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烘笼”里的老北京冬天,您还记得吗?

2019-01-11 16:10 北京晚报 TF010

烘笼最早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比如四川一代。那里冬季阴冷难耐,人们用竹条编成笼子形,里面放一个瓦盆,把烧红的木炭放入其中,上面再用已经燃烧过的木炭灰盖上,使其慢慢燃烧。烘笼的用处很多,天冷时可以放在脚下取暖,也可以烘烤刚洗过的衣服、婴儿的尿片子,外出还可以随身携带。这种烘笼形状像买菜用的竹篮子,上面有提梁,携带起来很方便。

作者:何大齐


烘笼传到北京用途和和形状就和南方的不尽相同了。寒冬腊月是北京最冷的时候,寒流一来滴水成冰。我小时候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经常是零下二十几度,如果门把手是金属的,手一碰就会冻结在上面。过年大人孩子都要换新衣服戴新帽子,家庭主妇这时就要赶制新衣、拆洗浆染通宵忙活。天冷衣服浆洗后不容易干,这时候烘笼就派上了用场。老北京的烘笼形状像竹筐,倒扣在铁皮炉子上,或扣在灶台的火眼上,要用微火,把湿衣服摊在烘笼上烤干。竹片或荆条编制的烘笼,时间长了易被烤糊,于是后来又出现了用铁丝编织的烘笼,轻巧耐用很受百姓的欢迎,这种烘笼在白塔寺、护国寺庙会上都有出售。

卖炭

京西一代,村民上山砍伐木柴烧成炭,再以低价批发给卖炭小贩。卖炭小贩有推车的也有肩挑扁担的,前后两个荆条编筐,筐内盛满炭条炭块。卖炭的一般手里拿一个大拨浪鼓,鼓面直径足有一尺,装有一个一尺多长的木把子。鼓的两侧缀有两根皮条,皮条前面各结一个疙瘩作为鼓槌。手一摇皮条摆动便敲击鼓面发出嘣、嘣、嘣的声音,人们听到这鼓声就知道卖炭的来了。老北京,需要烧炭的地方很多,比如灶炉生火要用烧红的炭条作为引火的媒介;吃涮羊肉的铜火锅要用炭作燃料;冬天用炭盆取暖外,有钱人家还常会使用铜制手炉,手炉内装上烧红的木炭,手握着又暖和又方便。因此卖炭的小贩除了沿街叫卖外,也会定期给饭馆和富人家送炭。

我小时候家里来了亲友客人,要是招待吃火锅,就会让我出去买木炭。木炭是论斤约的,按重量计价。我记得很便宜,相当于几毛钱一斤,木炭很轻,一斤可以约很多。因此老北京人也称卖炭的小贩为“约零炭的”,大概是论斤约零售的意思吧。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10

分享到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