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俄罗斯微型自然笔记 冬季“棉被”下的大地是啥样的?

2019-02-21 10:02 北京晚报 TF017

使用尖锐的刀或者凿子剖开白桦枯干的树根时,从里面散发出甜味:春天白桦树汁、树皮的香气,在开水中浸泡过洗蒸汽浴时用的桦树条的气味。很想把脸贴向砍出的缝隙边缘,那里如此光滑、细嫩!树木——我的最爱、我的喜好。

弗拉基米尔·科利别里(俄罗斯)文并图 陈淑贤 译


树木飘散出香气,和我们永远在一起,从出生到死亡。我的精神寄托——还有石头,不过只是加工后的石头,经过极有耐性人的双手的热打磨出来的石头。我特别喜欢我们这里河畔生长的成熟柳树,它叫做爆竹柳。柳树生长得蓬松、奔放,不被生存空间束缚,仿佛劳累后的人们那样随意舒展身体,自然放松。河畔的柳树看上去似乎像神秘莫测的游牧人居住帐篷的绿色圆锥形棚顶。树木之间的青草犹如波涛起伏荡漾,我童年时的记忆就是如此……

从星期一开始是谢肉节。这个节日必备食品是谢肉节薄饼,如同复活节家家都要烤圆柱形大甜面包一样。薄饼是使万物生机盎然的太阳和人们身体健康的象征,祈求所有的人面孔红扑扑、圆乎乎的。周末是四旬斋前最后一个星期日——向长辈和自己祈求宽恕,希望所受到的委屈得以谅解。当时正值农忙季节,田间劳动需要和谐,千万不要让往日的积怨影响大家一起干农活……

梦想也像其他物质或精神遗产——传统、习俗、礼仪——一样,代代相传。记得我父亲在机务段当钳工,整天被烟熏火燎满脸黑乎乎的,有时候他说:“我这样敲敲打打直到退休,然后在因河岸边的一个什么地方找个地洞住下,像阿福尼亚那样钓钓鱼,多好啊!”阿福尼亚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不知靠什么生活,只是有时到村镇去买面包。父亲的梦想没有实现。环境、命运驱使他在城市狭窄的住宅度过一生。

我也不止一次有过在森林中找个简易小木屋住下的念头,摆脱操心事,欣赏大自然,从事喜爱的绘画和木雕,而晚上升起火炉,望着火焰,陈年往事一一再现。梦想没有实现。

如今,轮到我儿子——他已经50多岁了。他常常念叨:希望在河边上修一个窑洞,里面不是升火炉而是像那乃族人那样在自己房子里垒砌一铺能够睡觉的火炕。

人们年龄在增长,生命在递减,渴望接近大自然、旷野、独来独往、住在小木屋,附近有菜畦、蜂房,至少养一只长着聪明眼睛、善解人意的山羊。然而生活不允许这样,把人们赶到拥挤的地方,扎堆过日子,因为人天生就属群居动物,无法逃避这一点。那么梦想呢?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夏天多雨,河水泛滥,而冬天则雪少、酷寒。秋天飘过几片雪花,冬天还能看到零星痕迹。进入二月,大地依然光秃秃的,常言说: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阿穆尔河上的冰层厚度一米多,而土层冻得更厚。很多的鱼类在这样的严寒季节被冻死。飞鸟也很困难。榛鸟、黑琴鸟习惯埋在积雪下面过冬,在树枝上面太冷。我在阿穆尔河左岸走了很多地方,没有看到兔子的脚印。在河水泛滥时,如果本能没有提示它们逃到山区避难,那么所有兔子都会被淹死。浣熊也难逃厄运。艰难的冬天……

通常,一月上旬严寒依旧相伴,下旬也不见好转。不怪常言说:夏天炎热,冬季酷寒。我看着窗外,啊!那是什么?一滴融化的雪水宛如钻石珠子一样闪闪发亮,真的是水滴吗?这才是一月十一日呀!是的,是融化的水滴。我甚至隔着玻璃都能够感受到阳光照射的温暖。

白天,天空浮现出淡淡的薄雾,它们没有使太阳的清晰轮廓模糊,而是使太阳看上去像一个闪烁的光点,照亮了天空。

空气新鲜,令人神爽。已经感觉不到寒冷了。在这样的暖和天气里,不再躺在巢穴里冬眠的大、小动物选择山崖僻静的地方,左右观望想找一个舒适的栖身之地侧着躺下晒晒太阳。由此一月份通常也叫暖身之月。

冬天,太阳腼腆地、低低地升起在地平线上方,很快就匆忙地隐藏到寒冷的雾霭中。到了三月才升得较高,善意地看着人们,仿佛在问:“怎么样?冬天总算度过去了,挨冻了吗?再忍耐一些时候吧,我将赶走严寒,融化积雪!”真是这样:放眼望去,积雪上面覆盖一层薄冰——亮晶晶的,很像一大块旧毡子被蛀虫咬出的大、小窟窿。

从前绵软、蓬松的积雪变成了带刺的皮衣,个个刺芒都朝向太阳。小冰块融化时发出的响声消逝了,好像未曾有过。周围一片昏暗,这有助于捕捉从天宫散射的能量,慷慨地把温暖送到人间。我们远东的春天就这样羞答答、静悄悄地降临大地,没有小溪欢乐的潺潺流水声,也没有桃花汛泛出的水面。

作家介绍

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1917—2011),俄罗斯作家、画家,1937年考入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中等艺术学校,但没有结束学业,1936—1946年在部队服役,多次受过各种奖励,代表作有《密林:寻找人参的奇迹》、《夏日旅行日记:关于阿穆尔河沿岸城市、人们、风光的故事》、《森林的花纹:关于阿穆尔河沿岸大自然的随笔、特写和故事》、《大自然遐想》、《阿穆尔河沿岸日历》等。

文章与图片均由作家继承人授权使用。本报独家首发。

(原标题: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