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北京乡村振兴规划出炉,6项新招促进人居环境
“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北京的乡村如何振兴?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简称《规划》)给出答案。
1月24日,北京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对《规划》进行解读,进一步描绘出乡村振兴的5年“施工图”。
规划要点
《规划》提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要像抓城市工作一样抓好“三农”工作,像抓城市背街小巷一样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像抓城市治理一样抓好乡村治理,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规划》明确,到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基本完成,重点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整建制创建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现行标准下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标准线,低收入村全部消除。
《规划》共设置了10个专栏,包括1个指标体系、2个工程、3个计划、4个行动,部署了42项重点任务。指标体系22个指标中,沿用国家规划指标15个,设置本市特色指标7个。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指标体系进一步突出本市注重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脱低以及乡村文化传承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导向。
民生礼包
“《规划》也给广大农民送去了民生大礼包,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重点任务和项目,促进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坚持农民主体,在促进和改善民生方面将重点发力。
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将构建平原地区大尺度森林湿地,完善以浅山区为重点的生态涵养区造林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留白增绿和拆绿还绿力度,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更高水平的园林绿化生态系统。《规划》提出,到2022年,全市新增森林绿地面积96.4万亩,相当于220多个颐和园的面积。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基本服务设施、交通物流设施、“煤改清洁能源”、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比如,通过实施污水垃圾治理,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本市城乡结合部、重要水源地和民俗旅游村等重点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将由52%提高到95%以上,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将得到有效处理,户用卫生厕所将基本实现全覆盖,周末和节假日乡村旅游发展地区道路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乡村公路将更加安全通畅。
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持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打造“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民生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
例如在农村教育上,要继续完善学前教育布局,实现每个乡镇拥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基本实现户籍儿童学前入园全覆盖。
在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到2022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并统筹规划、补充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15至30分钟可及的目标。
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到2022年,建成不少于450家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平原区、浅山区每个乡镇建设1个养老照料中心,农村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居家养老的农村居民,将通过打造“老年餐车”,解决老人们的日常饮食问题。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一方面做好低收入农户持续帮扶,推动从促进增收向包括加强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在内的系统帮扶转变,到2020年,6.8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现行标准线,234个低收入村全部脱低,并将实现低收入农户帮扶和社会救助政策的统筹衔接;另一方面,将通过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扩大就业失业管理制度覆盖面,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措施,实施精细化公共就业服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到“需帮尽帮”。
6项新招
京韵农味做规划、农民试点评职称……北京乡村振兴将在这6大方面出新招。
在乡村规划上,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按照城镇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区、乡村风貌区“三类地区”和整治完善类、城镇集建类、特色提升类、整体搬迁类“四类村庄”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不搞大拆大建,体现京韵农味,突出差异化,避免城市化。明确编制主体,村党组织书记要带着村民共同谋划,再让规划师从专业角度描绘发展蓝图。强化规划管控,村庄规划要明确承包土地、集体产业用地、宅基地的四至范围,确定村庄内的各类公共设施选址,健全完善住房建设导则和村庄风貌导则等配套政策,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人才支撑上,突出党建引领,选好村党组织书记这个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关键带头人。加强人才引进,鼓励引进返乡创业团队,支持青年骨干人才到农村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林场)、合作社等。培育职业农民,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认定、职称评定试点,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在用地保障上,加强农村集体用地的用途管制和引导,探索采用“乡镇统筹”等模式,实现减量集约高效利用。严格农地农用,探索建立统一的集体承包土地流转平台,规范流转行为,有序利用土地资源。涉农区编制乡镇域规划,可预留不超过5%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单独选址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组织功能,进一步规范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行为,鼓励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融合性产业。
在产业发展上,努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和特色品牌。全面完成对违法“大棚房”的排查清理整治,加强农业生产空间结构优化管理。以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鼓励引导全市优质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发展。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高校、院所与各类示范区、产业园等对接合作。支持企业入股领办专业合作社,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农业经营模式。推进科研机构、社会资本、创业者等多主体深度协作,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高水平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在乡村治理上,以构建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基础,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编制落实“吹哨报到”专项清单、工作方案。推广新乡贤公益协同共治模式。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农村基层制度,引导村民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在保障规划实施上,按照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条上监督指导、块上统筹资金利用、综合实施的思路,分清市、区、镇(乡)村各级发力重点和责任。市级各部门重点定标准、给政策、抓验收;强化区、乡镇党委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区级统筹年度重点任务和项目实施,统筹资金使用,并建立绩效管理和成本绩效评价机制;镇(乡)村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结合本村需求,由被动实施变成主动寻求政策和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