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王正方怀乡执笔再现童年影像 为吃一串糖葫芦没少帮父亲“跑腿”

2019-03-01 09:37 北京晚报 TF017

去年末出版的《十年颠沛一顽童》是导演、作家王正方的首部非虚构长篇。王正方怀乡执笔再现童年影像,书写颠沛岁月军官家庭的生活细节。大地山河丹心白发,沧桑归来调笑如昔。文字自然、质朴、亲切,娓娓道来,毫无雕饰,却最切近生活肌理,瞬间击中人心。王正方以童心谐趣书写家国历史,以小见大可与齐邦媛的《巨流河》作比,虽不似其深刻、厚重,但却更有趣味、更日常化,其中对亲情的描写同样令人动容,有《平如美棠》的清新和平易。

陈梦溪


1945年江西上饶抗战胜利全家合影

“我出生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早产两个月,母亲四十二岁。在战火炽盛的岁月里,高龄产妇与纤弱婴儿都活下来了。”还是婴儿的王正方与长他两岁的哥哥从此与父母踏上了十年颠沛之旅,但这段路在孩童王正方眼中,并不全是凄苦,相反还生出不少趣味。

母子仨在鹅湖

王正方的父亲王寿糠从小成绩优异,不但在县城小学的成绩破了纪录,还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是老家出的第一位大学生。王寿糠的在北师大的恩师是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教授,黎老主张“书同文,语同音”,王父笃信黎老的主张,认为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是振兴国家的第一步,认为学中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拼音学起。他终身致力于推行国语,后又创办报纸,编纂中华辞典,教人注音识字。王母也是教育界人士,办学校很出名,夫妻志同道合。

1945年乘船归故里

抗战胜利后,王正方一家回到北平,住在西总布胡同三十八号。胡同的尽头就是协和医院,著名的外交部街就在旁边,王正方记得还有个大华电影院,出胡同口便是。王正方回忆,王父曾“拍着胸脯保证,北平教育界他太熟了”,带王正方到白庙小学去找到校长,谁想到小孩在校长的“面试”中出了洋相,大姐又给他找到了东观音寺小学,这才上了学,王正方在四年级,哥哥在六年级。

“从家里走到东观音寺小学,边玩边走要大概要二十分钟,一路上有好多卖冰糖葫芦、切糕、驴打滚儿、糖炒栗子的小贩。”但王正方家里管得严,不许吃小摊的东西,身上也没有一分零花钱,只能眼巴巴看着同学们吃。王正方很“孝顺”地每次都主动提出给父亲去胡同口买烟,父亲工作忙时就忘了要找回来的钱,小收入积少成多,王正方就偷偷去买冰糖葫芦和艾窝窝。

王正方记得父亲喜欢抽“红士牌”香烟,每包烟里附赠一张抗战纪念卡,有“卢沟晓月、台儿庄大捷、日放毒气、四行英雄、远征缅甸”等,正面是彩色图画,背面是文字解说,一套共108张,集齐了便可兑换大奖。但王正方攒啊攒,总也攒不齐。

父母在京人脉很广,父亲又好美食,年幼的兄弟俩跟着吃了不少好东西。“当时北平最有名最地道的广东私房菜有两处:谭家菜和梁家菜。梁家有一间超大的厨房,经常做外烩生意,梁二姨太是大厨房的指挥官,监制精致的广东菜,做好一桌酒席用专车送走。”那时北平很少能买到西洋冰激凌,王正方听同学说在六国饭店吃西餐,饭后会有冰激凌做甜点,一直馋这一口。一次哥哥做手术割了扁桃体,提出想吃冰激凌,父母便答应去梁家吃冰激凌。可没想到母亲只让哥哥吃,不准王正方吃,他只好咽着唾沫眼巴巴地看哥哥在面前吃下几大碗香草冰激凌。

母亲在北平拉小提琴

虽说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王正方家应算经商之人。王正方老家在衡水武邑县,爷爷早年颇有经营头脑,清朝末年河北山东连年灾荒,食不果腹,富于冒险精神的爷爷便连年“闯关东”,运皮货回来,为王家奠定了基业,后在北京和天津都开了皮货庄,生意规模不小。王正方最熟悉的是开在前门东大市的“永信成”皮货庄,爷爷去世后,三叔成为店铺“掌柜的”,在抗战期间苦苦支撑,终于等来了抗战胜利。一天,一辆军车停在店门口,把伙计们吓坏了:老总来柜上都没有好事!谁知车上下来是二哥,三叔惊喜不已:“这么多年受的鬼子怨气一下子全吐光了,那天可真把俺给喜死咧!”

王正方上的第二个小学,是他眼中“全北京最好的小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谁都知道这个”钱学森、王光美、张光直、成思危等都是校友,现为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王寿糠的导师黎老安排他转到教育本行中,办一份特别的报纸“国语小报”,报纸的每个字旁边都有注音,便于推广普及普通话。

国语小报社就在西城宣内大街,哥俩也就转学过来。那时学校里风靡棒球,孩子们英文还不大会说,便已熟稔各类棒球术语的英文名称。王正方因身体瘦小,老打不上主力,便央求同学偷偷让他打一垒,谁知导致队伍丢了分,被体育老师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结结实实骂了一顿。平时很爱哭的王正方忍着就是不哭,他给体育老师起了个外号“王麻子”,回去跟爸爸报告:王麻子今天骂我骂了很久,但我没有哭。王父鼓励他:行,有出息,挨骂不疼就是这么回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新闻社电影部开始与海外合拍电影,王正方执导的《北京故事》就是最早的合拍片之一。虽然这部电影最后在国内没能放映,但是在美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可以说是早期合拍片中在海外影响最大的一部。拍摄的接待方特别安排王正方回到西单手帕胡同的实验二小,就是当年的北师大二附小参观。王正方转了一圈,觉得“学校外观还依稀认得出来,里面盖了许多教室,操场变小,不能打棒球了。”见到了当年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王正方悄悄说:“我很有自制力,没有提那个绰号王麻子。”

摄影家王苗一直管王正方叫王大导。王正方2017年拿着书稿来北京时,不熟悉大陆的出版社,但他在北京的朋友不少。这次来北京,王正方说起与作家王朔相识,王苗一听:王朔就住我们院里啊!立马奔王朔家后门去。“王朔在窗户外看到来了三个人,问是什么人,怎么跑我们家后院来了。王大导往前一探,王朔一看,哎哟,大导,赶快进来,就把我们招呼进去了。他正蒸包子呢,说等会儿,包子熟了之后我跟你们上你们家吃饭去。”王苗说,通过王朔的介绍牵线,王正方认识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王正方今年81岁,但写这本书并没有花费他太久的时间,一来童年皆回忆,无需苦苦思索,二来他觉得时间紧迫。“再不写我就嗝儿屁啦!”这是他的玩笑话,真正促他赶快写完的是哥哥。王正方与哥哥相差两岁,在战乱中相依为命,书中讲到的故事大多是两人一起的经历。王正方总觉得写完要第一个发给哥哥看,兄弟俩互相印证一下记忆,才算一部真实的私人史。王正方在台湾,哥哥在美国,两人频繁就邮件讨论书稿。2017年5月,王正方得知哥哥患癌时日不多,快马加鞭在6月写完第一稿,发给哥哥读。

前面吃冰激凌的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出,王正方羡慕哥哥成绩好、受长辈喜欢,而自己因为调皮捣蛋,经常得到母亲严厉批评。“从这本书就可以看出我们兄弟俩的关系,我做受气包了一辈子,他一百二十分看不上我他每年在班上考第一,演讲比赛也总是第一名,我们家好吃好喝我都捞不上,我妈说:你也想要,看看自己考的成绩吧!”可想而知,王正方把稿子交给哥哥时心情的忐忑不安。一天,两天,都没有回复,王正方已经开始犯嘀咕。第三天哥哥回复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先指出他回忆的错误部分:这段不对、那段时间弄错了,哥哥说“你写的事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更正、指出你的错误”,信的结尾说,这份文字“看后如沐春风、如饮醇酒,天下炙热、莫过于此”。看到这里,王正方激动不已:“我活了快80岁了,哥哥肯定了我。”

王正方 193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举家逃难各地,抗战胜利后定居北京,后随父迁往台湾生活,现定居美国。王正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电机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工程师、研究员、大学教授。他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氛的浸染,即使在战乱烟火中仍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在父亲的影响下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都滋养着他的戏剧能力与天分,也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使得他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了大学教职,一头栽进了电影圈。1983年他担任主角,出演港片《半边人》,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他的电影才华,在1986年他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电影《北京故事》中得到充分展现,影片成为该年度特别片种卖座前五名。

(原标题:大时代,小顽童)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王正方:日本人来轰炸就逃课,经历过这样的事到80岁也不会忘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