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舞台剧《回廊亭杀人事件》首演结束 导演定原则:能做就不说
昨晚,由赵淼导演,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悬疑舞台剧《回廊亭杀人事件》在保利剧院结束首轮演出。
这是东野圭吾小说首次被改编搬上中国舞台。原著中既有令人窒息的悬疑情节、残酷的命运铺设,又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和关照。所以在改编的舞台剧中,悬疑的情节是一条主要的贯穿线索,而另一条重要的情感线索是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强烈回忆。两条主线纠葛交缠,虚实情境交互推进,在原创音乐的烘托下,紧张、悬疑的感觉渐入佳境,现场弥漫着悬疑的气氛,不到最后一刻,真相不会揭开。
《回廊亭杀人事件》到底讲了一个怎样温暖又残酷的故事?从最初的改编到最后的成型创作团队经历了哪些挑战?追求艺术、商业、娱乐高度融合的背后又有怎样的一颗初心?随着首演的精彩呈现,这些谜底也被一一揭晓。
东野圭吾擅长从极不合理之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小说《回廊亭杀人事件》被称为东野圭吾最诡异最具悲情的本格推理极致之作,集双重复仇、密室、爱情于一体,对人性和情感进行拷问。如此优秀的作品改编舞台剧,怎能不让忠粉们欣喜若狂?
孕育一部作品的个中艰辛只有剧组主创才最有体会。导演赵淼坦言,这次改编东野圭吾先生的作品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因为东野先生的文学作品在读者的心中会有一个既定的认识,这些既定认识也会被先入为主的用来理解由这些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剧、影视剧。但是,没有难度,没有挑战,又怎能锻造出经典改编之作?
主创们在剧本编写阶段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将10万字的文学文本按照戏剧的结构把情节全部拆开,进行重新排列,编写出34场戏、5万字左右的戏剧文本。
为了让演员的表演能够真实和贴近人物,赵淼与全体演员在前期准备时特意赶赴日本体验生活。他们在日本的几天里什么都不做,只是游走在城市的街头,观察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观察警察怎样走路、父母怎样接送放学的孩子、熟人怎样打招呼,去看餐馆里的日本人怎样吃饭。
这部作品的演员由国家话剧院的话剧演员、音乐剧演员、戏曲演员、现代舞演员所构成,美学标准上的冲突如何化解?表演习惯上的桎梏怎么打破?为此,赵淼在这部剧里为演员制定了一个最大的表演原则,那就是“能做就不说”,演员展现出来的状态,远比台词要迷人的多。
剧本、表演都配合完成后,音乐和音响效果成为实现观剧效果的重要保证。偌大的保利剧院如何变成“回廊亭”?剧组重新搭建的音响工程,注重每一段音乐的编创,《回廊亭杀人事件》的音乐设计从四个角度考虑,一方面:音乐要带有极为鲜明的叙事功能,在每一次矛盾转折和激发的同时音乐都给予呼应和渲染,让观众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增加情感上的认同和预感,另一方面:音乐又在头尾呼应出导演对于整部剧的期望和价值观,这是一部充满了悲情主义色彩的浪漫而悬疑的都市剧,要映射出每一个人内心的荒凉,音乐做了诠释和表达,使人从中得到了共鸣。还有一点是从技术层面上解读:音乐在渲染的同时,还要不干扰台词,这也需要用很多技术手段实现的。另外,剧中的配乐因为要配合表达叙事,所以有时会跳出音乐的逻辑而迅速跟进剧情,要在技术层面尽力解决,以求达成音乐结构和剧情结构的高度统一。最终,整部作品达到了让观众沉浸于故事之中的现场效果。这些细节,都是主创团队要面临的考验。所有的紧张和忐忑,也都在完美落幕的那一刹那得到了释放。
纵观国内舞台剧市场,悬疑推理剧并不多见,但推理小说的观众群则十分庞大。读者们希望看到自己喜爱的推理小说得到更加多元的呈现,舞台剧爱好者们也对悬疑推理题材接受度高,非常期待。然而悬疑推理舞台剧在中国话剧市场发展较短,市场上的演出以改编欧美名著为主。因此,《回廊亭杀人事件》全球首度改编舞台剧,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希望今后有更多优秀的推理小说、悬疑推理作品,能以精彩的舞台呈现被搬上中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