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南宋元宵节最热闹,皇帝也来看“鳌山”,它还有个“特殊功能”

2019-02-15 10:04 北京晚报 TF017

南宋人民的生活中,最热闹隆重的节日就是元宵节,它又称上元、元夕或灯节。隋唐时期,元宵“假期”历时三天,从正月十四夜持续到正月十六夜。到了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娱戏活动的兴盛,元宵节的观灯庆祝活动堪称盛况空前,各色美食、丰富多彩的娱乐表演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古代的“情人节”,元宵节还是南宋的女孩子们一年一度的游乐盛会。

马云韵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摄:岳月伟

都城临安的灯会与烟火

北宋时期,元宵灯会的天数比以往更长,宋太祖乾德五年下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在隋唐三日灯会的基础上增至五日。《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宣和五年时,“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夜。为甚从腊月放灯?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故谓之预赏元宵。”

宋徽宗“预借”了腊月后,整个元宵灯会的时长达到了四十五天。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在欢庆元宵上毫不逊色于北宋,比如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禁中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掐指一算,灯期接近五个月。南宋词人姜夔的《鹧鸪天·元夕不出》:“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写的就是元宵节当天没有出门赏灯,因已然在天街“预赏”过了。

南宋都城临安的居民们能看到的最恢弘的灯景非“鳌山”莫属,“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珰分主之,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往往于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张挂,及宣德门、梅堂、三间台等处临时取旨,起立鳌山。”鳌是神话传说中驮着东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大龟,鳌山就是将花灯层层叠叠堆成大鳌形状的灯山,极为壮观的同时还十分精巧:“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作诸色故事,龙凤噀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到了“二鼓”时分,连皇帝都要特意来观赏元宵灯山的盛景:“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擎辇者皆倒行,以便观赏。”

临安城的元宵灯会可不止鳌山这一处灯景,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专有“灯品”一节,记载了如“混然玻璃球”般的“无骨灯”、“刻镂金珀玳瑁以饰”的魫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的珠子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的羊皮灯、“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的罗帛灯,还有灯谜的前身——“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的绢灯……真可谓“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

除了诸色灯品,临安的居民们还能看到热闹绚丽的烟火:“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金炉脑麝如祥云五色,荧煌炫转,照耀天地。”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的烟花。

面对这样华美绮丽的满城灯火,难怪辛弃疾会感叹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上元街市的吃食与百戏

南宋人民和我们一样,也要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不过他们的元宵叫作“浮圆子”,取起煮熟后浮于水面之意,南宋词人史浩在《粉蝶儿·咏圆子》中这样描绘:“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

浮圆子由糯米粉制成,最初多是实心的,南宋时开始以白糖、果仁、芝麻等为馅。周密对临安城元宵节的美食简直如数家珍:“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诸色龙缠、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排在首位的“乳糖圆子”就是糖馅儿的元宵,“”大约是油炸的圆子。南宋诗人周必大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以往的诗人们似乎没有歌咏过浮圆子,或许可以由此推测,这种象征着“团圆事事同”的元宵节特供美食是到南宋才广为流行的。

宋人的生活极富情趣,不光吃食的花样繁多,售卖各色小吃的“行头”也热闹非凡。小商贩们推的是“镂鍮装花盘架车儿”,就是镂刻花纹且用黄铜镶嵌的小车,在美食四周簇插着节令应景的“飞蛾”装饰,还大声叫卖吆喝,能卖出比平日里多一倍的价格。他们争相用精致华贵的“金盘钿盒”装满食品,送到达官贵人的轿子跟前推销这“市食合儿”,姜夔就在诗中记录了这热闹甚至有点儿无赖的一幕:“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临安人民在灯节上除了可以吃到各色美食之外,还能观赏到丰富多彩的娱乐表演。皇家制作的灯山上有“伶官奏乐,称念口号、致语”,下设大露台以供“百艺群工,竞呈奇伎”。而舞队从去年冬季起就已陆续来到都城内,“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每晚刚刚点灯时分,“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客人们一边凭栏饮酒,一边撒些赏钱,所费不多,就可以欣赏到连夜歌舞,“终夕天街鼓吹不绝”,“往往至四鼓乃还。”姜夔有诗云:“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阶心弄影看。”

即使过了正月十五,歌舞百戏表演队伍依然络绎不绝,“渐有大队如四国朝、傀儡、杵歌之类,日趋于盛,其多至数十百队”。吴自牧在《梦粱录》的“元宵”一节中详细记载了这些表演项目:“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缺字)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听,拦街嬉耍,竟夕不眠。”

舞蹈、歌戏、奏乐、杂剧、傀儡戏……满城欢乐,连绵累月,日盛一日,不知比我们的元宵晚会要热闹多少。

元宵时令的情思与衣饰

除了喧闹狂欢,元宵节还担任着一个“特殊功能”,那就是古代实质意义上的“情人节”。平时久处闺阁的仕女纷纷来到街市上观赏花灯,彻夜游玩,南宋朱弁《续骫骳说》就记载了女孩子们“连轴转”的游乐生活:“每出,必穷日尽夜漏,乃始还家,往往不及小憩,虽含酲溢疲恧,亦不暇寐,皆相呼理残妆,而速客者已在门矣。”

年轻男女得以借此机会互相结识、自由约会,灯前月下,一见倾心的故事数不胜数,正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描摹的那般浪漫:“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也在街头巷尾的笑语喧腾中寻找过有情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姜夔也会在这情思浮动的夜里,梦到那暌别多年却久久不能忘怀的爱人:“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元宵节是一年当中难得的可以肆意出游的日子,女孩们自然要好好梳妆打扮一番,《武林旧事》里记载了临安女子的应景衣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续骫骳说》也载:“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灯会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女子们在欢笑中不知遗落了多少首饰,以至于“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

“闹蛾”也叫“蛾儿”、“闹嚷嚷”,是用乌金纸或丝绢裁剪制成飞蛾之形,再画上触须、翅膀的纹路,点缀在簪钗上的花朵和枝叶旁,飞挑于半空,能随人举足行步而翻飞颤动,也可做成蝴蝶、蜻蜓、鸣蝉、蜜蜂等飞虫样子。元宵节时头戴这种“节日限定”首饰,是取“飞蛾戏火”之意,又生动又应景。更精致者如史浩《粉蝶儿·元宵》所写:“闹蛾儿、满城都是。向深闺,争翦碎、吴绫蜀绮。点妆成,分明是、粉须香翅。”

“玉梅”是用白绢或白纸做成的梅花,“雪柳”是捻金线或丝绢做成的柳枝,两者都是元宵节时女子喜欢佩戴的首饰。“元夕风光,中兴时候,东风著意催梅柳。”此时梅花开得正好,而元夕一过,春风也翩然将至,柳枝吐芽。戴着“玉梅”和“雪柳”,既顺应了时令节序,天人相合,也为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至于发髻上颤动“灯球”更是如同小灯笼一样,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气氛交相辉映。

(原标题:南宋都城的元宵节)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2020年元宵节,北京亮灯!为武汉鼓劲,为中国加油

这个特殊的元宵节,北京老字号进社区,半成品馅料受热捧

正月十五为啥要“闹”元宵?老北京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元宵佳节北京稻香村等老字号采取提前分装、预约分时段领取

“穿越”1904,看看宫里怎么过的元宵节?慈禧还忽发“童心”

元宵节的古诗词有多浪漫?辛弃疾李商隐唐伯虎笔下有真意

丰台元宵节灯会25日在世界公园开幕 7500张免费门票送市民

元宵节来头不小,与汉文帝平篡有关,习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这个小院这样过元宵节,现在怎么不热闹了?

北京西城白纸坊街道正月十五元宵会 坊间共话邻里情

北京西城坊间书阁“穿汉服绘花灯” 元宵节传统民俗体验日

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举办元宵节猜灯谜活动 欢欢喜喜庆元宵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