切的“封面故事”。舒婷说过:“散文就是我的自传,可能琐碎些,但我保证绝对货真价实。”

舒婷很够朋友,她确实把最好的稿子给我们了。尽管这一期上,有四十多个名家,但舒婷“板块”无疑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在这混搭的板块中,读者们看到全然两个不同的舒婷:在组诗里,看到的还是那个朦胧诗代表人物、年轻诗歌爱好者的偶像;而看散文,一转身,则是一个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舒婷,一个抒写家长里短的散文家。

(节选自书中《在“充满争吵”中与舒婷结下友谊》一篇,标题为编者加)

(原标题:舒婷把最好的作品给了我)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